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1-06 03:25:22| 人氣6,383| 回應2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詩論】新詩的當代任務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辭日前在新聞台作者區偶然發現了詩人向明先生的新聞台,我讀了他的一些詩作,以及一些詩論,如「新詩人的危機」、「新詩人的課題」...等文,有些感想,於是留言給向明先生。

以下的文章是根據那一篇留言而改寫成文章的。

詩人向明注意到了一股古典詩“復辟”的洶湧潮流,覺得新詩有被淹沒的危機感。而不只他有這樣的危機感,其他一些詩人,例如他的文中提到的一位大陸資深詩人也有這樣的危機感。他們認為目前古典詩詞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許多父母喜歡以教導小孩子背誦古典詩詞為教育方式;此外,古典詩社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越來越多人開始寫古典詩。而與此相對照的,是新詩的讀者人數一直無法有效成長,新詩一直都只屬於小眾,大有被邊緣化的危機感。

於是泊提供了些個人看法以供交流:


一、古典詩經典地位無法動搖

我認為,新詩根本不必去跟古典詩爭奪文學史的地位。古典詩存在已經數千年,而今日我們讀到的古典詩當中,那些最被稱頌的、流傳久遠的傑作,大多出自唐詩。

千餘年來,各朝各代詩人千千萬萬,難道都不想超越唐代,另創巔峰?亦或另起爐灶,自成一脈?但是都沒有成功!至今我們讀到的,最被普羅大眾認可的經典,還是唐詩三百首。我認為這說明了唐詩的成就具有極高的高度,並不是一場白話文革命就可以輕鬆超越的。

假如您承認普羅大眾的審美觀事實上反映了唐詩文化力的淵遠流長,應當也能承認,新詩,或說現代詩,平均水準來說,所積累的內涵厚度根本尚不足以跟唐詩比肩。

新詩還年輕,厚度還有待時間積累、深化,未來的路還很長,不急不急。



二、新詩雖尚未超越古典詩,卻仍是時代趨勢

現在的文學獎,大多會設立新詩獎,但是很少設立古典詩獎;而現在的年輕人,寫新詩的比寫古典詩的多。...這個趨勢,說明了什麼?

儘管新詩的年輕作者們,也許大多火侯不足,人生閱歷經驗、文字技巧..各方面都未臻成熟,但這一群「年輕詩人」,遲早有一天要成長為「老詩人」。

我相信一種大數理論,就是社會上願意寫詩的人越多,則整體社會的文學程度、詩的平均內涵深度,都能因此而提升。這不是絕對之言,但我認為寫新詩的人越多,對新詩來說,是好的。



三、新詩缺的不是“集體秩序”,而是“集體深度”。

新詩內容決定形式,我覺得很合理,不然怎能稱自由詩呢?

自由是否就缺乏秩序呢?我認為未必。

古典詩的秩序感,與其形式上的一致性有關,但也與其審美觀上的一致性有關。

新詩的混亂性,我認為與形式上的混亂性關係不大,就算有,也是枝微末節;但是與「審美觀」上的混亂性有密切關聯。

由於社會整體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專業分工、場域、族群....等多元性,形塑了一個連「審美觀」都十分多元的社會。

所謂“下半身詩人”、“肛門詩派”、“前衛實驗詩”....等等,反映了這個社會多元開放的現實,已經入侵到了新詩的寫作領域。

對於一個主張包容多元性的民主社會來說,這有其必然的宿命。新詩身處其中,自然無法逃避多元性的問題。

然而,多元是否意味著一定是無秩序的混亂呢?或者說,多元性是否會傷害了新詩的發展呢?

