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2-09 10:00:00| 人氣2,805| 回應1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詩】路

推薦 2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天空,沒有路

翅膀就是路

 

大海,沒有路

船槳就是路

 

黑夜,沒有路

光明就是路

 

人生,沒有路

出發就是路



(約寫於2005-2007年間)

台長: 泊樓
人氣(2,805) | 回應(13)| 推薦 (2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新詩 |
此分類下一篇:【回歸】昔年櫻雪
此分類上一篇:【詩】大埔保齡球

(悄悄話)
2015-02-09 22:40:55
瀟雨
原動力無敵 .

祝新年快樂 .
2015-02-10 18:37:03
版主回應
新年快樂!洋洋喜樂!
2015-02-19 23:54:29
施佩姍。
這首詩很經典。

把路的深杳點出,也彷彿在遠方捻開一盞細微的縈燈。
2015-05-31 17:13:44
版主回應
感謝妳。

我如今幾乎已忘記當年在何時何地,何種心情或情境下,寫了這個作品。

但我記得,這是當年我所寫的一系列「四節詩」的其中之一。四節詩,顧名思義,就是分為四節(四段);但每一節彼此都有形式或內容上的某種重複性。

寫詩的人,有些人特別喜歡寫特定的主題或形式,例如,詩人李長青特別喜歡寫落葉,出過一本詩集就叫「落葉集」,每一首全都在寫落葉。

作詞人方文山將其創作歌詞的寫法,寫成一種風格,出版詩集,命名為「素顏韻腳詩」。

前輩詩人向陽很喜歡寫十行詩,詹冰開發了許多圖象詩,余光中說自己逐漸發展出一種不分段一氣到底的詩。

當年(或許延續到現在還有),我對「四」這個數字在詩中的意義,有種神秘的偏好,所以就想寫這樣的詩。
2015-06-02 17:22:04
施佩姍。
那你該往四發展囉,四可以寫得好多喔,我現在冒出的居然是二雙二即四,哈哈。

當年我讀洛夫隱題詩,真的覺得他的氣好足,一吐可以上至宇宙下達地獄之深,有種浩瀚的感覺。

你這首詩很經典,讓我想起顧城的遠和近,那種琴號對襯卻私底下又不規矩的讓人有偌大的思考空間,彷彿,前面的黑暗與亮光都是可摸尋的,我找時間再拜讀您的大作,說出我的拙見大家聊聊: )
2015-06-03 16:23:12
版主回應
四行詩我也寫過一些;當中就有不少是兩句一段,總共兩段的。

四言詩也寫過一點。另外,我有一陣子特別愛寫三行的漢語俳句。

除了以上所言,形式上的各種嘗試,我做過不少。藉由這些形式上變化,觀察、思考、探討詩與文學的本質;這是我寫詩的這些年持續在進行的事情。
2015-06-05 20:00:38
施佩姍。
真棒,那可否分享漢語俳句?

我覺得俳句是餘韻最深的作品,真的很棒。
2015-06-08 02:27:09
版主回應
很多人對俳句有比較寬鬆的定義,所以兩三行的短詩都說成俳句。但我覺得還是應該要嚴謹一點,將俳句定義與短詩分開來比較好。俳句應符合「五-七-五」的格律。若不符合,就稱為短詩即可。

在這個新聞台中,我最早寫的俳句在這篇文章,請指教-
http://mypaper.pchome.com.tw/criver/post/1304547698
2015-06-08 03:30:43
施佩姍。
哇,拜讀了,我覺得裡面居然喜歡上的是櫻塚耶。

因為有畫面,灑落的感覺、滿地都是櫻花的殘殞,可是又沒有刻意去把櫻花弄得很矯情,油彩、紅白紅白排列真是如臨現場。

因為,我櫻花文也寫第二年而已,在我父母的靈前小徑,還有靈骨塔內的園子,所以我對櫻花感情特別深,原來寫櫻還可以用這麼韻律的方式寫,真的很不錯,看來,櫻花的寫法還真多,受教了喔。
2015-06-09 01:47:05
版主回應
櫻塚這種寫法,也是我嚐試的形式之一。大概妳的視覺想像力特別好,所以在這些詩裡頭,對這首特別有感覺。

以前我曾有種想法:所有的詩風我都要去練習寫看看。但後來發現這是不可能的,有些風格或主題我在讀的時候就已經不喜歡,因此也永遠不會想去發展這類寫作。

櫻花是性格很特別的一種花。花瓣在盛放時,還沒凋萎,就開始掉落滿地。這個意象太強烈,成為無數文人墨客書寫的主題、論述的比喻。

在寫作這篇文章的幾首詩時,正好是一位詩友去日本遊玩回台,拍了很多照片,寫了遊記和不少相關詩篇。我則在此氣氛中,產生靈感,寫下這幾首詩。
2015-06-13 00:53:55
施佩姍。
啊,您也太強了?都要寫寫看各種詩風?那證明您閱讀的部分個人偏好也曾經排除過?這很難耶。

就拿我來說好了,雖然我已經極力避免閱讀過度美化的文章,強化閱讀思想深度的文本,可是對於清新婉約直白較完全無文藝腔的就比較難接受,就覺得是在寫作文。所以我已經可以慢慢接納有些人喜歡你的聞風或文體,有些人就是不愛,這是個人偏好問題,不能完全指向寫作能力,主觀,原來是這樣固定的,不過我很欣賞您對任何文字的觀點與評論,就是對各種文風盡可能不排斥,我要跟您多學習。

