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 Little Boy 部落格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
以白話文翻譯如下:
釋迦佛祖說:觀自在的覺悟者,在進入深層禪定的時候,清楚知見我們的身體、感覺、和意識(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都是「空」演化出來的,不是真正有個實在的「我」。知道五蘊皆空,就不會再受縛於無明我執,自然能安然度過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啊,色和空、受和空、想和空、行和空、識和空,都是無分別的。只要不執著,有和無、無和有,都沒有意義,也都不在乎,所以也等於是一樣的。對覺悟了的菩薩覺悟者來說,明知五蘊是空,但也了解世人對五蘊(肉身和意識)是實實在在有的那種執著。
舍利弗,所有世間的人事物都是「空」組成的。空,當然不生、不滅、不垢、不增、不減。
因此在「空」之中,沒有色受想行識(五蘊),沒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沒有眼界,也沒有意識。連「無明」(世人輪迴的原因)也不存在,甚至連「沒有無明」這件事都不存在。沒有老死、並且連「沒有老死」也不存在,也沒有苦集滅道。沒有智慧,也得不到智慧,因為空之中根本沒有可得之物。
覺悟了的人們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法則修行,內心沒有罣礙,沒有罣礙,所以不會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達到徹底解脫煩惱(究竟涅槃)的境界。
三世諸佛也都是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而獲得無上等正覺、正遍知一切。
所以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非常神奇的、是大聰明的、是最上的、是無可比的修行法則,依此而修,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因此來唸對「般若波羅蜜多」的祝願頌詞,即祝禱說:
度啊,度啊,度化解脫‧大家都度化解脫,覺悟、吉祥圓滿成就!
........................................
【附註】
1. 上圖為網路圖片
2. 『般若』中文勉強可譯為「大智慧」
3. 『波羅蜜多』中文可譯為「到彼岸」意指“度化解脫”
4. 『般若波羅蜜多』譯成中文是「大智慧度化解脫」或「度化解脫的大智慧」
5.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中文意思是「正遍知一切」、即“徹底大覺悟”
6. 『咒』:佛不講符咒,唐三藏譯經,有些字句故意保留原音不譯,這樣的句子即稱為「咒」
7. 『揭諦』的中文意思是「去啊」,意指“度化”、“度啊”
8. 『波羅揭諦』中文意思是「去彼岸啊」,意指“度化解脫”
9. 『波羅僧揭諦』的中文是「大家都去彼岸啊」,意指“大家都度化解脫”
10. 『菩提』的中文意思是「覺悟」
11. 『薩婆訶』是祝禱詞慣用的結尾語,中文意思是「吉祥、圓滿、成就」
...................................................................
註解:佛陀說諸法皆空,所有萬物眾生無常變化,本無實性,本質都是「空」組成的。
補註:空 = 元真、真如、如來、本心、自性、大道、法身、本來面目、阿賴耶識、創造者、造物主、大宇統一能量場。
補述: 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空」的運作表現,本質都是「空」。五蘊、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也都是「空」的演化,或可說是「空」演化出來的表相,本質全都一樣是「空」。
「空」並不是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雖然看起來、感覺起來是空的,但蘊藏無限能量,能演化出萬物眾生出來。「空」這個名詞可以用「空性」、「如來」、「本心」、「自性」、「法身」、「阿賴耶識」、「真如」、「元真」、「天主」、「上帝」、「創造者」、「造物主」、「大宇宙統一能量場」...等等的名詞替換,意思都是一樣的。個人可隨自己所信的宗教,選用可讓自己容易理解的名詞,套進去閱讀。
但古時用「空」這個字,用得很好。空性、如來、本心、自性、法身、阿賴耶識、真如、元真、天主、上帝、創造者、造物主、大宇統一能場...,不管用那一個名詞,本質無相、實相無相,看不見、摸不著,連現代科學儀器也測量不出來,就是一個「空」沒錯。
所以《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譯成:物質和空性(元真)沒有不同,物質即是空性(元真)的顯現,空性(元真)就是物質的本質。
衍伸閱讀:
東初老人(聖嚴法師的師父)寫的《般若心經與般若經的關係》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