我個人認為,多元性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對新詩的發展有傷害的。因為審美觀混亂,每一個詩人都可以宣稱自己的詩合乎某種審美標準,而不顧他人的感受,自己玩自己的。而每一個初接觸新詩的人,在對新詩的審美觀仍如同一張白紙的時候,卻又被一大堆各種詩觀點給轟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導致初學者無所適從,或乾脆自己發展一套自己的詩觀。這樣也會給後世的文學史帶來困擾,因為不知道用什麼標準來衡量這一個時代的詩人。

但我剛剛說過了,這種混亂可說是時代的宿命。新詩人無法逃避這種宿命,而只能順應時代,投身時代的污泥,而在污泥中綻放盛開的蓮花。

這裡說的蓮花是什麼?就是詩的「集體深度」。

請注意,這裡說的是詩的“集體”深度,而不是單一某一首詩的深度。

唐宋詩詞的偉大,與唐宋「社會集體精神文明的高度」有關。現代詩目前還沒那麼偉大,也是因為現代社會的集體精神文明高度還不夠。這種高度,是有「普世價值」可以衡量的。絕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只就詩來說,說到詩的集體深度,無可避免要處理那些深度最淺的詩,亦可說是最膚淺的詩,要讓那些最膚淺的詩,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深度。除此之外,當然也要讓那些最優秀、最美好的詩篇,繼續在文學史的長河上日復一日地川流不息。


四、新詩須建構出更圓滿的審美標準,以此標準來衡量作品深度

因此,現代詩必須要從「普世價值」出發,建構出更完整的、合乎時代性的審美標準。這種審美標準,必須不排斥多元性,但是又不會陷入混亂性。必須能兼容各種流派主義,而超越各種流派主義,成為各種流派主義都能依循的審美準則。必須兼容「載道vs.言志」的二元對立,而超越這種二元對立,替詩的本質性、目的性找到一個具有“圓滿性”的觀點。

這個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單一詩人個別力量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種詩的集體的進化、集體的昇華、集體的超越。

也許我們有生之年都看不到新詩在文學史上成為與唐詩、宋詞、元曲並立為一嶄新高峰的那一天。但只要我們努力過,我們就是那個「集體高峰」的大山當中的一部分,那也等於說,「我們就是那座高峰」了。

台長: 泊樓
人氣(6,383) | 回應(21)|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詩論詩話 |
此分類下一篇:【詩論】神來之筆:以唐代邊塞詩為例

翎翎
說的真好
2007-06-26 23:13:27
謝謝!
2007-06-28 21:48:13
昨夜微霜
詳閱!寫得很好,
受益!
會常來閱讀其他作品
2007-07-16 23:09:44
昨夜微霜:

多謝!

我很希望自己能發展出更完整有系統的觀點。這篇文章算是個開端,其他的,日後再慢慢提出來交流。
2007-07-18 19:59:21
萊姆
值得推崇
2007-07-26 01:38:57
巫雲
我個人以為,現代新詩只是一個過渡期,就像古詩之於五言詩、五言詩之於近體詩…
未來趨勢之發展流向為何,目前尚未明確。
2007-07-26 19:16:47
千朔
泊樓晚安好

千朔從霜霜/飛花那兒來了您的格子數回
平常來時,都只是靜靜的觀文
但今日特來想與您懇請一事
不知您這篇文章可否轉載
如果可以的話,千朔想於星期六早上
轉載到自在詩友會上,與詩友們分享這篇好文
當然,一定會標明原著作以及轉載處

倘若,您覺得不願意,也不要緊~^^

問候一聲晚安好 千朔 敬上
2007-07-26 19:55:32
千朔:

感謝留言。

原則上,本台文章均開放轉載,只要有事先告知,且註名作者即可。能被轉載也是我的榮幸。

謝謝!
2007-07-27 14:57:29
巫雲:

我也相信目前定義下的「現代詩」未來可能會有不同的風貌出現。至於會否只是個過渡時期,我持保留態度,不排除未來的任何可能性。

有人就以古代對「詩、詞、曲、賦」的定義有別為例,說在古代,上述四者是有區別的。然而,到了近現代,由於受到西方將“韻文”統稱為poetry的影響,因此「韻文即詩」的概念就成為主流,此時,「詩」這個字眼就變成包含上述所有的韻文形式。