櫻花真的很美,不過我一定要現場看,無法看照片寫,這點您真是厲害,可以立即有靈感。

直覺是一種感性,可是限於創作。
閱讀文史哲是文學之路的必然。但閱讀許多歷史書籍、文學史、哲學、政治就必須理性思考與邏輯運作,感性強、理性也強的人好像也不太多,唉,這對感性強的人來說是不是很痛苦咧XD
2015-06-17 03:32:42
版主回應
其實我也不是刻意去練習寫每一種風格;而是在讀了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後,有時會產生寫作的上的靈感,順著這種感覺去寫,自己會知道寫出來的作品當中有融入所閱讀的風格。這樣子經歷過很多次之後,逐漸有種想要把各類風格融入後再寫出來的感覺。然而,後來發覺這不可能,原因如前文所述。而且近年來因心思多放在文學以外之事,少有文字創作,因此現在這種感覺變得非常淡。

近年來的我,已經變成除非有特別想寫的靈感,不然即使閱讀了別人的作品,通常也不會想要寫作的感覺。可能心境上有所轉變。此時寫出來的東西,往往已經和以前的風格截然不同。這一切均無刻意,卻是自然演變,久之形成。

妳是美文的寫作者,無法忍受一般直白無文藝腔的文字;這很合理。似乎有不少美文的作家都是如此,特別是女性的純文學散文作家。在這樣的文字品味中,有些人因此幾乎已完全不看現在的報紙、雜誌,也很少看一般部落格文章,因為覺得這些文字欠缺美感,沒有閱讀價值。

這情況有點像某些女性,每天習慣噴香水,或使用精油薰香,某些人甚至自己成了研究精油與香水氣味的達人。這樣的人久了之後,因為每天聞的都是好味道,逐漸完全無法忍受一般菜市場那些氣味了。

閱讀柔軟美文久了的人,如果平常不習慣閱讀冷靜理性的文字,一時有可能適應不易。但據我觀察,喜歡美文的散文作者當中,也有不少人喜歡閱讀知性、理性思維的文章,只是似乎很少將之發揮於寫作風格上。

這可能是因為風格反映了人的思維習性;而閱讀與寫作,又分別屬於彼此高度相關但卻不同的兩種思維活動之故。

雖說閱讀是寫作的養份來源,但這通常是指知識層面的累積,而未必都能形成思維方式上的影響。有時會影響,有時則不會。

人在寫作時,是一種語言上的表達,相當於用文字來說話。閱讀時,則相當於用眼睛來聆聽別人用文字說出的話語。前者具有一種主動性;後者比較偏向被動接收訊息。

閱讀時接收理性邏輯的訊息,並不完全等於主動表達時會想要說出理性思維邏輯的語言。

通常而言,柔軟美文的作家,主動表達時想說的話,有一定的思路慣性,也有擅長的思維領域,所以呈現出來的文風,就是這樣子。除非美文作家在思維上,因為某種因緣,或自然或刻意,而特別去進行理性邏輯的表達方式,這樣或許有可能寫出與以往不同,較具理性邏輯的文風。(此時原本的雕琢美文字句的思維意識,可能受到自然或刻意的節制)。
2015-06-18 15:25:54
施佩姍。
您說的是,當工作或其他瑣事較多時,靈感就會變低,我聽說就連談戀愛時,有人的詩產量也銳減。不過我覺得您閱讀一定非常廣泛,對於許多書類的涉獵都不排斥。

其實我雖寫美文多,但哲學、歷史批評也都有讀,雖然讀的不怎麼樣,像最近我讀完陳芳明老師的慢熟的果子,居然覺得很好看,大概也寫得較粗淺,我能入口,哈哈。只是說,對於比較平淡口語化的書就真的比較難入口。對於雕琢太深的文字,現在我很刻意的去淡化與節制,我記得去年寫得很鑽,變得比較沒思想。

閱讀確實是被動的、對話的感受,寫作是主動的、原創的感覺,很奇妙。我覺得往往閱讀一本書二次,神韻居然可以在內心深處吸收起來,至於您說的思維,我確實也有特別的感想耶,據我的觀察,往往感性的人、憂愁感強的人,文字比較美。聰敏、反映飛快、邏輯忒好的人,哲思能力比較強,感性文字的運用就比較沒有太大的意像。雕琢太多的人,繁複黏膩越看越累,就像我看去年的文字,真是無地自容,哈哈。

我很喜愛這樣部落格的互動方式,可以深度討論,不同於臉書。就是能寫得比較多。

又,我看別人寄給我的文章或是詩集,我也要反覆看才有心得,也不好意思敷衍,因為我知道,大家都是很認真地在寫: )
2015-06-21 22:14:01
版主回應
人都有特質,將之運用於寫作,就成為寫作上的特長。

台灣的中文教育,傳統上比較強調古典文學和文藝性強的語言風格;所以很重視用字遣詞的雕琢,培養出來的優秀寫手,大多是擅長舞文弄墨,構築繽紛意象者。然而,這些寫手逐漸形成一個純文學的圈子,經常只和圈內人互動;久了就疏離了一般普羅大眾。

猛然回首時,才發覺原來我國文學作品的閱讀市場之所以越來越小,是因為市場逐漸完全讓位給了通俗文學和翻譯文學,同時許多原本歸類在文學類的作品逐漸被歸類到非文學類,成了歷史、哲學、宗教、政治、社會、人文、經濟、科學、資訊、藝術、設計、影視...等類別的作品;無論作品的用字遣詞多麼具有文學性,卻不被當成文學作品看待。

這是當代台灣文學界面臨的尷尬處境,不知是否有點像妳說自己看去年文字時的尷尬感覺?

