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2-10 01:00:00| 人氣2,960|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評論創造歷史】

推薦 8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評論創造歷史】
 
經典作品成為經典之前,往往先有經典評論存在。
 
經典評論才是一錘定音的造王者。
 
「真心」、「極致」都只是優秀的王位繼承候選者特質,卻不等於已經入選成為王儲。
 
後世的文學史忘了給評論者足夠的讚美,反而讓評論家們持續隱身幕後,當藏鏡人,持續操弄千百年的讀者品味,而罕有人被揭穿。
 
我講的不能說是唯心論,而是生命經驗。客觀世界不能說不存在,但只有主觀意識能給予意義,從而產生感受。
 
評論就是賦予意義及催化感受的工程。但評論者通常是先產生有意義的觀點及清晰的感受,才開始評論。
 
因此,評論者雖是以主觀的觀點及感受在評論,卻是先感覺到有個客觀的存在物,才開始產生觀點與感受。
 
有觀點與感受,所以有美醜,這必然是主觀感受者的責任。是你讓它變美或變醜,而不是它自己本來就有美醜。
 
有些習慣於負面思維的評論者,執著於醜惡,這是對自己生命責任的無視。
 
否定自己有責任,就等於同世界為敵。感覺這個世界對不起自己。
 
其實,沒有人對不起誰或絕對是真正的醜惡。所有的責任最終還是要自己承擔。敢承擔,就是聖哲、超人、天堂使者。不敢承擔,就是虛無主義的囚徒,在無限輪迴的黑暗深淵裡,如同無間地獄。
 
直接面對地獄,勇敢承擔起衝破地獄的重責大任,這就是解脫苦海,創造圓滿生命世界,所必然也必要的態度。
 
這就是來自天上的「永恆與無限之眼」,與歷史生產器的構造。
 
2019-02-05 21:44

台長: 泊樓
人氣(2,960) | 回應(3)| 推薦 (8)|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詩論詩話 |
此分類下一篇:【重拾詩,新拾詩】
此分類上一篇:【致詩人、文人、藝術家、政客、商人、享樂者、憤世者、寂寞者】

何方
那 能說振振有詞的客觀論述
是一種強烈的主觀意識維護
與承擔責任的勇氣 嗎
一種思為模式的鐵粉與推波助瀾者
若非如此
一切的美醜 並無所謂美醜
只是真實不欺的存在著
是人情感的彩筆
著了顏色呢



~ 感謝先驅者開了窗
才有風景的可能呢^^
2019-02-10 01:22:01
版主回應
何方安好:

振振有詞的客觀論述,如果是牽涉到審美觀者,終究是「看起來客觀,實際上無法脫離主觀」。

讀者也許認同這樣的論述,認為它很客觀,但那也是因為讀者的主觀與評論者的主觀之間,發生了高度交集所致。

一個人之所以覺得某個事物「美」,是因為內在心靈的既有意識結構正好高度契合對象事物的諸多性質,這樣的契合,使人產生「內在的愉悅感、持續欣賞的意願」。

如果產生的愉悅感更輕些,而尊敬感更高些,則稱為「貴」(尊貴、高貴)。假如此種「貴」還包括價值判斷上的認同感,甚至感動,則稱為「莊嚴」。

貴、莊嚴也都屬於廣義的美感。而且是心靈層次更高的美感。

如果心靈層次降低,生物層次增加,則美感可能逐漸產生「性感」與「迷惑感」(誘惑感、魅惑感)。當完全只有生物層次而無心靈層次時,就只剩下欲望。對於欲望,人就只剩匱乏、滿足、與執著的問題。

當文學家或藝術家審美眼光關注哪一種層次,就會需要去體會該層次的各種感覺。然而,為何人會想要關注該層次的感覺?實在是因為自身的心靈內在意識結構一時與該層次的事物性質相應之故。

簡單來說,對象事物就像一個螢幕。但操作遙控器的人依照自己的認知與偏好,選擇了特定頻道,於是螢幕上顯現的就是遙控操作者自己所設定、播放出來的內容。

當人讀一首詩或觀看一幅畫,讀到或看到什麼內容,其實與自身意識如何設定與操作遙控器密切相關。

遙控器是比喻內在意識結構設定好的審美標準與觀點。

這裡也可以用另一個比喻:

就像吉普賽人在觀看水晶球,所看到種種內容,其實看到了腦海中的視覺影像。這種影像是因直覺力而產生。直覺力是其內在意識結構自然產生的能力。透過這樣的直覺力,水晶球成為了觀察與預測命運的工具。

水晶球在此,是一個客觀存在物。但吉普賽人透過主觀意識的直覺力,而看到了影像,並解讀出神秘訊息。
2019-02-11 13:18:33
何方
所以只有自我意識下的相對客觀存在
就算是"大數據"下的統計
也因著切入視角的主觀意識
難以絕對的客觀 @@

謝謝泊樓兄 精彩的剖析
真有內行人看門道之感呢^^
2019-02-15 17:35:47
版主回應
主觀、客觀,也是人為意識下的產物。

假設有人同理心能達到極致,則他眼中的客觀,就是其他每個人各自的主觀所集合起來的狀態。

人類的心識原理,最終都會趨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譬如千燈同時點亮於同一房間之內,彼此光亮不相妨礙。一盞燈就照亮房間所有角落,千盞燈也同樣照亮相同的角落。

審美觀的極致,也是如此。能體會所有審美角度的人,就會像是光亮照亮一切,心識融入所有人的心識,而毫無障礙,因此可以體會所有人的審美感受。
2019-04-01 22:08:55
何方
有點兒像
觀賞藝術創作時的感動
並不是作者創造了感動
比較貼近於作品喚起你的「同溫層」

~ 理解中的拼圖Xp~
2019-02-15 17:42:47
版主回應
也可以這樣比喻。但我認為審美觀的運作實際上更複雜。

在演算法的年代,網路社群的演算法會自動將人歸類成群,而變成同溫層。演算法當初設計時,原意就是為了讓同溫層能更容易互通訊息。但演算法強化了此一趨勢之後,演算法本身又成為促進同溫層凝聚的動力。

如此像是滾雪球般,同溫層的內聚力與忽略圈外的特性,越來越強烈。在政治之類的場域,此問題往往導致不同立場者更難同理彼此。

演算法設計之初,如果能考慮到社會責任,避免不必要的立場偏好區隔,打破同溫層藩籬,促進資訊流通,則相信這個世界會和諧很多。
2019-04-01 22:04:2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