於是論者便說,現代詩,早已不同於古代詩的輕薄短小與神韻意境,現代詩動輒數十行數百行,且每行字數不一,應該正名為「現代賦」。

我覺得這種說法也有道理。
2007-07-27 15:03:45
詩友
謝謝泊樓的開放
文章,千朔就領回去詩友會了~^^

千朔 敬上
2007-07-28 17:59:22
筠月
是啊!
這篇很好,我也和泊樓有著同樣的問題!
「難道都不想超越唐代,另創巔峰?」
現代人往往都覺得,古典詩太過制式化,鎖住了21世紀新新人類的思想腦袋。可是真正鎖住的,真的是古典詩嗎?!
還是是那些世俗,給了學生無法思考轉圜的空間?
古典詩、新詩、白話文等等,不管是什麼,應當都給社會大眾一個選擇的餘地,別扣住了我們的腳步。
想創新,也得鬆綁我們的思維!
2007-07-29 01:06:18
版主回應
早期現代詩開始發展的時候,有些古典詩人看不起現代詩人,認為不過是標新立異、錯認怪異為創新;同時,有些現代詩人看不起古典詩人,認為古典詩人守舊、保守、不求進步、只知撿古人的殘羹賸酒。

其實,就今日年輕人來看,漢詩、新詩、洋詩,都各有特色與價值,完全可以做到平等對待。

傳統與創新、本土與外來、個人與群體,本就不是極端二元對立的絕對互斥選項。

一個想創新的詩人,如果不能體會傳統詩的美感精髓,那也不可能會有真正偉大的創新,頂多只是自成一格罷了,不會有久遠的影響力。

一個喜歡書寫個人情感的詩人,如果只流於絕對主觀的自我意識,那寫出來的東西將無法獲得任何讀者認同,自然也就失去作品的影響力。

詩仙李白追求的詩是「復古」,詩聖杜甫追求的詩是「創新」。兩者都名垂千古。

在不同的時代,尤其一個標榜創新至上的時代,任何敢於提倡「復古」者,必須要忍受守舊反動的譏讒,因此能堅持復古者,不能說沒有絕大的勇氣。這種勇氣,事實上也是一種「創新精神」。李白、蘇軾、嚴羽都深諳其中奧秘。

然而,並非所有的復古都是值得提倡的,正如同並非所有的創新都是值得提倡的那樣。若今天友人提倡復古裹小腳,那必然就是與歷史潮流背道而馳。

但寫古典詩、服從格律,卻不是裹小腳,而只是個人對於審美觀上的認同問題。

「格律」的優點,在於任何詩人所寫的詩,只要符合了格律,至少在音韻節奏上絕對沒有問題,絕對符合盛唐那個年代對於詩的審美標準。

這是格律的偉大之處,它讓寫詩的過程,節省了一部份創造力,從投入精力於探索音韻,轉為可以只專心探索意象意境。

格律就像一首詩的憲法。一部好的憲法,就規範了所有人權、自由、社會秩序的基本大架構,讓國家得以順利運作。

近體詩的憲法中,對於〔音律審美觀〕有明確的規範。現代詩則放鬆了對於〔音律審美觀〕的絕對性規範,允許「一詩一格律」的現象出現。

這也有點像全球各地人類的部落服裝,往往都有一些屬於該部落特有的幾何圖形、條紋、圖騰等等,而且不可以隨意更動。一旦更動太多就不算是該部族的服裝。

古代漢族以「右衽vs.左衽」作為漢胡之間的區別,這就是一種格律。

現代人的服裝,則時尚潮流每季每月都在不停變換,並且融入各種文化元素,今天可以走中國風,明天又變成非洲風,...這也就像現代詩,今天可以寫得像切豆腐一般整齊,明天卻可以寫得天馬行空字句四處散落。類似的道理。