這種尷尬感覺,相信多少是因為對於「文學應該是怎樣的?」這一問題,無法有清楚的解答,而產生困惑與猶疑所致。假如妳逐漸對於這一問題產生了屬於自己的深度見解,並且建構出自身對於文學創作的理念體系,則這種尷尬的感覺應該就會減少乃至消失,而妳也會對自己的作品風格更有自信。

妳目前的風格,已經很鮮明。然而,妳或許對此仍不滿足,仍會羨慕其他人所寫出的不同風格。若真的有此感覺,那也是好事,會成為創作上的企圖心與進取動力。如果某一天發覺這種感覺沒了,那或許就是要在已經熟悉的風格上去進行深化與精耕的時候了。

大家都很認真地在寫。欣賞他們的認真,同時也就欣賞他們的成果。這過程,自身也會獲得很好的反饋。能夠在閱讀時琢磨出寫作技能者,是寫作方面的高明學習者。
2015-08-16 03:29:16
施佩姍。
其實,我因為不是念中文系的,難免自信心會比較差,所以有時覺得自己沒有系統的閱讀感到很破碎,所以一直在摸索如何閱讀、檢讀。

不過,我還喜歡讀行銷、談行銷,所以二邊都讀了一點。

文學到底是怎麼樣呢?就如您說的,許多人都模糊不清,就像是,有許多非文學者說我寫的很像古人的文字,現在人怎麼會讀這個?我真是嚇一跳,我寫得超白話的呀,因為我真的才疏學淺,所以,這就是莫名的認知落差。

圈子小,可互相鼓勵與切磋,往往比出書還要快樂,因為這已然成為一種興趣。人生在世,不就是為了生存與快樂的興趣而活嗎。

我有位朋友是卡內基的大中華的某一區域總經理,最近出書了,短期間受了很大的歡迎,不到一個月,還要二刷,他平時就與人就很親切互動,我們經常交換一些想法,雖說寫的淺,沒有文學深邃,只是一般商業書籍,我看了一下,很快就看完,但很受歡迎,許多人買了十多本、二十多本送人當禮物。

有時感嘆,文學書市冷,但有時也想想,是否在圈內有些的評斷上、溝通上、競爭方式有待調整。另,藝文,文藝,好像是個奢侈品,許多書籍,明明就不貴,大家就是只借不買,風氣不熾,未來呢?

針對批評,不是不能批評的,相對還歡迎批評,例如前輩你給我的批評指教我都很開心。
但例如有些人明明是第一次接觸,還可以把對方當成認識二十年般的評斷,是否也太武斷(試問,看過多少類似的文章,認識作者多深)?該說這是直率,太有自信,還是社會化太少?

美文缺點上是比較淺薄,優點是一般人接受性高,所以才會希望能更努力知性,或是朝向各種可能性去寫。

很感謝您一直以來這麼深度的留言暢談,謝謝您。
2015-08-19 00:05:04
版主回應
也很感謝妳經常來互動。人際溝通之類的書,我也讀翻過或讀過一些。當中最經典的當然就是《卡內基人際溝通》。這本書可說是現代人際溝通學與成功學的始祖。當前坊間許多這類書籍,幾乎都是模仿自這本經典之作。

卡內基是個大智若愚的心理高手。他感興趣的並非是建立多高深的理論;而是喜歡在與他人的互動當中,觀察摸索出「所有人都能用,且有益於社會和諧互助」的一種獨門發現。他很懂得藏拙,不和朋友爭辯、比較,也認真對待每一個人,因此所有人都願意和他當朋友。他把這套獨門發現的交友秘技,結合他對人性的洞察,和閱讀古今東西經典哲學智慧的領悟,寫成了這一系列的書。這系列書完成時,他也憑空創立了一門學問-「人際溝通學」。他老年時認識的一位年輕人-拿破崙希爾-,獲得他的啟發,並將之發揚光大,寫了一系列書籍。寫完之後,這世界上也多了一門學問-「成功學」。

追隨卡內基或拿破崙希爾的後人很多,許多人帶有類似宗教徒般的信仰來讀他們的作品,並認真加以實踐,有時還會轉送給他人,想要讓他人也增進人際溝通的智慧。

後人模仿卡內基與希爾的眾多書籍,大部分是普普;但偶爾有些真正暢銷的,幾乎都有一定過人之處。共同厲害之處在於:能用很淺白的語言,來傳達出很準確的內容。通常具備這種能力的是:詩人、極短篇小說家、小品文作家、微網誌撰寫者、政治演講擬稿者、需要構思slogan的廣告企畫人員。

由於目標讀者設定在普羅大眾而非文藝菁英,因此這類書籍用語會寫得非常淺白,並捨棄所有可能造成閱讀理解障礙的雕飾。而其所傳達的思想內涵,也須符合普羅大眾的智能接受度,無法寫得很深。對於擅長寫美文或哲理文的文藝菁英來說,許多人認為這類作品具有很淺又很俗的風格。

如果先不管其寫作風格,單純就「影響力」來看,這類書籍的作者都具備一種「通俗的能力」,從而創造其影響力。這也是一種人性洞察智慧。這種智慧卻未必是每個文藝菁英都能具備的。

當代許多文藝菁英是「有能力雅,無能力俗」。這樣的創作者,若非成為文藝圈共同認可的大師,通常就只好忍受寂寞與失落,在曲高和寡的小眾圈子內度過大半生。

至於時下許多通俗書籍的作家,卻常與前述曲高和寡的文藝菁英的風格相反。當中有不少作者是「有能力俗,無能力雅」。這類作家追求的是銷售量、曝光度、知名度,而不是文藝菁英對其作品的評價,因此與文藝菁英圈子往往也格格不入。

