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轉型的本質是人的轉型;而人的轉變,需要依次解決三個問題:知不知、能不能、願不願。 發火和罵人只能解決其中的一小部分問題。
我初次見到陳董事長的時候,他剛剛對屬下發完火,臉上還帶著怒氣就進了會議室。 董事長是山東人,為人耿直熱情,說話和做事總是急沖衝的。 打過招呼,落座之後,他先是表示歉意,“現在經濟形勢不好,我壓力大脾氣也就大;不過這幾年已經好多了,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盡量不發火,那個“忍”可以作證。 ”說話的時候,他把頭轉向牆上的“忍”字。
忍字頭上一把刀,我就接著他的話茬繼續聊,如果強忍,可能導致怨氣淤積,於身體不利;可是如果不忍,又很容易傷害下屬和同事。 他說:“真是沒有辦法。為了對下屬的16家公司實行一盤棋的管理,我已經花了三年的時間探索靈活高效的管理模式,甚至是逢會必講集團化規範化管理,可是下屬的生產企業和銷售公司甚至是集團職能部門的人,就是不願意協作,都想占山為王。這不,剛才就是為擔保的事情,我把財務部門的人訓斥了一通,因為現在現金流緊張,我們必須有原則且靈活地與銀行合作,不能整天抱著書本瞻前顧後貽誤良機。”
的確,如果沒有問題,那就不算企業而是天堂了,做企業永遠都少不了這些磕磕碰碰的瑣事。 最近大家經常討論企業在危機之中藉勢轉型,可是無論管理還是業務轉型,其本質都是人的轉型;而人的觀念和行為的轉變,需要克服人性的諸多缺陷。
這是上帝造人的疏忽,他在工序還沒結束的時候,就倉促地把我們這些半成品下放到了人間,結果是懶惰、貪婪、狹隘終身相伴在我們的左右。
當然,我們心中也有而且可能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輝,就像在四川地震中我們看到的那樣,許多人無私地奉獻自己的財富和力量,幫助別人,也快樂自己。 所以,人之初,可能既不善,也不惡,完全視後天環境的造化。
讓我這麼一說,陳董事長的氣還真的消了一些。 於是我就請他給我20分鐘的時間,我有9個字想送給他。 他欣然點頭同意,我就開始在身邊的白板上比比划划。
知不知:
1. 麥肯錫說,一件事情要講七遍人們才能記住;另外,一條信息每經過口頭傳達一次,就會衰減差不多一半,所以如果缺乏直達全體員工的溝通渠道,遠離集團總部的人可能根本不了解你的想法和意圖;
2. 為了讓員工參與到變革中來,他不僅希望了解公司和董事長的想法,他更想了解這一變革對他意味著什麼(What's in it for me),工作難度會增加嗎,待遇會提高嗎,需要學習新的方法嗎,將來我會被淘汰嗎?
3. 如果100個人不願意積極參與你的變革,其中60人是由於沒人幫他回答上面的這個問題。
能不能:
1. 能力不僅僅針對個人,更主要的是看你的企業是否具備新條件下所需要的組織能力。 你不能指望庫存主管像雷鋒一樣,每天主動打電話了解銷售、市場、採購的計劃和狀況,以便不斷優化庫存;其實,你應該建立產銷銜接的信息系統,確保庫存主管隨時隨地了解產銷信息,這樣他作為一個普通人,也能按照管理的程序把庫存管好;
2. 能力還包括各種資源比如資金、團隊、時間、工具和方法等,當這些條件不具備的時候,多數人會選擇等待和迴避,這是現實。
3. 在那100個不願意參與變革的人中,30個是個人和組織能力的問題,限制了他們的參與。
願不願:
1. 除了才華橫溢者以及懷才不遇者之外,多數人不喜歡變革,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對於各種激勵措施,千萬不可吝嗇,一旦下屬在推進集團化和規範化管理方面取得了進展,都應該及時予以鼓勵;而對於有意阻礙變革的人,需要通過必要的人事安排予以解決。
2. 問題出在前三排,根源就在主席台。 領導垂范永遠是塑造企業文化的根據,對於一場變革也是如此,如果員工看到管理團隊的人意見不合言行不一,大家就不會將你的變革當真;
3. 上面那些不願意參與變革的人中,完全發自內心不願意的,其實只有10個人。
講完這段話,我請陳董事長說說他對這三方面問題的看法。 陳董事長放下他的筆,站起身來,就在我剛才畫的三角形旁邊,畫了一個倒三角形。 他說:“我的時間分配與你說的剛好反過來。在你舉的100人不參加變革的例子中,我一直認為60人是不願意,所以就得批評甚至是罵人,30人是個人能力不足,需要學習和培訓,只有10個人是不了解我的想法,畢竟這幾年我反复地講集團化和規範化管理。”
你現在的想法有些不同嗎,我問他。 他以一向的直率回答我:我還不敢肯定你的三角形就一定對,但我現在意識到這麼幾點。
第一,罵人只能解決願不願的問題,而且最多也只是解決一部分的問題;(願不願)
第二,原來我認為乾部和員工的個人能力是主要問題,現在看來,組織能力可能同樣缺失;而如果是能力缺失,靠罵人是解決不了的;(能不能)
第三,這是我突然意識到的,就像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一樣,有時講的越多,大家越聽不進去,所以我可能需要改變溝通的方法。 如果不能講明白這樣的轉型對他們個人有什麼影響,指望著大家熱情參與看來是不現實的。 (知不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