假如一個現代詩人努力想寫成某種格律呢?例如幾行詩、幾言詩、豆腐詩、仿古絕句...等等。我認為這當中已經不存在所謂守舊保守的問題了,對現代詩人來說,所有的格律、甚至非格律,都是可以嘗試的形式,沒必要說怎樣就一定不可以。
2007-07-29 18:11:34
Ge
其实古诗和新诗之间可以看做地位是平等的,都是“诗”而已。只是彼此相隔年岁久远,新诗便无意间化作了古典诗的后继了。
不如放弃两者区别,同包含为诗便可。想写古诗的人照古诗的格式写,想写现代诗的人便照着新诗写。
而新诗的危机更可以看作是自我危机。没有规则的开放式,在多元化的背后,也是自我认知的矛盾。那些放弃传统意义上诗的认知美感,而转为单纯感官刺激或语言颓废的新诗派们,真的还是诗吗?出现对新诗认同的危机,大多数也是面对这部分不定因素的讨论。
如同我身在的大陆,便有一个媒体屡次报道的出名诗人。人们送昵称为“梨花派”诗人赵丽华。这里有首她的诗。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
赵又霖和刘又源
一个是我侄子
七岁半
一个是我外甥
五岁
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当然,这位诗人的确是位有名的诗人。而类似这篇的“梨花体”诗则是她某一段时间的通俗化诗作尝试。但是,这样的诗体,却引发了人们对诗的一番讨论。上文诗作,如果除去空行,加入标点。把句子连接起来,赫然是一篇“小巧”的短文。那么这样的“东西”还算是诗吗?如果如此,且不说人人都是诗人这样的理想主义结论会出现,单就把任意小学生的习作拿出来,略作修改便成了诗了。这会使得那些“真正”的诗人们彻夜难眠,寝竹难安的。
开放性不是无规则。平日写作,也并不是如想象中的那样“开放”。记叙文,便有着记叙文的规范。议论文,散文,小说等,种种文体分类,无不例外的有着其独特文体的架构和写作规范。甚至是标点段落。都是有着极其严格的规范,不能因为“开放”便自己新造了标点,随意断句等等。但是,在这些看似严格的规则背后,也包含着极其宽松的“作者环境”。只要能够人类想象出来的,都可以化作题材,写下成文。有限的规则,造就了无限的文化。
然而新诗们却处于历史的尴尬时期。一来古诗逐渐推出大众舞台留下真空,二来新诗从无定义无从规范。现在对新诗的定义更像是做“取非”的习题。只要是自称为诗的,如果没有照五言七言那样格式写的,便都是新诗了。
于是就出现了上文所描述的那样的“新诗”。至于“下半身诗人”之类的“新诗”更是不计其数。而我们判定为诗的标准,则可以简单叙述为,短短的,一句句的。
古诗的写作有其独特的文学环境,虽然有严格的文体规范但也不妨碍其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当然,也并不妨碍出现白居易这样的“白话文诗人”。而到了近代白话文的推广,现代文体的引入,使得古诗的入门难度更为大。于是古诗变成了小众化的产物,但是作为诗的一类,魅力没有减少多少。仍然屡见诗人诗作。只是由于不成为了主流,所以写出现代“名古诗”的那些诗人,不如古人那么出名罢了。
而现在,也是新诗正名自己的时候了。不是要其替代古诗,而是让其认知自己。起码如古诗一样,一篇诗作出来一眼便能认定是诗,而不是观察许久,屡做研究,然后得出这是不是一篇印刷错误的短文。等自己有所“觉悟”之后,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去评价诗的好劣,而不是判断是否为诗了。
这样我们才似乎可以自豪的在古诗面前说,我们今日的成就,可以和你比较了。而日后,我们将在诗的历史中,互作指引,同为争艳。
并不是说历史留下的便要去除,我们抛弃了文言文,可是古诗还是有所保留的。就像我们穿着西装闹洞房一样。历史的传承是有所抉择的。

看遍“新诗的当代任务”全文,突然有感,便写下了此文。由于处世不深,难免观点有所偏勃,如有得罪,望诗届前辈见谅了。
2007-07-29 04:15:48
版主回應
GE:
切勿稱我為前輩喔!這兩個字還是留給那些文壇長者,例如向明先生這樣的人。因為,第一,我未必比你老多少;第二,我未必比你寫詩寫得更多或更久。第三,寫詩交流,朋友一場,若非很正式的場合,就別太客套了。

我認為新詩與古典詩,難說有所謂「地位」的高下。但我認為兩者的「集體內涵」確實有高下之別。

古典詩始於詩經,經過千年發展,才以唐代的近體詩為高峰。儘管漢詩、晉詩也都出現過偉大的詩人,但都只算是特別突出的個人。就整個社會集體的詩藝、詩心水平來說,古今無出盛唐之右也。

唐詩同時也是嚴謹格律美感的顛峰。自盛唐之前,詩的格律是越發展越嚴格。自盛唐以後,詩人開始追求解放,因而有了宋詞、元曲、現代詩、現代流行音樂歌詞...等更為自由的詩形式。