後世模仿卡內基與拿破崙希爾的這類人際溝通與成功學書籍,表面上看,思想大多並不深刻;但若用心體會,在某些書籍中,也可以感受到作者視野格局的不凡,也就是說,並非每一本都是俗濫之作。這些少數作者的不凡之處,往往在於能用看似平凡簡單的語言,說到許多人共同的心坎裡。

如果用文學的眼光來看待這類書籍,會發現,這類通俗人際書籍當中最傑出的那些作者,經常和傑出的文學家有相類似之處。他們能夠洞察到「集體人性當中共同的深刻層面」,因此當他們在寫一個人的故事時,已經在寫無數人的故事;在寫一個現象時,已經在寫無數個現象。

隨手舉個例。杜甫的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表面上只是在寫當年他看到個一個街頭景象;但千古以來,無論古今東西,人類社會的貧富差距就是這樣的無情、冷酷,完全可以凝縮在這兩句話的意象當中。杜甫寫的是一戶朱門,一具死骨,但也是在寫無數官宦豪門,與無數飢寒貧病的大眾。杜甫寫的是人性中的一種共同特徵,也是人類現象當中的一種原型。

同理,卡內基也有許多句子被讀者喜愛,而摘錄下來,成為許多網頁經常轉載的經典名句。隨手在網路上摘錄幾句-

1.「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勵你的人,這對於你日後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響。」

2.「對別人好不是一種責任,它是一種享受,因為它能增進你的健康和快樂。你對別人好的時候,也就是對自己好的時候。」

3.「打動人心的最高明的辦法,是跟他談論他最珍貴的事物。」

4.「不能生氣的人是傻瓜,不去生氣的人才是智者。」

5.「如果你被人批評,那是因為批評你能給他一種滿足感。這也說明你是有成就的,而且引人注意。小人常為偉人的缺點或過失而得意。不合理的批評往往是一種掩飾了的讚美。」

6.「永遠按照對方的觀點去想,從他人的立場去看待事情,這或許會成為影響你終生事業的一個關鍵因素。」

7.「培養自信的方法,那就是做你所怕做的事,去獲得一次成功經驗記錄。」

有非常多這類句子,有點像宗教大師的指引那樣,吸引許多信眾追隨,而成為宗教大師的影響力。這些信眾之所以願意追隨,就是因為覺得這些指引,確實打到內心心坎裡。至於許多人之所以認為這類句子寫得很淺,沒有感覺,往往也是因為覺得這類指引沒有打到內心心坎深處。

讀了有感覺的人,就會覺得這些句子很深刻;讀了沒感覺的人,就覺得沒什麼稀奇。而這些句子能吸引這麼多人轉載,也表示確實有許多人是讀了有感覺的。這些有感覺的龐大「人數」,就反映了這些句子的「影響力」。
2015-08-20 03:41:12
施佩姍。
哈哈哈哈,前輩您這篇實在是太經典了。簡直就是入我心坎裡,說到要害、說到重點。確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說卡內基有重點,還真的有那麼一點,說沒重點,還真的沒什麼重點。不過,您說到一句話,有能力雅,無能力俗,說實在,現在我也不太能忍受羅曼史那樣的書,其實我也沒看過,只看封面就沒辦法體會其中的奧妙,更難忍受打油詩的句子,不過,心理學上的作用,真的有差異呀,他們真的很懂心理學,很善於與人溝通,您所列舉的經典句子真的很精采,喔,不過,勵志書在我看來都是打針,在業務人員萎靡不振、老闆找不到業績時,都會來個讀書大會或是勵志課程,可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思辨,真誠是我認為對的事情,對人真誠真的很重要,但是其他事情我就認為沒這麼簡單了。

許多勵志書給人生找答案,經歷過人生起伏,就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人事時地物的不同,往往只能靠經驗智慧稍微處理一下,但是,偶爾讀了那些句子確實有一點感覺是真的。但是要沉溺其中確實不太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發現不是如此。

雅與俗,確實令人無法抉擇,但是我認同,可以寫雅也可以寫俗,而不是避俗,或是神話某一種道理,反之,宗師的道理還是聽起來比較深刻的,可以反覆思索,其他,感覺就比較沒什麼稀奇,例如,正面思考不是一種催眠,恩,好像也是一種催眠,因為人生不完美,唯有稍微催眠一下才會快樂一點,這也是我們面對人生的姿態的一種選項。

我覺得夏天過了好可惜,但是有稍微返回文學的感受了。雖然浪費了許多時間呀。
2015-09-01 22:59:31
版主回應
勵志書籍所寫的那些內容,對許多讀者來說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這也是成功學所強調的基本原理之一:透過正面思維的心理暗示作用,讓言行更正面,人生也變得更正面,最終達成自己與社會共同認可的「成功」。...這種心理暗示作用,與宗教強調的「信仰」所產生的作用,有頗多共通之處。

然而,有意思的是,成功學的書籍作者,在讓讀者開始相信「這樣的思維就能帶來成功」之前,往往會先用一些篇幅來分析正面思維的重要性,並解說為何這樣做會帶來成功。顯然,成功學的作者希望讀者對於其所描述的「正面思維原理」之信仰,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這部分和宗教或哲學是類似的。

宗教和哲學的差別之處,許多人認為是這樣:宗教強調信仰而非思考,哲學強調思考而非信仰。...我這為這觀點只說對了一半。

沒有完全說對的原因在於,從實際生活與書本中接觸到的各類宗教和哲學來看,許多宗教事實上並非一味強調信仰,而是非常重視思考與理解(比如佛教等。事實上,所有正信宗教幾乎都希望信眾的信仰是建立在思考與理解的基礎上);而有些哲學並非只要求思考與理解,而是也很強調信仰(嚴格說來,除了具有「懷疑論、不可知論」色彩的哲學流派之外,所有哲學都和宗教一樣,重視對理念的信仰。當哲學應用在政治或教育上時,強調信仰的程度就會更明顯;比如儒家vs.墨家;自由主義vs.保守主義;納粹國家主義vs.共產國際主義)。

