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人皆批評陳儀「剛愎自用」,但此與擇善固執又有何異?陳誠在政治上很緊,個性專斷,也被批評是獨裁,但要做事,不這樣又怎行?
葉明勳比陳儀還要早兩周抵台,兩陳皆是其長官,他講了如下的話:「陳儀一抵台即聲言『我是來做事,不是來做官』,唯以台灣甫脫離日本統治猶未調養生息的特殊社會環境,陳儀在政治決策上放得太鬆,經濟上卻又縮得太緊,若非民生愁苦,豈會爆發二二八事件。」
他又說:「陳儀廉潔律己,卻與民眾隔絕,終鑄歷史悲劇;繼任省主席的魏道明,處於二二八事件後民眾望治與恐懼心理環境,施政無為;陳誠於37年10月來台赴陽明山養病時,已先留心時事,年底奉派省主席,雖臨危受命,但陳誠深諳民謨,採納台籍菁英的建議:『人民第一,民生至上』的大原則,雖僅擔任1年省主席,但對台貢獻至大。」
政經鬆緊有別
葉明勳這些話點出了一些事實,即陳儀並非有岐視壓迫台人,他反是在「政治上放得太鬆。」台灣當時的言論自由皆超出內地甚多,黨特系統也對陳太鬆有不滿,認為危險。此也是事變後鎮壓,陳儀即便是仍愛台人,他對罰酒也說不上話了。此也是陳雖離台而蔣信任如故,危難時還用其做家鄉省主席,也就是認為他在治台上並沒錯。
至於在「經濟上太緊」,那必是一些經濟統制措施,但當時不是流行社會主義嗎,共產黨不也是以此為號召嗎?後來的三七五減租,不是更緊縮嗎?陳誠也曾說,他的三七五減租,多得自陳儀的規畫。同樣一個政策,陳誠做,得大名,如果陳儀一開始就做,那不是惹得台灣仕紳更不滿,不更是為二二八之因加條罪狀嗎?陳儀若也「打地主,分田地。」二二八起事,佃農會站在「新的外來政權」這一邊?還是仍聽家鄉仕紳地主的呢?二二八死的台人,佃農很少,還多是城市人及仕紳也。
再說深點,北伐時的國共兩黨本來就是以「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為中心政策,但國民黨人很多是仕紳地主階級出身,打入上海後蔣介石又回到他的舊世界,加上共產黨在農村的極左措施,國民黨又來清黨分共。但土地改革的理想在國民黨內並未消失,也知共產黨靠此號召農民勢不可侮,但因為涉及階級利益,依靠那個階級,所以國民黨在大陸不行土改,到台灣才行,因為那是別人的地。
地主不但是別人,還是一個經二二八證明的潛在反動的勢力,則「三七五土改」不但是合社會主義理想,可收攬人心,又可削弱反制的行為,一石多鳥。這在歷朝歷代都有類式的作為和考慮,也不是只有1949年那些時前後。
再說陳誠與蔣辯,陳主張分地農民,蔣則聽閻錫山而有以兵囤田之議。現都說陳誠好,可是如果囤田,100萬大陸兵各分田地,不再聚在眷區中養著等反攻大陸,那如今台灣地主必有很多外省人,外省人也早與台灣農民結合,今天或是社會安定力量,族群分化或可減低。那是陳誠對,還是閻錫山對?若早行改土歸流是不是更好?陳誠是愛台灣人,還是對不起外省人?他若不入境管制,外省人不是來台更多?那外省人為何也說陳誠好?台獨為何不捧陳誠為「建國先行者」?
其實蔣經國的開墾中橫也是種小的改土歸流,但人太少,土太少,把那批榮民改成了山胞,現在土石流一沖,又無棲身之所了。
「土改」是改變經濟秩序、傷害既得利益的大事,陳儀未做,仍起變,陳誠做了,卻受捧。2人執政相差不到2年,「民生愁苦」就變了?其實基本環境未變,變的只是陳誠有兵在手,台灣仕紳在二二八後也壓怕了,故陳誠可推行其「經濟緊縮」。
人皆批評陳儀「剛愎自用」,但此與擇善固執又有何異?陳誠在政治上很緊,個性專斷,也被批評是獨裁,但要做事,不這樣又怎行?說陳誠「人民第一,民生至上。」陳儀就不是嗎?那個官僚不喊這口號,陳儀難道是「老子第一」?
「經濟緊縮」?沒有比蔣經國上海打老虎更嚴厲的了,其作法與共產黨何異?結果敗了,那為何人們仍讚蔣經國?而那些受罪的仕紳,孔令侃、杜月笙等「大企業家」為何被指為國家罪人呢?
難道不會做官
比起36年二二八前的台灣社會狀況,38年大陸的社會狀況更壞,壞到不可想像,買菜要挑一籃鈔票去,通貨膨脹至今為世界紀錄,那台人現說二二八是起義抗暴、民反有理,那是不是更應肯定共產黨在大陸上推翻蔣介石、扳倒3座大山、死了無數的志士的壯烈之舉?那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不是也應分一塊立在中正紀念堂前?
陳儀如果政治緊縮,經濟隨他便,大軍在手,吃喝享受,管他台灣人,不愛國,只自私,如許多官僚然(不只國民黨,很多黨都一樣,都是愛國的官僚倒楣),他是不是反可安享榮華,被人歌奉?一句話,難道是陳儀不會做官,EQ太差?
民國36年5月4日,陳儀離台前留下這首詩:「事業平生悲劇多,循環歷史究如何,癡心愛國渾忘老,愛到癡心即是魔。」歷史終會給陳儀公正評價。
(全文完)

▲陳儀全家福,左起日本籍二太太、陳儀、大太太,餘為其堂姪女。(本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光復致敬團自大陸訪問歸來,前往迎接的阮朝日(左)於二二八遇難。(本報系資料照片)

▲陳儀獲判死刑後寫下的話。(本報系資料照片)
Read more: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104723#ixzz2v8i2bw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