如果僅就形式格律的角度來看,現代詩反倒是處於「格律中心論」的邊陲末流地位。然而,這是僅就形式而論。

若論及內容,則雖然唐詩在意境、神韻上光耀千古,但現代詩卻有比唐代更豐富多元的題材、觀點、情感狀態、表現手法、甚至書寫工具、閱讀工具。

現代詩相對於唐詩來說,最大缺點卻也正是最大優點。

這就好像「詩」這條船航行了幾千年後,忽然找到了新大陸一般,從此有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

所以,就現代詩人來說,我們可說處於一個千載難逢的「大拓荒時代」,這個大拓荒時代,是由於自啟蒙時代以來,全球化、現代化的人類歷史發展,促使東西方文化相互交流激盪的結果。

全球化的時代當中,詩的審美觀就不能不考慮文化因素。因此「普世性」的重要程度,就超越「文化本位」而成為當代詩人的最重要課題。

傳統中國文化的詩篇當中,所缺乏的世界意識、全球意識、普世意識,卻正是當代中文詩人一個最廣大的待開拓領域。

同樣地,漢詩當中有許多西洋很難得出現的神韻意境,像「春曉」、「靜夜思」這類意境,在西洋詩中很難找到,這也是中文詩人可以自豪之處,也是世界各國詩人可以向中文詩人取經之處。
2007-07-29 17:38:10
謝青
泊樓弟:大作全收,篇篇精彩。將在8月份起&quot無根草&quot詩刊連續發表。
另外,我用心且仔細地拜讀了你寫的:1,&quot新詩的當代任務"2,(7月29日寫的:)&quot站長回應&quot。及同日寫的,3,給GE的&quot站長回應&quot
。這三篇文章,內容都是圍著&quot新詩的當代問題&quot而討論新、舊詩的
諸多看起來簡單、實則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你發言大方謹慎,但立場嚴守你經過潛心研究、而正確可期的心得和結論;都一一表現在
上述三篇文字中。我並非有意掠人之美,你的看法,好像正是我多
年來苦思默想的看法。也就是說,你的看法,也代表了我------及
大多數愛好新、舊優良文學的知識份子的共同看法。我,絕對地支
持你。而且支持此種看法,永遠不變!
我離美出國前夕,實在沒有時間寫些文章共襄盛事;但我的支持和
擁護,就巳代表了我的立場。我希望,我們共同努力,向前奮鬥!
2007-07-30 04:22:09
泊樓
謝青大哥:

感謝您的刊登及留言。我知道您近日較忙。剛好我自己最近反而時間較多,因此比較有時間與網友互動。

有了您這樣的前輩發言支持,使我對自己的觀點又多了點自信。關於詩的思索,也更有了些前進的動力。
2007-07-30 16:14:01
鴻魚
看了此篇。突然一隻筆重的無法動彈,思緒神經全在你的字裡行間跳動、無法使喚!你得下處方、開帖藥,不然以後還真不敢寫文了!好一篇精闢達理的論述!拜讀了!
2007-08-06 02:20:16
泊樓
鴻魚兄:

歡迎來訪,也感謝留言。

這篇詩論只是表達我幾年來思索的一些想法。原先沒有準備一下子就讓這些想法問世的。但因為意外發現詩人向明先生的新聞台,看了他的文章,因此忽然想要留言表達一些觀點,所以就有了這篇文章的誕生。

事實上,早在撰寫此文之前,我就曾經思考過,現代文學理論中,關於詩的定義、審美觀與古代究竟有何差別、又有何不足。在與一些詩友、詩人互動的過程中,加上自己閱讀思索,正在整理一套比較系統化的觀點。

簡單來說,現代中文詩由於受到西洋詩理論的影響,非常重視「意象」,以意象為第一義,但似乎忽略了詩其實有更多其他層面,也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例如,即便有繁複意象,但假如這些意象所共同構築的詩境不夠協調,則可能會空有意象卻沒有「意境」。