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即使經過嚴謹專業的宗教研究、思考分析、詳細解說,最終目的仍是在於幫助信徒透過理解來強化信仰。這使得每一個主要宗教之間,即使經過無數最傑出的人類頭腦投入研究,也並無法在彼此的競賽中明顯區分出「勝負」。

歷史上,歐洲與中東都各自有思考能力極為傑出的神學家群體,但無論研究到多深入,最極致的時候,也只能是證明聖經或古蘭經的真確性;而不是從中挑出任何錯誤(假如有這樣的神學家,也不會見容於教派群體,不想被當成異端處死的話,就只能默默離開那個群體,自己當個哲學家)。因此,研究神學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對經典更加深信不移,而理解只是手段。當研究者自身對某一宗教深信不移時,必然無法在不同宗教之間裁判勝負;所以,在每一個宗教的研究者眼中,無論研究過多少不同宗教,宗教競賽的勝利方,永遠只屬於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如果宗教研究者發生改變宗教信仰的情況,那就表示新信仰的宗教才是研究者心目中真正的勝利方)

再談到哲學。

歷史上曾經成為一代宗師的主要哲學家,思考能力都是一流的;假如他們彼此發生對談、辯論、或論戰,往往看起來會像是各說各話,沒有結論。

後世讀者在文獻中可看到這些宗師的精采對話,但許多人只是當成在看一場辯論擂台賽,關心的是辯論的「勝負」而非結論。假如有「勝負」,那麼,照理說勝利的一方,應該從此在後人心目中確立起歷史地位,而失敗的一方,則應該被歷史註記為失敗者,而失去後世的追隨者才對。然而,為何許多人看了那些宗師們各自的言論之後,這些宗師仍然各自在歷史上有其重要性,也各有追隨者?可見,這些宗師們的言論,在後人心目中,並無法明顯分出勝負。而各有追隨者的原因,也就在於,追隨者認為自己所追隨的宗師在言論戰場上是屬於獲勝的一方(更為接近真理的一方);儘管在另一方的宗師的追隨者看來,勝利屬於另一方。

然而,這些哲學宗師之所以是一代宗師,往往就是因為他們內心中真正在乎的並非勝負,而是真理。之所以會出現各說各話的情況,純粹是因為認為對方所說的不是完整的真理,而自己必須說一些話來加以補充或反駁,好讓真理完整呈現。

這種哲學宗師各有追隨者,各自認定言論勝利(更接近真理)的情況;就很像各宗教的競賽一樣,信徒往往認定自己所信的宗教才最接近真理。

話說回勵志書籍。這些書籍其實也像宗教或哲學一樣,有教主或宗師(卡內基、拿破崙希爾),有教義或中心思想(正面思維原理),也有追隨者(渴望獲得安慰,或夢想著成功的讀者)。它早已和各大宗教、各大哲學一樣,是當代人類社會一種重要的思想文化現象。

雖然這類勵志學問在當代,仍鮮少被學術圈當一回事來深入探討,也仍有許多文藝菁英無法接受勵志書籍這類感覺上似乎「淺、眾、俗」的風格;但仔細想想,如果它早已是人類社會如此重要的一種文化現象,那麼,對其敞開心胸,好好去觀察與探討,或許也是有必要的。這過程即使不能幫助文藝菁英「被勵志」,至少也有助於幫助文藝菁英更加理解大眾心理;從而提升作品對現世人間的觀照深度,而使作品的內涵價值更加不斐,生命力更加淵遠流長。

這意思也就是說,深受「雅」洗禮的文藝菁英,如果能好好去觀察「俗」這件事,最終有可能回饋成「雅」的深化。至於能否做得到,端看個人領悟力了。
2015-09-07 05:07:07
施佩姍。
前輩,謝謝您這一篇攸關勵志、哲學與宗教的文章,真的獲益匪淺。

的確思考與信仰都是對一種思想的探究、探究後去喜愛它、尊敬它的。而每種思想都有著它的優點。

我覺得呢,勵志書確實是過目即忘,感覺也很有催眠效果。因為人生本來就不簡單,勵志書給人感覺好像是一種方法,讓你在失敗或是痛苦中得到一點轉換,然後慢慢藉由改變想法得到快樂、或是改變結論。

可是,人生本來就是苦多於樂,思辨與接納可能才是一種救贖,勵志書給人感覺過於簡化人生,確實是一種短暫的嗎啡。

但我覺得轉念、正面思考是不錯啦。讓人有時能爬出泥沼,重新開始。但是現在很多人,受了勵志書太多的影響,反而對於人生的苦痛有太多的逃避,其實逃避是一種方式,但並非完全不肯多看一眼。如文學不避諱人性的黑暗面、道德的曖昧性,但追求更美好的人生與理想還有過程,而簡化人生的人,總是依靠某個方式索求獲得好結果。

哲學對真理的追求就像您說的,不斷的補充與反證,尋求真理,沒有勝負,各有各的追求者。

而宗教呢,坦白說,現在覺得有點亂了。因為世人總是認為,你信奉了某個宗教,就要完全信仰它,甚至它的教條、戒律、不可違逆,但是信奉者或是比丘尼就變成標本,只要有一點不一樣(畢竟還是人),此宗教就會被打入死刑。當然也有很多宗教,一邊信教一邊炒房,或是老一輩的人去佛堂信教根本是為了求取一張通往天堂的票券,或是集會聊天之便,或是勉強人進入宗教集會,這些會讓真正的宗教教義蒙灰了,雖說,依法不依人,但我總認為不太容易,畢竟宗教是人去帶領的,除非自己多加鑽研,所以總認為
現代的宗教有點變異了。

