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19 13:46:37| 人氣2,332|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火車.樂生.台灣公共建設模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的朋友批評我「東拉西扯」,因為講到樂生我不禁想起太多為公共資產爭取的文化人的寥落下場。

我說:「台北市本是全台灣日式房舍最多、最好、最集中的地區,但是當楊德昌拍《牯嶺街殺人事件》的時候,不僅牯嶺街上的日式房舍無所剩,全台北市找不到一條完整的街廓可以拍攝,必須開拔到外縣市尋找還沒被『開發建設』地區的日式房舍。當我騎著摩托車從齊東街、金華街一路到同安街、溫州街,到處搜尋可以拍攝的日式房舍時,不禁想:如果台北市當年有計畫地保留下幾條相通的老街,一律綠樹蓊鬱延蔭,矮舍隱藏其中,形成一條充滿歷史感的時光隧道,這城市『可以遊』、『可以觀』的程度不知增色多少?」可惜我所看到的日式老房舍,皆是零零星星,散落在大樓公寓之中,好像水泥叢林中凹陷一角的綠色小沼漥,這樣的老房舍保存的價值當然變得很低很低了;也實在很感歎台灣在追求經濟成長的路上,多麼任意剷平記憶,使得這城市景觀變得越來越無趣、缺乏特色。」
然後我想到齊東街幸福里,隔著忠孝東路對面的華山,這是一個幾乎全部保留下來的日式廠房建築,因為公賣局酒廠後遷林口,成為廢墟,意外使這塊廠區保存下來。1997年被前藝文人士發現這塊「特有味道」的地方,可作為國內少見的半露天劇場、連接工廠的視覺藝術展場、跨界藝術的發展基地,積極奔走申請為「藝文用地」,在同樣為省級單位的台灣省文化廳協調之下,成為「華山藝文特區」。任藝術家「自生自滅」六年之後,華山因精省華山移到文建會中部辦公室轄下,後又被劃歸文建會第一處,以作為2002年「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下的第一個下刀口:趕走「無為而治」的藝術工作者,用「BOT」方式發包藝術經紀公司或團體。

在新的「文化創意產業白皮書」中,華山「包山包海」式的規劃,成為政策的展示櫥窗,原來的實驗藝術空間嚴重被排擠。新主委上任又提出新草案要拆掉華山的「歷史建物」部分,以巨大鋼筋水泥柱圈圍絕對的不可拆「古蹟」部分,在日式建築上方「共構」搭建一棟28層樓超高大廈,新建物一半以上用作辦公室……,種種荒謬規劃,完全枉顧地紋、歷史、既有人文活動的方案,竟還是文建會所主導!在「工程」背後圖利者是誰還沒被搞清楚以前,文建會主委又換人了,此案不了了之。但從2002到2007年五年之間,主委換了四個人,華山這塊藝文用地定位懸而不決,形同另一種「虛耗」、「荒蕪」和「閒置」。


這些事都可以看到台灣公共建設的特色:「工程」本位,「人文」靠邊閃。這種心態,鋪路、造橋可以,文化建設則不行。很多縣市文化中心後來淪為養蚊子,不也正由於如此?在人才、用途、定位等「軟體」建設都未規劃之前,就忙著拿經費、蓋房子,把外觀雄偉的硬體搶在主管官員移位之前完工,作為政績,真是典型的台灣式「建設」思維。
我家附近的新北投捷運站也是一例。雖然捷運不是什麼文化建設,但缺乏人文思考以及預先環境評估不足的結果,把北投到新北投短短的一站鐵軌拆掉,花大錢蓋捷運,結果噪音引起沿線居民抗議,造成新北投線必須減少班次、早晚不發車,新北投線的營運功能削弱,好好一條觀光鐵道最後變成捷運局尾大不掉的「盲腸」線。