「意境」背後是一切意象、節奏、形式、內容、情感、觀點、文化背景、知識學問、信仰偏好、性格習慣、當下情境...等等,所共同交織的結果。

「意境」到最高境界,會產生「渾然天成的神韻」,看似無工,其實大巧不工,無意於工而無不工。

假如單單強調意象,而不強調意象背後那個精神情感的話,那必然史詩人整天都在做白日夢,像作夢一樣地不斷想像這個那個畫面場景。縱然場景炫目,文字天花亂墜,但精神上卻仍然是貧乏的,帶給讀者的感受,也是妖魅精靈的世界,而非真善美的普世價值。。

我感覺到現代詩的發展,雖因網路興起而蓬勃發展,卻也因網路興起,而走向妖魅化,精神日漸流於虛無空洞,越來越缺乏真正能感動這個世界的力量,寫網路詩的人越來越多變成妖魅,離詩神詩仙詩聖就更遠了,離“詩道”自然也更遠了。

我認為這是一種現代詩的危機,有必要藉由對「合乎普世價值之審美觀」的重新建立,將現代詩的發展導入正軌。並與古典詩詞的審美觀接軌。

這是一些觀點。尚未完全系統化,亦歡迎各種意見的交流。
2007-08-06 20:08:03
鴻魚
這處方、我能會意。未抓藥病情已去三分,閣下、望聞問切、醫術可真到家。寫詩文有時太過暢意、疏失之處日漸漫延而不自知,今!倒好!有這處方,可治病又可強身。萬倖有此際遇。當惜之!
2007-08-06 21:46:46
版主回應
這是我目前提出的看法,僅有原則性的方向。兄台若有一些不同的觀點,也歡迎提出激盪。越交流,越能互相學習。
2007-08-07 19:58:36
巖頭
我ㄧ直是個寫詩的門外漢,對詩的時代任務輕重
也停在一知半解的狀態;好在對詩作的發表
,還有幾分敏感性,不致於變成無心之人,
今後還望多多指教了 。 在國中只覺察出你
的國學造詣異於常人,經過十來年的歷練,你
的實力逐漸爐火純青,加油
2007-08-17 06:35:15
版主回應
多謝美言。我只是寫出不少人內心中的想法而已。
2007-08-17 14:43:21
智仁
我來分享我的心得

就你講意象的部分差不多就是目前詩壇的一些問題,喜把意義蔓延過頭,成為個人夢囈,讓指涉物被嫁接到私有的情欲,而使人摸不著頭緒。

以前朦朧詩的朦朧純粹是避免露白而遭害,故他們的意象多有所相似,而變成隱喻或象徵。但在台灣這些後現代的觀念下,把詩意斷裂然後再生新義,恐怕是拒絕解讀的叛逆,企圖成為個人獨有的那種焦慮所致,這其實已非美學所能詮釋。因為那不是傳統「經典」的標準,也無法成為「典律」,但它們卻真實地存在我們的周圍。

我是認為這是一種現象,無關詩道了。

就像流行文化,網路詩的當盛,打破了純文學的藩籬,削減了那些長期籠罩的「文化霸權」。每個人可以寫,又何必要當詩聖詩仙呢?其實詞曲也是自詩脫胎而出,雜劇也應之而生。從前太強調古典傳統的審美觀,有時反而限制了文學的進化,就像明清小說的盛行,若以雕蟲小技的觀點鄙視,可能就沒有四大小說了。

所以「料理非難事」,或者說人人只要有心,其實,寫詩也非難事啊。這何嘗不是一種普世價值,而非菁英把持的高尚文學啊。至於優劣好壞,時間洪流自然會沖積出來吧。

故泊不用太憂心,有人寫新詩是好事,最怕沒人寫了。
(不要像我遇到的一些教授公然說不懂現代詩而貶抑就好)
2007-08-28 20:57:59
版主回應
我都說了:新詩是時代趨勢啊!