所以,盲目的信仰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呀,有些人要把人帶入組織,又說不出個核心教義,那信仰的目的與如何推廣呢?
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信仰是讓人信服的,也讓人有選擇的機會。對宗教也不會再有誤會了。

另談到淺、俗、眾,這個我總認為要降低一下標準嘛,文學之所以對大眾冷門大概就是看不懂。要看懂文學平時要去閱讀一些經典,才有能力進入,但現在這資本主義掛帥的社會,大概大家都去讀如何賺錢比較熾盛,因此我覺得寫雅寫俗可以稍微平民化一點,
文學的市場才有推廣吧。如果都是本科系的人在買書,市場大概也很受拘限了。

感謝前輩的文字,每次都讓我獲益頗鉅。
2015-09-30 15:12:13
版主回應
我才要感謝妳的不棄嫌,經常來交流。 :)

勵志書籍從一開始,設定的目標就不是在滿足渴求知識的菁英們對於真理的探究,而是要給芸芸大眾帶來一種正面心理能量。因此,妳說的也沒錯,這就是一種嗎啡。

物質的嗎啡會使人上癮,而催眠精神的嗎啡呢?會上癮嗎?恐怕是因人而異。

痛覺的神經需要嗎啡來麻醉,此時,「嗎啡」就不是個負面名詞,而是神聖且慈悲的奇蹟之物。

痛苦的生命需要嗎啡來安慰、勵志,此時,「嗎啡」這詞,同樣也是仁慈而神聖的奇蹟之事。

思辨與接納,或許是比嗎啡更能穿透本質,而帶來救贖之事。只是,芸芸眾生當中,有多少人真能透過思辨與接納而獲得救贖?除了極少數渴求生命智慧的行者之外,對於將小確幸視為生活中最大樂趣的人們來說,「思辨」與「接納」似乎是個沉重得不得了的詞彙,像是要違反重力原理讓船飄在空中一樣艱難。

這世界上有太多人,面臨痛苦時,只能做出粗淺的本能回應,或哀號、或大哭、或暴怒、或瞋恨、或抑鬱、或強裝笑顏、或動心忍性、或發憤圖強、...;隨著其心地善惡,雲淡風輕的速度與程度,也因人而異。

由於「痛苦」這隻魔王的真實容貌,是如此猙獰可怖,以致於世人多數不能真正直接逼視其面目。既然連逼視都不敢,又如何思辨、接納?

這也就是為何嗎啡如此受歡迎!

嗎啡如此可愛,像小確幸,卻比小確幸感覺上更令人振奮、充滿希望,讓人得以在催眠師的輕柔撫摸中,輕鬆睡一整晚,很快就醒來迎接晨曦,快步走向豔陽。

世人多數是懶的,逃避沉重的思辨與接納,也只是本能。他們心想:「這等沉重之物,理當由力大者去扛,不該是我輩凡夫俗子所能過問。」

「即使一輩子都不過問,仍有人可以活得悠哉而幸福,生命中似乎不曾遇到痛苦之魔。」.....所以,他們還會心想:「但願自己是這樣的人。」

他們只不過忽略了這回事:「這樣的人,實在太少、太少了,機率太低了。」

由於忽略機率,因此疏於防備。他們始終不曾鍛鍊出足夠堅忍的意志來抵禦痛苦之魔的第一擊;往往一擊就倒。倒地後從此一蹶不振,永久不起者,多如河沙。

唯有少數異類,能在倒地時,於掙扎中強忍著極大的痛,被痛苦之魔強迫站起,逼著要說出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話:「重新站起的意志,是痛苦恩賜的寶貴禮物!」

現代人受過教育,大多童年時就聽過父母師長說出類似這句話的觀點。然而,只有在將這句話親自說出口時,才能在情境中親身感受到這句話到底有多麼貼近自己的人生。

儘管心不甘情不願,但許多人之所以「扛得起重量」,就是這樣熬過來的。痛苦之魔對人性的淬鍊,比起軍隊中的鐵血班長更加冷酷無情,更加冷血可怕。因此被逼著重新站起的戰士,也遠比不曾經歷此種淬鍊者,付出的代價是鬢髮更顯風霜,容顏更多皺紋;其酬勞則是目光更加堅定無畏,鋒銳的刀尖也更加所向披靡。

假如可以選擇,該選擇嗎啡之快樂?或是痛苦之淬鍊?

芸芸眾生的天性,就是該選擇嗎啡。

至於那些被上天選中,或自己忽然發心,不怕人笑,甘成為異類者,自然而然也會走向那樣的戰士人生;在一次次的魔考中,逐漸鍛鍊出勇猛無敵的鬥魂。
2015-10-12 02:43:13
施佩姍。
您說的沒錯,現代的人追求速成,希望使用很簡單的方式看待人生,所以才會有迷信、宗教、勵志書籍、正面思考等等,不然就是避而不談、逃避、轉身離去。

其實,我對痛苦的看法真的只有慢慢地接納,因為每個人面對每種痛苦都是一樣的痛。我們多希望有嗎啡能夠讓我們緩解痛楚,慢慢接納現實。

正面思考的催眠與速讀的嗎啡都是世上目前最受歡迎的。

就像是我二十歲前接觸過宗教時,我聞之非常感動,覺得幾句話就可以說服我心無所住,然而,經歷過人生諸多歷練,發現真是很難辦到,人隨年紀長大,
需要負擔的責任與遇到的事情就會偏多,我們多麼希望能像孩子一樣,巧辯人生,說出很多很有道理的話,然而,這都是人生歷程,當孩子(學生)長大,就會發現,人生不是一連串的辯論與爭取就可以獲得,如,你能大辣辣地對你的公司講道理嗎。

