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王子2》
時間:2003年12月7日
地點:國家戲劇院
導演:林奕華
編劇:林奕華、胡恩威
主演:吳彥祖、丁乃箏、陳立華
《快樂王子》首演於2003年2月香港藝術節上,台北版的重演便叫做《快樂王子2》。首演版是一個觀眾環繞三面的小劇場作品,宣傳辭是:「與吳彥祖零距離接觸」,一接觸就是兩個小時,票房果然爆現難擋的氣勢。
台北版變成鏡框式舞台,觀眾席從前到排20排,高四層樓,空間足足被放大了幾十倍!然我還是早早就買了票,坐國家戲劇院四樓,因為我並不衝著吳彥祖。
果然呢,甚至比我想像中誇張:劇院天花板上的水晶大弔燈,與我的距離,比吳彥祖和我之間的距離近得許多,許多。
《快樂王子2》運用投射原理,多媒體將小劇場的戲劇張力投射出來。吳彥祖的臉部特寫經過螢幕放大、再放大,但這只是粗淺的寫法(因為我不知道如何形容),它絕不似商業演唱會上給予明星的放大特寫,而與演出者的肉身起著多層次視覺的變化;素雅的,而不華麗誇燿。
先看了節目單上的分場介紹,完全捉摸不著劇情,彷彿一枚枚圍繞各自小命題的絮語或隨想:名人、青春、同情、訪問、道德、善惡、自戀、施捨、我是誰、你是誰、懺悔、深淵、摘星。
但確實是個有首有身的完整故事,不破碎。說故事的人不像通俗劇作者一樣在意劇情如何鋪陳,而如同嚴肅劇作者講究意旨的完成。
恩怨、把柄、背叛、欺騙、愛情等敘事細節都被省略了,顯然它的趣味不在推理和懸疑。一般戲劇讓故事編得精密,而情緒粗糙,《快樂王子2》的故事只呈現梗概,但讓情感精細深入。在這點上,我覺得《快樂王子2》的精神還是十足小劇場的。
林奕華從不避諱流行元素,去年來台的《張愛玲,請留言》應用流行電視益智節目的問答手法開場,《快樂王子2》則插播著電台「名嘴」陶傑談快樂王子與香港的訪談,像綜藝節目的VCR一段一段切開節目。
電視節目本來就是切碎的,隨時可以進廣告,讓觀眾上廁所、喝水,一面翻報紙、吃飯、哄小孩…..。但是《快樂王子2》連中場休息都沒有。毫不喘息地要認真討論相當形而上的問題:什麼是真正的慈善?什麼是快樂?什麼是香港人?……什麼是「我」?
也許看完整齣戲你還是不會瞭解王爾德,也不瞭解這齣兩男一女的香港上流社會故事到底跟王爾德的童話《快樂王子》有何關係?不過你認識吳彥祖,知道俊帥、年輕、多金,臉龐出現在地下鐵每一條出口看板上,一口氣佔據好幾本雜誌封面,名字出現在報紙、電台、電視、網路首頁點進的「明星」的意義。吳彥祖成為眾人羨慕、忌妒、好奇、渴望--簡而言之「慾望」--的投射。
林奕華以直面香港人的慾望,傳摹香港人的靈魂。
喜歡以下這些句子:「我要成功,但不想負任何責任;我想得到回報,不過不想付出—這是人性。我跟你們一樣,最怕不開心,最怕不舒服,最怕辛苦,最怕要解釋,最怕要想多餘的事情,最怕要用良心做人。」(吳彥祖飾演王子的獨白),「儘管生命本來是靠我們對慾望的建構和和實踐來完成,但是時至今日,我們只能接受一些被市場認為有價值、有利潤的慾望模式。」(導演林奕華的話),「劇場不可以是世界的縮影,劇場本身就是一個世界,一個展現慾望、體驗慾望和想像慾望的場地。」(編劇與多媒體設計胡恩威的話)
我覺得目前台灣劇場界不是不懂藝術,而是太看重藝術的獨特性,太渴望標舉自己的獨特,而眾台灣人也以習慣獨特為消費,迅速過眼一切最新最奇的東西即感到沾沾而喜。胡恩威在節目單上有一句話:「文字和語言的力量來自情感和思考。」說來簡單,偏偏人容易忘記。
誰能堂而皇之重用俚俗手法,不停留於形式辨證,而讓作品呈現純淨的人文質感?我覺得林奕華做得到。
補記一:散戲後果然看到好些小女生興奮地在吳彥祖的海報前拍照,不知道為什麼覺得也滿好—讓我們都對自己的慾望誠實吧。
補記二:關於林奕華作品的劇評,我一下子就想到誰誰誰可以寫得比我好十倍,但此為個人的看戲劄記嘛,姑且記之.
-----------------------------------------------------
評論:
仰望星星的天空下
評表演工作坊/非常林奕華《快樂王子2》陳正熙1/16/04
孤獨,從來也不是王子
吳彥祖與《快樂王子2》>黃威翔1/2/04
http://www.paol.ntch.edu.tw/
表演藝術 評論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