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Traverse劇院的地下酒吧)
由於七月、八月連著觀看兩個藝術節,除了別人要問自己也不免有比較的心理,比較兩個藝術節的不同。讓我從枝微末節的講起(通常說著說著就忘了什麼才是重點)譬如: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節目單另外要錢(2磅5到3磅),愛丁堡的節目比較多一點,愛丁堡到處有風笛在路邊表演,愛丁堡的食物不一樣,愛丁堡的天氣比較濕冷,愛丁堡的節目分類多了音樂和歌劇….,愛丁堡以王子街一分為二:舊城(南)和新城(北),趕場起來需要兩倍體力。像我住在城西北,如果要去城南或城東看戲必須提前一小時以上出門。步行是我最喜歡的交通方式,雖然愛丁堡有還算方便的雙層公車,車資從七十便士起跳(合台幣43元)…..。
到愛丁堡來一定要帶風衣和傘,這裡的天氣絕對無法以五分鐘前的狀況作參考,它無預警而極端的程度好比最善變的人類的脾氣。甚至可以一面下雨一面出太陽,讓你躲在騎樓下哭笑不得地欣賞彩虹。
也因此愛丁堡藝術節的主要表演節目都在室內,不像亞維農那般以戶外為特色。愛丁堡不乏七、八十年歷史悠久的老劇院,紅色厚毧地毯和大弔燈,讓人想起上個世紀初穿禮服聽歌劇的上流社會人士,衣香鬢影的情節。也有地下室、教堂、商店或酒館改裝的小劇場,提供個人脫口秀式的喜劇(comedy)表演。
一概相同的是,劇場一定附有餐飲場所,看戲之前、之後和中場,人們都湧向餐廳或酒吧,點杯飲料、叫份三明治,聊聊說說休息一下,也有叫一小巴掌包的花生充飢,或替孩子點盒Hagen Daz冰淇淋。有些歌劇或音樂劇演出中場,冰淇淋和節目單還放在同一個籃子內入場流動販售呢。
在台北這幾年也漸漸有將藝術視如休閒娛樂產業的趨勢,劇院的餐飲部不再聊備一格,把觀眾的心靈和胃一齊照顧。甚至結合書店、花店、紀念品店,,,,,,成為整體輸出。
當我還不熟悉哪些節目值得選擇時,我就游走每一個劇院,索取更詳盡的節目介紹(總節目單上只有基本資料)或者直接閱讀貼在劇院的劇評文章,一面打量每個劇院就像臆測人的性格一樣。
譬如城西west end附近的Royal Lyceum Theatre和User Hall,就在大路旁邊,外觀古典高貴,劇院的常演劇目是戲劇經典作品、古典歌劇或芭蕾舞蹈。劇院對面有裝潢雅致的中國菜或泰國菜高級餐廳(Jasmine Chinese Food、Thai Orchid、Jimmy Chunf’s Chinese Buffet),很富有布爾喬亞性格。歷史悠久的King’s Theatre、Playhouse和城南的Edinburgh Festival Theatre,也屬於這種大劇院。
在大型超市和Boots藥妝店旁邊的Assembly@ST.George’s West就顯出包羅萬象的大眾性取向,節目包括兒童劇、偶劇、喜劇、音樂演奏和非洲節奏樂團 Soweto Gospel Choir,在不同大小的表演廳進行,適合喜歡獵奇、多種選擇又怕沉悶的消費群。而位於老城區東邊的Pleasance接近愛丁堡大學區,劇院藏在迷宮似的老巷內(當地稱這種像洞穴入口般的巷子為close),裡面挨肩擦踵的都是充滿青春氣息的年輕人,上演的劇目也是深獲學生們青睞的實驗性戲劇,包括在劇中真槍實彈性愛演出的《XXX》。而在老巷廣場中搭起實用的木棚木椅,作為露天咖啡座,坐在其中高談擴論也有種自由隨意的氣息。
城北的Aurora Nova,是一座教堂改成的劇院,矗立於卵石路盡頭,雖然是一家fringe的劇院,但卻有著international的氣質,劇院的節目就像聯合國般排出波蘭(山羊之歌,曾來台北演出)、蘇俄、瑞典、挪威、澳洲、德國和法國來的演出單位,內容以肢體和視覺為主,包括現代舞、偶劇、人聲或馬戲形式的肢體劇場…..等等。
另一個整棟建築,綜合大劇場、小劇場、靜態展示廳、酒吧和餐廳的複合劇院Traverse Theatre,則以蘇格蘭當地的優質自創劇碼為號召。我對Traverse和Assembly的印象挺好,因為這兩家大型劇院,都有無障礙空間設施。還有什麼能比在Traverse劇院的地下樓的酒吧,和推輪椅的老兄一起看戲喝一杯,更能宣示:藝術無國界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