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出那封給家族的長信後,沒多久就收到對方的回信。我的遠親在信中細述他所收集到關於我祖母以及家族中人的事跡,我們密集地通了幾封信後,他解答了我易一些疑惑,加上他提供自己初步繪製的族譜,於是沈積在我腦海中已久的故事,就逐漸鮮活起來。
至此,這些原本只有小名與情節的故事,如今人物一一獲得正名,他們的關係也都連接上了(因為祖母總是喚他們的小名,我過去連有些親戚的全名是什麼都不知道)。當這些故事由矇矓的回憶,變成逐漸清晰的家族歷史,我的血液不禁漸漸沸騰起來。…
對於我來不及參與的過去,從小我就有莫大的興趣。從前每次有親戚來訪,當所有的小孩都躲在房裡玩的時候,只有我一個小孩坐在客廳,默默地聽著大人閒話家常,經年累月慢慢地在心中把所有的故事拼湊起來。於是,我終於能夠漸漸描繪出過去事情的輪廓,爺爺、奶奶年輕時候的經歷,比生活安逸的我複雜千萬倍。
我能深深體會在追溯家族歷史過程中的種種感受,那種企圖找出真相的動機比一切都強烈。特別在一個動亂的時代,我的祖父母與其他長輩,歷經了清末、日治、光復、國民黨統治的時代,他們遭遇了很多時代造成的悲歡離合,這些遠比我曾讀過的小說或電視劇來得精采而真實,更何況那是我的先祖,我很想知道在他們身上究竟發生了那些事,他們又如何面對這樣的處境。
我的祖母生長在這樣一個大家族裡,面對時代的變遷與考驗,家族裡有不少令人記憶深刻的往事。我有一位姨婆因為家庭、愛情、健康等多種因素的交相煎熬,最後選擇在老家後院自殺的悲慘遭遇;還有一位在日本黑社會發跡的叔公,後來因緣際會成為日本關西的僑領;以及奶奶自身的境遇,她如何面對她人生中的困境,如果不是知道這些故事,她的堅強是我現在所難以想像的。
在追溯家族歷史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的悲歡離合都是不都不然的結果,我總是為了他們遭受的際遇而深深感動。我最感到同情的一點是,那時候的人本身都沒什麼大錯,只是時代變化太劇烈,加上個人性格的緣故,使得他們的生活顛沛流離,甚至終於走上悲劇一途。除了惋惜,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我心中的感受,或許該說他們生錯了時代,但換成是我又能夠處理地更好嗎?
另外,對於益源陳家為何在日治中期以後,由「巨富」快速衰落的原因,我的遠親提出他的看法。他覺得,這是家族中人過慣安逸生活,未能力圖中興,加速「現代化」之故;他以台灣其他大家族發展的歷史為例,認為陳家的致命傷在於缺乏一位具有領導能力的「政治型人物」,因此無法像早年的其他家族,在戰後還能在地方政壇上保有一定勢力。
我沒有看過他訪談的口述歷史資料,不敢妄下斷語,但我對他的說法持保留態度,我不覺得是因為陳家缺乏一位「政治型人物」,所以無法在現代社會中力挽狂瀾。在現代社會裡,還允許大家族存在的空間嗎?在強調個人自主及尊重個別意見的現代,家族中人是否能夠接受由族長替家族決定一切呢?看看那些現存的「家族」,例如:鹿港辜家,我覺得只是因為辜家財力雄厚,被外界視為「家族」,事實上他們也不會有多房子孫共治的可能。
益源陳家從清代的極盛到日治末期走向衰敗,光復後終究沒落,我想這是一個傳統大家族在現代化過程中不得不然的命運。面對現代化的衝擊,當家族財力無法持續維持,加上外在制度的衝擊,包括佃農制度的廢除、自主婚姻的發展及強調個人主義等因素,家族很難再藉著聯姻的關係來強化勢力,一旦家族的優秀青年各有抱負,出外獨自發展,家族的沒落是很難避免。這不是一、二個領導型人物,就能力挽狂瀾或扭轉趨勢,而是現代社會終究不適合大家族型態的生存。
對我來說,追溯家族這段歷史是重要的,並不是為了什麼重振家族聲望,是因為我與這些人有著血脈相連的關係,而他們見證了台灣這一百年的發展,在大環境的急遽變化下,透過追溯家族歷史來瞭解他們的生活,等於是追溯台灣在二十世紀的發展。我有幸能與這樣一個大家族相關連,在家族裡有各式各樣的人,面對同樣的外在變遷與衝擊,每個人選擇的生存策略不同,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敗了。這些故事才是我想知道的,畢竟我不會再面臨到那麼大的變化,而我想知道我的先人是怎樣走過來的。
我很想告訴我親愛的奶奶,「我知道終究是我,該把所有您說過的故事寫下來,不該讓爺爺、奶奶及家族過去所有的事就這麼被大家遺忘。」我只是不甘心家族的過去就這樣消失不見吧!在老一輩人不在之後,難道就讓過去也都一點一滴流逝了。故事不該只留存在我腦袋裡,有空我會把奶奶跟我說過的故事一一寫下來,讓它從矇矓的記憶成為具體的文字。
我的遠親在信裡提到,「追溯家族史恐怕是一輩子的興趣。」這次我十分同意這句話。
Ps. 這張圖片是益源陳家古厝的外觀,前院中就是象徵陳家過去榮耀的旗竿座,照片來自內政部台閩古蹟的網站,那裡還有不少益源陳家的照片。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