不是不段的練習技巧就可以避免痛苦。痛苦會一直來,看我們要不要迎戰。

然而,現在人對痛苦這檔事,往往不能直視,大概也解決不了,乾脆來個假裝忘懷,其實直視人生的負面也是一種學問,但針對商業資本主義社會,實在是沒空談太多這種事,大概比較喜歡檢討業績有沒有達成。

因而,我認為思辨與接納者,需要擁有一些智慧,思辨就是經歷過思考,而非正面思考的催眠術,接納,是一種結論,他需要時間慢慢地幫助。
接納才能真正如佛教說的放下。

在寫作中,許多認為作家接觸的嗎啡或是飲酒,讓人發現在真正的自己。不經過包裝的自己,找回沒有秩序與赤裸的自己。

但是社會就是社會,也許,在藝文圈才有許多可愛的作者能夠侃侃而談關於嗎啡、酒精或是死亡。

痛苦是有智慧者才能通過的淬鍊,也許大部分的人都經過時間的流沙,慢慢的收進抽屜暫時遺忘。
2015-10-26 02:07:59
版主回應
在談到當代人類所採取的「正面思考」或「思辨並勇於直視人生陰暗面」這兩種不同系統的思維策略時。不能不談到「語文」這回事的本質。

觀察、思考、表達,這是人類天生的本能。語言是人類後天學習而得的能力。

人類先天就會的觀察、思考、表達,卻在後天學習而得的「語言」當中,獲得充分發揮。

語言最先是來自表達的本能,與對他人(主要是父母)的表達方式(說話)的模仿,然後成了人類思考時經常用到的重要工具,並進而成為與他人溝通的最主要工具。

文字是語言加以圖象化的結果。語言+文字=語文,構成了人類文明最重要的骨架。「文章」是對語文進行高度利用的一種成果。

把文章加以藝術化,並確認文章的重要性及相關判準之後,一種學問叫做「文學」,於焉誕生。

有時,用一種抽離後的他者眼光,來審視文學這回事,會發覺文學是件很奇特而複雜的事情;不像音樂或藝術那樣單純直接。

所謂「文學」,除了要探討文章本身流露的「美學意識」;也會探討對文章的美學試圖建立起一套標準或運作系統,而產生的所謂「審美觀」。

文學也探討文章本身流露的「價值思維」,以及文章的影響力與重要性;這種探討會試圖確立一種希望對所有文章能一體適用的價值判準,稱為「價值觀」。

當代地球人類發展至今,似乎已將「人文關懷」視為文學最重要的審美標準與價值標準;而這一點,基本上符合人類文明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需要。

勵志書籍所鼓吹的「正面思考」策略,或是「思辨並勇於直視人生陰暗面」的策略,究竟是否值得提倡或推崇,也可以是否符合「人文關懷」這一標準,來加以檢驗。

從人類具有的觀察、思考、表達等本能來看,勵志書籍所使用的正向語言,與提倡正面思考的策略,並不鼓勵讀者對人生的陰暗面進行深刻的觀察、思考、與表達。相反地,它希望讀者忽視人生的陰暗面,思考只要思考一半就好,表達也只表達一半就好。也因此,勵志書籍有時被認為具有反智或愚民的傾向。然而,這種反智或愚民,背後的動機,卻是希望替世人減輕痛苦。

至於「思辨並勇於直視人生陰暗面」策略,基本上是鼓勵人類發揮觀察、思考、與表達的本能;因此有助於鼓勵人類智性的發展。然而,當人智性提高時,並不一定表示痛苦會減少。有時,知道越多,承受的重量就越大。

也因此,「思辨並勇於直視人生陰暗面」策略,通常並不是直接用在正在承受劇烈痛苦的時刻,(那時只能用嗎啡),而是用於「預先鍛鍊」,用來加強「對痛苦的免疫力」。

「思辨並勇於直視人生陰暗面」,為何能是一種鍛鍊?又為何能提高免疫力?

重點在於那個「勇」字。思辨是讓人進行觀察、思考,從而逼近真相,無論這真相是正面或負面。

而當思辨所逼近的真相,確實存在著負面時;「勇」在內心中發揮了正面作用。透過內心中的「正面之氣」(正氣、勇),人開始產生意志力,而能抵擋甚至轉化真相所含有的負面能量,使之不構成障礙。此時,直視著含有負面形象的真相時,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干擾了。這就是一種人格上的昇華,也是自體免疫力的鍛鍊。

從「語言藝術」的審美觀點來看待勵志書籍的語言時,有時也可以用欣賞角度來看待這些語言反映出來的強大影響力與心理暗示作用。這種強大的影響力與心理暗示作用,如果用在正確的時機,那就是造福人類;但如果用在錯誤的時間,就成了反智與愚民。如果用在正確的時機,那「正面思考」策略,對於提升人類的「勇」也能起一點作用,(當然作用不如「思辨並直視」的策略來得直接,鍛鍊效果也較弱)。

當神經痛的時候,嗎啡是恩典。當神經不痛的時候,嗎啡是毒癮。

「嗎啡」是天地創造的一種天然工具。但在我看來,嗎啡也是一種藝術品;當你並非沉溺於其中,而是帶有距離地觀看嗎啡的種種作用時,嗎啡的性格、姿態、表情、身段、行蹤...也全都有可欣賞處。