唯一的問題只是在於「審美觀」與「價值觀」未能與“永恆性”和“普世性”接軌。但遲早會接軌的。對此我有信心。

所謂的菁英把持的“高尚文學”,那只不過是這些菁英們的優越感意識作祟而已,未必真的比大眾文學高尚。有些文學菁英只不過是將把玩文字的技巧當成謀取權力或利益、詆毀異己的工具,離高尚二字相去甚遠。

真正的高尚與否,是人格上的差別,而非文字上的。這就好像馬丁路德‧金恩的演說「我有一個夢」那樣,高尚與否不是由種族膚色來定義,同樣地,也不是由文壇上的發言權來定義。

同樣地,智仁你看過「西雅圖的天空」。那麼我想你也能體會到,不論是將這本書當成一本詩集或演講集,都稱得上是一流的傑出文學作品。

儘管這本書當中的文字,如果用意象的觀點來看並不是那麼華麗,但素僕之中,卻有深刻的普世價值流露於其文字中。

一個酋長如能宣說出如此智慧的言語,那他自然不應該被視為蠻族,反而遠比文明國家的人更加“文明”。

所謂的「詩道」意近於此。將普世性與永恆性的重要順序,放在技巧、意象、節奏之前。不去追逐那些末流雕蟲小技,而是以詩來圓滿人格和心靈。詩格即人格。真心即詩心。

如果稱西雅圖酋長是一個大文豪級的文學家,我也會舉雙手贊成。
2007-08-29 19:31:44
映彤
關於詩的定義,古今中外的評論名家,都給它下過數百種定義,我以為佛洛斯特的說法.比較能給我一些真切的感受。
他說:<一首詩始於喜悅,終於智慧>。

事實上所有藝術,都與生活息息相關,這句定義,拉近了詩和喜悅、智慧的距離,而產生會心的美感!
使人感覺詩來自生活中的美好,而這美好共非膚淺,
而是帶給人智慧的增長!

其次欣賞現代詩,在角度上不妨寬闊、寬容、多元一些;而且想像的空間給得大一些,甚至接受不合常情常理;

審美需要一顆柔軟的心,它可在想像上,多一些讓步和努力;或因柔軟而引發更多的想像和美感!
再方面想像的翅膀,有無限的高度,容許詩人自創心中的景色,更能發現詩的美感!

詩之美,不論古典、現代或後現代無非就是一首詩;

它是每個人心中的夢,有許多心情和渴求,一些無以言之的根情,不論是好夢、噩夢,都與生活中的人事物有關;

也不論是真實,或虛幻,夢的內容不可預期;醒與不醒,或早已零落,都是意識裡難以言之的創造!

我以為詩,就是運用中國文字形、音、義的具體特質創造出來,足以感染共嗚人們的心靈的智慧;運用的能力和技巧,加上意象的經營,決定是否能跳一支身心圓滿,姿韻飛揚的舞;

沒有人經得起美好的誘惑,夢和詩正好滿足了心靈上,這個需求;所以詩的喜悅,詩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喜悅和智慧。

讀了泊這篇<詩論>,拉雜的寫了這些淺見,就教於
愛詩者大眾,謬誤之處,尚祈不吝指教~~
2008-06-14 08:35:27
版主回應
<一首詩始於喜悅,終於智慧>,這話我也很喜歡。

喜悅者,感性層次也。智慧者,理性層次者。感性修煉的最高境界,是理性:;理性修煉的最高境界,是感性。理性感性於最高層次的心靈,是一非二。

漢字寫詩的基本優勢,在於語法的靈活性,以及字本身的圖象性、多義性、單音節性。

這些獨步的優勢,使中國古代文人,幾乎人人寫詩,成為詩國。

這樣的詩國文化,在近代卻因遭遇白話文運動、現代化運動、簡體字運動而遭到嚴重摧折,詩的生命岌岌可危。

幸好網路即時興起,網路詩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替漢字詩帶來一個全新輝煌的可能。

有榮幸以漢字寫詩,我因此而更珍惜語言和文字。
2008-06-19 20:55:31
楊風
真是一針見血之論
古典詩固然愛歡迎
因為那是教科書所必選
也可以說是教育政策使然
新詩起步晚
但如你所說是時代的驅勢
這點是古典詩所無法超越的
所以等待一陣子吧
新詩必能超越古典詩

向明前輩去年曾在周夢蝶家見過一面
還不知道他有網站呢
2010-05-30 15:56:54
版主回應
詩皇對於詩,必有深入的見解可供分享。期待見到詩皇更多精采言論公諸於世!

新詩日漸成為詩人的主流創作形式,已漸趨明顯。

向明前輩的網站,在新聞台搜尋其暱稱(同筆名)就找得到。
2010-06-02 20:59:2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