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惜曰 :「五二一,唔易得」。今天,就以一篇四年前的舊作,祝願艾雲與馬田,生生世世,永成佳偶。)
南曲戲文,簡稱南戲,原是地區性劇種,北宋末年,起於浙江溫州一帶,人稱溫州雜劇。南宋末年,開始傳入蘇州等地,及至元朝,雖受統治者壓制,仍能在民間繼續慢慢發展。元末明初,漸再次興盛,高明的《琵琶記》及施惠的《拜月亭》兩齣名劇,膾炙人口,為日後明清傳奇,奠下基礎。
崑曲,綿眇的崑曲 …
崑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戲劇藝術,源於元末明初,流傳於江蘇崑山一帶。其後,經既是音樂家又是作家的梁辰魚,選用此腔來編寫劇本《浣紗記》,大受歡迎。自此,劇作家輩出,促使崑劇興盛,並迅速流傳各地。崑劇音樂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明代徐渭曾言 :「南曲紆徐綿眇,流麗婉轉 …」。為使音樂能完美地配合劇情內容,除包括古代歌舞音樂及唐宋音樂外,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
從元末直至清初的百年間,是崑曲之黃金時期。劇目除了《琵琶記》外,以『四大傳奇』及『臨川四夢』最為著名。『四大傳奇』是指《拜月亭》、《荊釵記》、《白兔記》與《殺狗記》。而『臨川四夢』是湯顯祖於其書齋「玉茗堂」所創作的四齣名劇,即《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及《邯鄲記》。因湯顯祖是臨川人,故稱『臨川四夢』或稱『玉茗堂四夢』。他曾說 :『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自清中葉後,崑曲地位卻被京劇取代,漸步式微。猶幸於1965年,「浙江崑蘇劇團」改編演出《十五貫》一劇,轟動全國,崑劇因而得以復蘇。
五月,多情的五月 …
由康文署主辦及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劃的崑曲《牡丹亭》,於五月廿一日,在沙田大會堂上演。為配合演出,在五月十八日,更有演出前座談會,由白先勇主講,題為『我夢想的《牡丹亭》』…
《牡丹亭》為明代湯顯祖的著名戲曲,寫反封建束縛之女子杜麗娘,為追尋"夢"中情人,由生至死,再死而復生,去追求自由愛情。而書生柳夢梅,自睹短命女杜麗娘的 "自繪遺照" 後,便魂牽夢縈。後來精誠所至,感動花神,麗娘死而復生,有情人終成美眷。好一齣甚具創意的人鬼戀,遊園、驚夢的一場折子戲,家傳戶曉。白先勇曾說 :『牡丹亭一劇,歌頌青春和愛情,杜麗娘為了追尋夢中情郎柳夢梅,生而死,死而生,超越時空,打破一切人間禮教規範,而攀升到「至情」的理想境界。』
白先勇又認為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心靈上總難免有一種文化的飄落感,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在這個世紀被連根拔起,傷得不輕 … 而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的一種藝術,能夠把歌舞詩戲糅合成精緻優美的一種表演 … 他希望把崑曲這種古老尊貴的傳統戲曲,在廿一世紀的現代舞台上,重新大放光芒,令崑曲藝術薪火相傳。
( 附註 : 今次的崑劇《牡丹亭》,由汪世瑜任藝術總監兼總導演,藝術總顧問則為張繼青,演員來自「江蘇省蘇州崑劇院」,由年輕演員沈豐英飾演杜麗娘,俞玖林飾演柳夢梅。「江蘇省蘇州崑劇院」以承傳優雅的演出風格而享譽國內外,在繼、承、弘、揚四個字輩的努力下,積極搶救瀕臨失傳之名劇。新一代約二十來歲的揚字輩小演員,據說每天皆在蘇州的旅遊熱點 - 周莊,演出兩場,演技極受觀眾歡迎。)
文章定位:
人氣(414) | 回應(3)|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