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05 11:50:11| 人氣1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驚心旦夕二二八 持平論陳儀(之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4-3-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陳儀一切作為是為了國家,從他在孫傳芳部隊到效忠蔣介石,懷抱理想治台,到最後為免生靈塗炭而主和平,都是合著愛國這條主軸的。

一軍官先下令士兵繳槍,問明情況,就向居民道歉,放他們回家,還把吳維建及腳踏車載到台北八德路。

所以說二二八殺了2萬人實為虛構。台灣當時人口不到600萬人,若殺掉2萬人,5、6個城市中至少一城殺5000人,這非小數目。當時的公開槍決也就那麼多,有組織的抵抗也只有二七部隊,全台灣並無激烈的戰鬥,因此死的人應不致過千。若沒什麼戰鬥還死2萬人,那必然有行刑隊,隨意濫捕濫殺,若有,又是由誰指認判定呢?難道是逐戶搜殺?暴民難道不會躲起來?

無錯無功乾脆不談

審閱公布的槍決名單,很多仕紳都是三民主義青年團的,是涉及國民黨黨、團的鬥爭,半山和台灣本地人的鬥爭,與什麼民主人權無關,那時候也不能談這些。

以前國府威權統治時不談二二八並沒錯,不是二二八鎮壓不對,而是她退到台灣,總不能說殺你暴民活該?無錯可認,無功可耀,不談最好。

後台獨當政,是非顛倒,二二八竟成了起義抗暴,但中華民國的招牌仍掛著,把二二八當開國紀念日尚不到時候,因此先當國定假日,慢慢再去中國化,待台獨建國成功,當然這800人全入忠烈祠,那些原來抗日剿匪的中國烈士全作廢。

現在很多人強調本省外省互相扶持的溫馨故事,此出發點是求族群和諧,但此實有避談史觀是非之嫌,也不符學術求真之義。即外來政權若皆是貪官汙吏或共犯,民反有理,打殺應該,為何保護?若事件是如台獨所稱的起義抗暴,革命建國,那保護外省人的本省人不成了叛國反革命?殺人的暴徒可以平反補償,那保護外省人的義民豈不更應嘉獎補償?怎麼沒見《二二八阻止加害獎勵條例》出現?

國民黨也附和說「官逼民反」,那貪官汙吏在大陸上比台灣豈不多得多?最後通貨膨脹,民生凋敝也比台灣可怕太多。民反有理,那是不是應肯定領導民反的中國共產黨?那國府為何不在大陸等待解放,還繼續逃台壓制民反,還把民財黃金全劫到台灣來呢?

不能只對二二八道歉,就不對共產黨懺悔吧?大陸也一直紀念「二二八起義」,因為當年國共鬥爭,二二八也被視為推倒國民黨統治的先聲。而當時社會主義好,李登輝也宣稱他是台共,二二八中也有些左派共產黨人,謝雪紅領導的二七部隊是其一,後來還有分化台灣人與國民黨的統戰考慮。但陳儀又因主和平,被蔣介石所殺,成了正面人物,對其多所推崇,結果形成了好人做壞事的歷史矛盾。而且二二八現在明顯成了台獨的同義字,再談紀念二二八變成了矛盾尷尬。

現在實應給二二八一正確的歷史定位。我認為二二八起因是「一國」的相異為主,「兩制」的相爭為次。即陳儀當年的治台措施並無不當,他也是社會主義者,當時國民黨也有不少的社會主義成分。陳儀一切作為是為了國家,從他在孫傳芳部隊到效忠蔣介石,懷抱理想治台,到最後為免生靈塗炭而主和平,都是合著愛國這條主軸的。

評價陳儀不能政治分割,說他投共是對,治台為非。二二八的暴動主因是中日兩國鬥爭的延續,與中國近代百餘年的積弱招侮有關,因此最後抗戰慘勝,奪回了失土東北、台灣,但卻發生了子不認母的族群鬩牆悲劇。而制度上的鬥爭,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只是其次。

當然,如果台灣光復,由共產黨接收,深入開展群眾工作,如爭取東北民心然,武力鬥爭也不輕怠,那可能沒有二二八;或者國府在大陸統治延續,沒退居台灣或是退居海南島;或中國完全解放,台灣與大陸一國一制,那二二八都不會有今天這種外加的、扭曲的政治意義,它只是個單純的地區性歷史事件,不是個現在還在發展的政治事件。

台獨炒作二二八,請問,「官逼民反」?當初反對國民黨「窳政」的總指揮是共產黨,紀念二二八,為何不升起五星旗?

我看了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林茂生在台灣光復時所寫的詩,很感動:

「一聲和議黯雲收,萬里江山返帝洲;也識天驕誇善戰,那知麟鳳有良籌。痛心漢土三千日,孤憤楚囚五十秋;從此南冠欣脫卻,殘年盡可付閒鷗。」

受難後人各奔統獨

後林茂生卻因參加「二二八處理委員會」,被國府槍決,是十分悲慘,但他的兒子成為台獨,而王曉波的母親被說是匪諜,也被國府槍決,而王曉波仍是統派,這其中的微妙分野,或正是為二二八定位的關鍵所在。

翁文灝的「哭陳公洽」詩這樣寫:「海陸東南治績豐,驚心旦夕棄前功;試看執楫理財士,盡出生前識拔中。」

民國94年陳誠的「石叟書屋」史料捐國史館,陳誠與蔣介石的關係及陳的評價又被人談起,對陳是一片恭維,陳履安說,若是其父治台,不會有二二八。

(待續)

▲謝雪紅(中右)二二八時領導台共二七部隊。(本報系資料照片)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受降典禮,中國受降主官陳儀(右)接下日軍諫山春樹(左)呈交投降文件。(本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市參議會成立,中坐者為陳儀,照片內有5人於二二八遇害。 (本報系資料照片)



Read more: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104590#ixzz2v3a9zC3k

台長: 吉立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