對倒的年華 - 簡介劉以鬯先生的〈對倒〉
「二十年來塵滿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首先,讓我們看一看劉以鬯先生的〈對倒〉,從出世到出書的點滴歷程吧!
1972 年,原創為一較短的長篇小說,在星島晚報的〈星晚版〉連載。
1975 年,劉氏將其改寫為短篇小說,刊於四季雜誌的第二期。
1975 年,被本橋春光教授譯成日文,收錄在〈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
1975 年,被中文大學的李文靜譯成英文,刊於中大出版的〈譯叢〉。
1992 年,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單行本。
1998 年,被收錄在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的〈世界短篇小說精品文庫〉之中國卷。
2000 年,被收錄在新加坡西北大學出版社的〈二十世紀中國短篇小說精選〉之第一冊。
2000 年,收錄在上海大學出版社的〈二十世紀中國短篇小說選集〉之第四卷。
2000 年,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在香港出版兼發行。
〈對倒〉是劉以鬯先生於七十年代發表的一篇「小說」,但卻要待至二千年,才有機會獨立成書在香港發行。〈對倒〉的主題是「時間的交錯」,篇中透過一男一女,於七十年代的某一天,在香港旺角的街上閒逛時,各自對身邊事物的不同看法,從而勾勒出當時的社會一隅及一對背景迥異的人的內心世界。
我佩服劉以鬯先生,他在三十年前,已創作出這篇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我第一次看〈對倒〉,是一九八九年的十二月,看的是短篇版本,那年,我購了天地圖書出版的《小說家族》,內裏輯錄了十一篇作品,全是香港電台電視部曾改編而拍成劇集的香港文學作品。當中有李碧華的〈男燒衣〉,西西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鍾曉陽的〈翠袖〉等等,劉以鬯的〈對倒〉,便是其中一篇。最近,看導演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完場時,片末打出字幕,特別鳴謝劉以鬯先生,這觸使我重看〈對倒〉這篇小說。
〈對倒〉的突破,是小說裏居然沒有小說的兩大元素 :「故事」和「情節」,但文字的暗示,卻留給讀者無窮空間。全篇小說,簡單而有內涵,處處出現一正一反的對倒,男與女,老與少,新與舊,上海與香港,港島與九龍,回憶與憧憬,平淡與刺激 … 而結構及技巧上,則用對比的雙線平行敘事法,利用人物心裏的獨白,腦海的幻想及其意識的隨意流動,寫出一對南轅北轍的人,對週遭事物的不同感受。年老的,每每想當年、思往事,而年少的則幻想將來、憧憬明天!
香港出版的《對倒》一書,由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於二千年十二月在香港初版,收在獲益文叢,並曾於二零零壹年三月再版。全書共335頁,四十頁的短篇及百多頁的長篇小說原本,皆有收錄,除了有兩篇序言外,更結集了各地學者及作家對劉氏的評論文字,載於五輯附錄中。其內容分別為 :
(1) 中德文學交流研討會,有關「文學與電影」的撮述。
(2) 香港電台「小說家族」的有關訪問,包括策劃人黃志對劉氏的印象。
(3) 董啟章以鏡子的倒影,而模擬對倒的一篇小說。
(4) 二十篇對劉以鬯作品的評論,當中有白舒榮以夢為題而析劉氏的長篇對倒,又有羅貴祥以心理學角度而評劉氏的對倒。
(5) 電影導演王家衛的〈對倒寫真集前言〉。
劉以鬯的〈對倒〉,是寫七十年代的事,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是述六十年代的事,港台張少馨改編的電視劇《對倒》,是講八十年代的事。俯仰間,三十年已過,一切景物就像鏡子裏蒙上灰塵的影像,依稀泯沒。劉以鬯說 :「淳于白懷念的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年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但回憶卻隨著年代的久遠而越加深刻,當日的淳于白苦苦追憶舊日的上海,今日,成長於七十年代的亞杏,或許,同樣是苦苦懷念昔日的香港吧! 雖云物換星移,情隨境遷,但對倒的年華,人性及社會的變化,仍依舊無限地延伸至今日這個千禧年代!
(後記 : 香港「文壇教父」劉以鬯先生於6月8日逝世,享年99,上傳此文聊以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