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衝突及發展
概要
本文試從一些文化理論出發,談談中西文化衝突及在澳門可能之發展。
當然這種離開實證的, 純概念上的分析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由於筆者的能力和時間有限, 本文只能作粗淺的理論探討。
文明與文化
英法人談文化問題。 常常把文明(civilization)與文化(Culture)混同。
而國人有認為文明與文化為對立的, 謂“文明是一個民族應付他的環境的總成績; 文化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也有認為文明是物質的, 文化是精神的 。
而本文從廣義上使用文化一詞,文化就是人類生活各方面的表現。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質的。 在澳門, 由於歷史原因, 它成了中西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方。
澳門近五百多年的歷史, 其實是活生生的中西文化的交流史。 文化是否可以交流以及是如何進行交流等關於文化發展的一些問題, 我們都可以在澳門身上找到點歷史痕跡。
文化衝突
如亨廷頓所言:人們都是通過認識“他者”來定義“我們”。 對於異文化的了解,結果不是造成文化之間的融合, 反而更強化自我的認同感。
“不同文化之間的價值觀,很難融合趨同,因為每種文化都需要樹立對立面,以便定義和強化自身的價值認同。
最後結果,就導致不同文化在世界範圍的長期衝突。 亨廷頓認為幾個世紀來, 文化之間的差異已經造成時間拖延最長和最暴力的衝突” 。
如果我們看澳門過往的歷史, 很難發現亨廷頓所謂的文化衝突所造成的暴力。 零星的暴力是有的, 但它更多是源於利益上的而非文化差異上的衝突。 也有人認為, 中西文化在澳門根本就沒有交流, 所以沒有造成交融或衝突。 這樣的說法不很正確, 幾百年的共處如何能夠保持這種絕緣的呢? 佛教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亦同樣未造成很大的衝突。 對穆斯林而言, 與異教徒和平共存向來不是問題, 基督徒和猶太教安然生活在伊斯蘭政權下有數百年之久 。
然而, 大約在西班牙成為基督教國家後, 亦即14世紀時, 基督教徒開始迫害在社會上舉足輕重的猶太人。原因是什麼 ?
對於外來文化的接受, 近代中日兩國面對西方文化的態度,可說是最好的例子。日本人佐藤認為,近化中國人並沒有像日本那樣,明確追求以西方為樣板的那種交明。“日本人輕鬆的換了件衣服就可以出門了;中國人卻整天把別人的文化吃到肚子裡,也不顧及是不是有個可能” 結果,是我們都知道的。日本不但很好的吸收異文化,而且自己文化也得到理想的保存。日本又是如何造到的?
近年來, 基督教在中國發展相當迅速。 尤其對中國的知識份子很有吸引力。他們認為基督教文化是發展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內容。 也是改善個人自由的催化劑。 甚至有些人加入共產黨後, 選擇信奉基督教作為一種反叛的象徵。 可見, 異文化之間的交往並不總是會發生衝突。文化是可以選擇的, 即使是異於本身的傳統。 然而我們又不可以忽略亨廷頓所提到的那些現實。 交化是如何發展和交往的?
文化發展
我們可清楚地說“文化不會控制國家, 而是國家操控著文化” 。要不是當年羅馬皇帝出於政治目的皈依天主, 恩賜種種特權, 教徒們祇能摑了左臉摑右臉。 日本當年也是在美國的武力下完成憲政改革。馬克思主義則摧毀了所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 我們只要細心的觀察,無不會發現這一事實是如此清楚:文化發展是跟隨權力的。
亨廷頓在書中提到:“世界變小,相互交往加劇了不同文化的人對彼此文化的共性和差異的認知”。彼此之間更加了解的結果不是衝突的增加;而是更清楚明白問題之關鍵。在交往之中,互相進步,互求發展。衝突往往源於權力背後的利益,遠不是文化之間的差異。
有國人把文化的進化劃為四個階段, 宗教文化、哲學文化、科學文化和藝術文化 。西方的文化是科學文化,它較其他文化更為完善。但西方文化只是文化發現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非文化發展的終極彼岸。西方文化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如過份強調個體自由,程序民主等問題。
對於其他文化實體來說,西方文化是很有借鑒意義。然而,西方人不應把自身文化的優越性過份擴張,認為非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就是危險的。
亨廷頓的文化衝突論也許是西方霸權受到挑戰而表現出不安的論述而已。來自非西方的衝突,對西方來說也許是有益的。
一位學者的評論是值得引用,“西方仍然貯藏著人類最好的文化成就及文化財產。許多西方價值闡明了人類壯觀的發展:對科學探究的信仰、對理性解釋的追求以及對假設樂意的提出質疑等。
但是,以為社會就是對這些價值的實踐,這種信仰會導致一個特有的盲目:無能力發現這一些價值並不是天衣無縫的。這些價值有的是好的,有的就不很理想了。 但必須要人在西方之外才有可能把這些看得清楚, 才能發現西方是如何自己的引起這種衰退。 亨廷頓也是,無法看清這一事實。”
澳門文化發展走向
如前文所言,權力決定文化的走向。由於殖民地的歷史,澳門才成為一個文化異地。現在,澳門已回歸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些文化是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的。然而,澳門仍然具有相對獨立之地位。如何保有澳門特有之文化,把自身定義出來則成為首要問題。在選擇和發現文化方面,產業化當然很重要。然而也不能走極端,把所有文化都放在市場上競爭。
商業競爭容易造成同,有些文化也許就只有定義“自己”的價值,僅僅訴說了“我們是什麼”而已。只要財政許可,我們還是有責任把這些文化保留下來的。
朱謙之:<<文化哲學>>,第5頁。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The debate, pp1~25.
王小強: 「文明衝突」的背後----解讀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復興。第211頁。
21世紀研究會編:<<民族的世界地圖>>第198頁。
<<讀品2006>> ,第109~113頁。江蘇人民出版社。
Leslie Hook, Christianity comes to China’s citie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Dec2006,vol.169, no.10.
Fouad Ajami, The Summoning, Foreign affairs: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The debate, pp34.
朱謙之:<<文化哲學>>,第38~52頁
Kishore Mahbubani, The dangers of Decadence. Foreign affairs: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The debate, pp40
文章定位:
人氣(562)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