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本刊登於幼獅文藝七月號)
付費與否?
剛辦過草地音樂節的黃一晉的看法:基本上看活動付適當的錢是比較健康的。「可是這要看音樂節的定位和主辦者的想法,慢慢的會走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大家會知道自己的特色在哪裡以及如何經營。免費與否也跟收支會有關係,收支不平衡的話可能下次就沒了,這東西沒有一個對錯,只能說盡量讓音樂節去發生,現在音樂節不夠,不管免費與否盡量讓它多發生。」
葉雲平說,像簽唱會這種免費事情會把聽眾胃口搞壞。「音樂節的話,人會少錢就起不來,沒錢下一次沒得辦。但今天已經是一個三十萬的人活動,就算因為付費的關係少掉一半,還是很夠力。付費是一件很要緊的事情,讓這東西成熟前有一些東西當然可以妥協,不過看表演付費,花錢買唱片本來就是一件應該的事情。」
陳弘樹則提到收錢可以減輕海灘的負擔。「收錢這件事情可以收個壹佰五或兩百,可以擋掉一些看熱鬧的人潮。廣告效應太大,那個沙灘根本承不住這麼多人,光橋就可以過半個小時,活動承載量本身經不起這樣的宣傳。」
不過畢竟是官方主辦,付費這件事情變成比較需要複雜多方的考量。大強表示,國外音樂節票價不低,去的人目的也明顯,「在音樂節,大小團都會有自己的群眾;票貴,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不會隨便去的。聽音樂本來就是個人,音樂祭只是好的外加力。音樂祭是這個樣子的吧。」
海洋是這樣的嗎?或該說,音樂快要脫勾了還是更接近了?
越搞越大
延續剛剛的慶典概念,葉雲平則說到筆者的擔憂,「當然不會因為誰出錢就把走向改變,這是非常確定的。必須承認,當一個東西從一個獨立性質活動變成有三十萬人時,在獨立性的掌握上確實沒麼容易,它變成必須要有相對金錢來支撐,包括贊助商要怎麼贊助法。我想精神還是沒變,但規模上是遠超過預計的時程。現在接近嘉年華會的性質,但也接近像是地方政府的文化觀光活動,跟童玩節是一樣的道理,只是它內容是搖滾樂。要驅向音樂節慶方向走一定要跟政府脫鉤,因為考慮事情的出發點是不同的,它要考慮到觀光的發展。這些事情對地方是好的,可是對於樂迷來說干擾到純粹性。」
葉雲平提到希望能有一個基金會的中立組織成立,小樹也說,這個活動各方都已經嚐得甜頭,一個這樣的機構出來是必要的。
黃一晉的觀念裡,屬性是重點,「官方的幫助對找贊助會有幫助,但官方的一些顧慮與需求就多了。應該是看屬性,比較DIY的活動就不適合,海洋和草地都蠻適合的。官方成事的機會往往大一些,場地上和其他。」
「大家都要學習的地方是,台灣環境特殊,很多活動必須要跟官方合作才可以,但事先要想好這是一個過渡與否的過程,只能說不要把跟官方合作想成一個必然或是一件罪惡的事情,主要是看這些事情設定的目標有沒有做到。」葉雲平講述的屬性應該與黃一晉有類似之處。筆者覺得,這是陣痛還是必要之善/惡?還需要時間。
所以,海洋的前方是什麼?
樂觀的過程
海洋其實還是蠻有特殊性的,即使動線上需要加強規劃,而且廣告也變多了。
黃一晉說得很中肯,「海洋抓到了很可貴的東西是:有這麼大的規模,但還是對獨立音樂有堅持。今天要是找的是周杰倫或孫燕姿,也不是沒可能啊,但去的人可能完全是不同的狀況。所以海洋這樣的出發點是很好的。我覺得官方跟民間蠻好的結合,縣府不怕不找周杰倫就會死。」大強也持類似看法,「去海洋的人也不會唱太芭樂的歌,對即使只是去玩的人也接觸到不同的東西。」
陳弘樹對於發展成五天,有一些觀點,「從來沒有一個所謂的獨立音樂祭有這樣的媒體曝光量。可是那些團相對的並沒有得到更多的關注。他開始太快被膨脹,所以今年天數也變多了,開始有影展有什麼。不是說影展不好,但是這一切太快就模糊焦點了。正路都還沒有發展完成就開始岔了。五天想必要有大量的樂團上台表演,如果水準上有所參差,『上台』這件事情就變得不好玩。應該要有一個效應:我今天要擠上海洋的舞台不是這麼容易的。」
其實,黃一晉也這麼想,「比賽團只有一天,國外團一天,那台灣團就三天,三天的台灣團平常大部分的時間都看得到,會不會很有效果還有待檢驗。可是,也有可能會成立喔,他們的出發點我猜可能是放暑假,學生會待上五六天在那裡玩,也可能。」
在葉雲平的心目中,海洋給了獨立音樂重要的行為:現場表演。「我的眼光放在不只是出片而已,但出片有沒有造成一些事情,目前看來還好而已。但這些還好需要時間去看會不會變成一個大的東西。一個團在台上表演下面有兩萬人在尖叫算不算獨立音樂呢?主流歌手有時候開演唱會也未必有兩萬人。我的看法是表演這件事情對於獨立音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海洋最初的精神之一。」
套句黃一晉的話作結,辦音樂祭最重要的:要有一個開心的想法去支撐這一切。「音樂節其實越來越多,要知道自己有一個開心的想法,然後有方法,把這想法傳達出去。要從人出發。沒有核心價值只有錢或行銷價值,怎麼做都不會成功。」
「開心想法」和「搖滾樂在海邊發生的興奮」,希望是可以讓海洋長久下去的支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