人類文明一直在試圖根本解決的問題是,想要盡可能避免嗎啡被用於錯的地方、錯的時間,並希望確保嗎啡用於對的地方、對的時間。這也是人類文明一種進化本能。

就當代地球文明而言,「文學」堪稱已是「語言」朝著藝術化方向發展的最高階段。地球人類文明發展出「文學」這回事之後,還能否在文學之上有更高階的什麼樣的藝術化形式?恐怕只有等到星際時代才能確知了。
2015-11-24 04:22:45
施佩姍。
您好,很喜愛您這些論述,我都仔細的閱讀。

說到您題的文學演變,真的很有道理,不過,現在許多人寫得很好,語文能力卻比較弱些(沉默寡言或是不擅言談),這是一種跳過語言的形式了。

負面,一直是眾人所撻伐的,因為人們喜愛積極與努力,不喜歡過於哀愁或是情緒上的黑暗,因此負面書寫背了很多的黑鍋,
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種情緒上的影響與發洩,並不喜歡面對人生的黑暗與無力感。

許多文學的審美觀與價值觀的建立不外乎與時代背景相容,例如後現代的時代,耽溺於審美或是文章有些大敘述、現實關懷的價值到底比重有多少?
追求新意的文字,與連結現實、社會的文字,其實我認為現代的創作是比較追求美的,因為物質氾濫,傳播資訊多了,美學的傳播方式也多了,
反而對時事或關懷的追求較少。過度的追新,有時讓人覺得有點脫鉤傳統。

在現代人努力地追求資本化與物質、生活品質下,對人生大多是逃避。
因此勵志書、勵志語言很氾濫,真的是一種催眠與愚民(當然也有您說的心理暗示效果,但是人生不是這麼簡單來看待的),
也相對缺乏「勇」,大家要的就是轉移、不要多去思考,而去縱樂逸樂。

因此,您說的直視真相就是重點了,當然不如思辨來得直接,但我聽起來有點存在主義的味道呢,存在主義對於事實的真相有決絕的接納,看透虛實,不過真的需要一點功力。

嗎啡、酒精之於存在主義與文學的重要,並非是耽溺的工具,也有藝術性與其功能。就像是藥物的濫用與正確使用。

無論是文學、藝術、人文關懷,對社會都是一種正面,在功利主義的社會如果都是利益、娛樂與生活目的,其實是空乏的。

語言與文字的魅力與能力之大之高深,從文學看見人性、看見政治、世界、社會、美學,文學是一種藝術性的救贖,也是一種改造氣質的方式。
2015-12-10 14:36:00
版主回應
佩姍文友安好:

關於文學與藝術的作用,許多智者有甚多經典高論。然則,每個世代都不乏有許多汲汲營營於世俗功利之徒,並不能體會文學與藝術的重要性,總喜歡以有形的貨幣數字、效率數字衡量其價值,然後認知其為無用之物,而加以忽略,乃至毀壞。

即使在國民教育裡,文學與藝術早已是不可或缺、必修、通識;但絕大多數的學生,通常也不能理解其重要性為何,因此也大多只是隨便應付應付,只求考試、交作業,能交差即可。

由此看來,「功利」似乎是多數人類與生俱來的思維本能,這種本能十分強大,而往往讓人不學就會。

至於「不功利」的文學與藝術,則是另一種本能;但這種本能有待教育來開發,否則人類不知如何運用。透過教育的引導,人類開始懂得運用這一種本能,來矯治前述的另一種本能,始知不會過度而產生危害。

仔細觀察人類的文明社會運作模式,我們可以看到太多運用A本能來矯治B本能氾濫問題的例子。比方,禮教用來矯治情緒與慾望,忠孝仁義用來矯治自私,誠信用來矯治虛偽、謙讓用來矯治傲慢、慈悲用來矯治冷漠與殘忍、勤奮上進用來矯治懶惰與縱情享樂、勇氣用來矯治膽怯與逃避、知識與智慧用來矯治愚昧與盲目....。

所有「能矯治」的作用,與「被矯治」的作用,都是人類本能。而前者需要透過教育與學習而使之更加細膩運用,後者則本具無限自我繁殖複製的傾向,容易氾濫成災,影響人類社會與群體生命,因此需要透過前者來矯治。

勵志書籍通常叫人採取「正面思維」,意思是希望人們能自發忽略那些需要被矯治的本能作用,盡可能把心思放在能矯治的本能作用上。這樣的正面思維,看似簡單,然而真正能完全做到的,卻是極少數。

勵志書籍沒告訴人們(或說得不夠清楚)的是:萬一做不到正面思維時,到底還有何方式能解決本能氾濫的困境?

透過思辨,人們較容易看清楚困境的型態、成因、緣由、結構、本質,從而找到解決之道。但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思辨」是萬靈丹,它事實上也只是一種本能,需要透過教育與學習,才能使之發會最佳作用,以此精確矯治所需要矯治的本能,從而協助人們解脫困境。

有些人在經過思辨後,雖然看清了問題脈絡,卻提不起力氣來採取行動,因而也難以解脫困境。這樣的人,需要發展另一種本能「勇」。透過勇氣,人類的心靈引擎裝上了燃料,運轉的馬力因而展現出強勁的爆發力。

「勇」的燃料燃燒久了,也可能會擔心有耗盡燃料的時刻。此時,「恆心、毅力」的本能,開始顯得重要。透過恆心、毅力,人的心靈引擎因此懂得配速、懂得求取持久運轉所需的能量進出平衡。

勵志書籍是一種嗎啡,也是一種藥;但人類社會發展出的嗎啡與藥,遠不止這一種。找到每個人在當下時空當中,最合適的一種藥,就成為創造生命幸福的重要秘訣。
2016-04-12 00:15:5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