決策錯誤,但全民買單,捷運局把原本在早晚不發車時段改由公車接駁的措施,在一張公告之後就改成要另外收費,坐不坐隨便你!真是懂得把自己的失誤、損失「轉嫁」給消費大眾。後來編列預算數億台幣興建隔音牆等設備,還因預算重複編列而遭市議會駁回。

當初新北投火車站是日據時代極富特色的檜木建築,搬到彰化民俗村去「展列」,然後蓋了一座不遮風不擋雨、出入口減半(另一邊出口封住給私人餐廳使用),和周圍建築都不協調的捷運車站。造型「參照地方特色」刻意模仿日本神社的「鳥居」,天知道木造結構的「鳥居」,用粗壯無紋理的水泥柱模擬起來說有多拙就有多拙!這屬品味的失當,但是,「地方特色」是這樣維護法的嗎?原本車站周圍的景觀缺乏事先規劃,老舊的日式低矮木造建築、溫泉旅社在這幾年間紛紛讓財團收購、開發,成為並無特色的新式大廈。讓真正的「古蹟」搬走、拆除、不見,再花錢加蓋醜陋的「擬古蹟」,這就是我們公共建設的悲劇!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我們不能責成工程單位「有品味」,責成企業財團「有良心」,責成地方政府「有遠見」,至少可以責成文化單位有品味、有良心、有遠見吧?回想起今年2月牯嶺街和新任文化局長的座談會上,破報主編所說:「台灣從來沒有文化政策,只有文化治理」,真是一針見血的說法。長期以來「文化」從來不在人民、主管機關、政府公部門的腦子裡,算盤懂得打,怎麼賺眼前,環境長遠看不見。遇到「有異議」者來「搗亂」的時候,便忙著撲滅、消弭。而理應挺身作倚的文化主管機關,好像不是賺錢單位就聲音低,腰骨軟。又或者文化部門主管頻換,缺乏整體宏觀的文化政策藍圖,凡事見招拆招,遇難則藏,反正不必等為政策負責或下台云云,內閣風一吹人走動,什麼「文化治國」什麼百年大計喊爽而已。

樂生這件事,又何嘗不是這種「台灣模式」的翻版?日前我看到公共電視關於樂生的紀錄片,老實說看完我很不喜歡。不是說樂生的老人家不值得同情,但徹底地「情感取向」,無形中阻礙公是公非的議論空間。公共建設既涉及「公共」,難道不該有公共討論、監督的空間嗎?並非說「文化」和「弱勢」一定要一定要衡量勝過「經濟」、「重商主流」,而是民眾需要對重要建設有更公開、更透明、更便民的資訊平台和討論機制,讓人民養成思辯是非爬梳理智做理性判斷的習慣;否則我們的民主只是建立在一群只分立場、只問陣線、只講感情或關係的盲眾之上。至今為止,我們的公投投了什麼?投是非?投公益?投抉擇?不!我們投的只是立場。

嗚呼哀哉。

台長: 酷月
人氣(2,332) | 回應(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weiwei
哇~
好一篇禱文。
寄給李永萍,
不然,
讓我轉載到「生態現象」如何~
2007-04-19 16:09:27
版主回應
皆可
2007-04-20 10:06:43
HOW
啊,是啊。的確少了點公共政策與文官決策的討論啊。
2007-04-19 16:34:28
薛西
是啊
妳這兩篇應該放到每週看戲上面
真是不寫則已一寫驚人啊
2007-04-19 22:22:32
版主回應
如果各位認為合適的話 我好像也變成憤青了......
2007-04-20 10:09:04
爛政府,民不療生
「古蹟」搬走、拆除後,再花錢加蓋醜陋的「擬古蹟」,而且花的錢全是民脂民膏呢!

最近逛古蹟,都還要收費25元呢,氣到我當場痛罵政府單位,收費員還強辯說「古蹟需要維護費呀!」古蹟需要維護是沒錯,但我們人民每月所繳的稅金是做什麼用去了???為什麼古蹟維護還需另繳參觀費???

古蹟有很好的教育功用,本就應鼓勵民眾踏足,可是現在卻要收費,讓我們這些低收入戶無法參觀!!!

25元可以讓我吃兩餐泡麵,渡過兩餐

古蹟的維修費應該在政府預算裏(人民平常已有繳稅,怎麼可以再另收費呢)真是過份!!!

政府真的好爛...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無知者在支持???我真的過得好痛苦...........
2007-04-20 10:11:24
眼底的慈悲
說的真是好,頭頭是道!
看的出來你真的把台灣文化局的治理
模式摸透了。
台灣的文化古蹟近幾年真的在快速消失啊…
2007-04-20 14:50:07
說起最近沸沸騰騰的樂生...有一份不捨
從大門到靈骨塔,經過火葬場到後山,曾經每天在廣大的院區裡巡視,經過一棟棟的日式平房,和院民聊天,聽他們抱怨,接受他們的鼓勵打氣。

早在幾年前就被規劃為捷運機場,卻在工程進行後才展開爭議,哀!

為什麼要選定這個地方?
其實這真的是一個値得保留的區域,不只是為了住在這裡的老人,更重要的是這裡的歷史文化價值、建築和人文意義...(說到建築,有不少戲劇和婚紗公司來此取景呢!)

爭取保留與堅持都市建設互相拉扯,其實這兩者應該可以不衝突的。
如果決策前可以更多元的審慎評估,如果政策不適當,一開始就讓爭議浮現,接受社會公評,而不是拖到現在...問題是不是可以小一些?是不是可以保留更多的文化?
2007-04-20 18:32:49
tetra
捷運新北投支線的例子跟其他不一樣.
據我所知,原本捷運紅線規劃裡根本沒有這一小條支線,因為不合營運標準.但是在當地居民(?)與民代的抗議本來有台鐵的火車走,怎麼捷運就不走?所以在各方壓力下,只好蓋了這一小條只有一站的支線.但是營運後搭乘人數不足,只好列車只掛一組,減班營運,而民眾也抗議噪音問題.變成現今這個麻煩.
2007-04-21 06:06:56
版主回應
謝謝你的訊息
捷運剛開始蓋的時候我年紀還小
不太清楚怎麼開始的
不過,不管因為討好或妥協捷運局是最後做決定的人不是嗎?所以說決策錯誤也不枉也

一個有定見有藍圖有遠見的決策者
不應該因為一有人抗議就驚慌 妥協 或踢皮球
正因為決策很重要
所以政務官不能堅持其政策就要下台
做錯決策也要下台
這才是為政策負責的真諦

無可諱言,我們曾經有過&quot對大多數民眾而言,無論是一條公路、一座橋或是一個運動場,只要是積極性的開發,都代表了政績,代表了經濟發展,代表了相對富足的生活。&quot的時代
但基礎建設漸齊備,文化和環保日益重要的今天,我們很有必要省思:長久而言,&quot犧牲了環境和人文之後,真能換來更蓬勃的經濟生機&quot嗎?

怕的是執政者心中並沒有藍圖,今天這樣明天那樣,依據僅僅是眼前,
怕的是為環境和文化評估或把關的機構或專家失去自主性,淪為執政者的&quot保證書&quot
怕的是民眾又因報導失真
偏離真正的議題
根本不瞭解他們真正是在對什麼做抉擇

寫此文時並非要批評哪個特定的人或絕對要支持什麼立場,只是提醒大家記得思考,擺開立場,明辨是非,並且不放過開明討論的機會,否則今天做的&quot建設&quot可能變成下一代或土地人文永久性的傷害.避免重蹈這些錯誤,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嗎?
2007-04-23 18:34:15
Firm 琁
雖然我不是臺灣的 雖然我不太看得懂.
可能報道有些不真實 但是我真的為臺灣的未來感到擔憂
真希望那些領導者能給社會一個光明的未來.
2007-05-02 19:54:2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