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彩券分析,台灣運彩門市,中華職棒2021直播,樂天中信,統一獅教練團,蔡鎮宇樂天,富邦悍將週邊商品,味全龍棒球營,華視美國職棒,美國職棒fox,日本職棒直播線上看歷經莫拉克風災而封閉多年的南橫公路通車後,不論是舊地重遊或第一次來,山友們無不被壯麗的南橫山景所著迷。而常年沉睡於雲霧裡的中之關古道,隨著南橫的通車被山友們喚醒,紛紛舊地重遊。
南橫路斷前曾到「中之關一遊」。等待13年,終於有機會重遊來回七公里的「中之關步道」。
中之關步道雖沒有「南橫三星」的雲海與陡峭,但充滿歷史的景點讓人登完百岳後,再挑戰「中之關」。
南橫西線最後超商原在桃源區運動場對面,如今在寶來開了新店,山友採買補給品。午餐計畫在天池觀景台泡麵,以群山美景佐餐。
先到寶來補給,吃完早餐再出發。「雙溪蛋餅」是隱藏版早餐店。招牌寫著早點,旁有綠色植裁顯眼好找 !
蛋餅生意非常好,原味蛋餅煎一大鍋。口感Q軟的蛋餅搭配冰、熱豆漿來吃最熱銷。
蛋餅厚實有蛋香,醬料只有醬油膏,蔥味淡淡不搶顯。
餅皮吃來軟嫩,不加餡料,口味簡單、樸實。
梅山遊客中心介紹南橫沿線景點與地質、霧林帶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南橫與關山越嶺古道的築路歷史、莫拉克颱風、宣導登山安全等。
南橫公路沿線包含禮觀、中之關、天池、檜谷、埡口等景點…
莫拉克颱風造成南橫公路坍塌,梅山村河道崩塌改道,空拍照能詳見大自然的力量。
1972年竣工的南橫公路沿昔日古道施工,起建目地是國防運輸,路線通過塔關山、庫哈諾辛山、關山嶺山、兼具觀光遊憩功能。
南橫公路自梅山1014公尺的海拔至最高點2722公尺的埡口,地質多屬變質岩,變質程度由淺而深,地層年齡也逐漸變老。
布農族人長年居住中央山脈,生活依賴山田燒墾的方式農業生產,經常穿梭於崇山峻嶺追逐動物,而輔於打獵及採集的勞力工作,狩獵的目的是獲得肉類及獸皮。
布農族特別重視小米的收穫,而發展出祭祀儀式,包括「開墾祭」、「播種祭」、「除草祭」、「收穫祭」等。對於記錄農事或狩獵的時間,沒有文字的布農族人有別於他族的象形文字。
梅山口有賣早餐,中午有炒飯、炒麵、石板烤肉等料理。遠來山友能住宿與用餐。
雖然不是登大山百岳,出發前要補充體力,有原味香腸、石板烤肉等供選擇。
南部沒有馬告香腸,山上的香腸烤來風味大不同。
管制站旁是歷史悠久的梅山青年活動中心,因為海拔夠高房間沒有冷氣,只有電風扇。
活動中心前身是「梅山山莊」,當年最夯的「南橫健行隊」必到之處,晚會時年輕歡笑都留這裡 !
以為管制站會大排長龍,很幸運沒什麼車,休息一下後出發。
中之關步道位於南橫公路130K到135K處,全長約3.5公里,計畫走到天池再折返,無接駁。
開放車輛進入時段為上午7:00至下午14:00 下午17:00整前離開管制路段。星期二及星期四為道路管制日不開放通行!
騎車20公里來到中之關。日治時期為治理荖濃溪與新武呂溪流域的布農族人,修築了「關山越嶺道路」,沿線設置多處駐在所。玉山國家公園修復中之關至天池間的路線,讓這段歷史古道再現。
停車場旁邊有公廁,是南橫路上幾處廁所之一。車位不多,騎機車來不擔心停車位。
解說牌有「開山刀」裝置藝術,介紹布農三雄之一,拉荷阿雷的抗日事蹟。
停好車,略走幾百公尺就是登山口。
今天晴空日麗,不止走步道,連登山都是出大景的好天氣。
看到路旁小樓梯,是中之關步道的入口。
中之關步道不須申辦入園,也不須入山申請。如果讓我遇到台灣黑熊,就中大獎了…
布農族神話中有種叫做「haipis」的鳥,就是紅嘴黑鵯。傳說在遠古時代,牠們替族人帶回火種,協助度過洪水危機,是幫助族人存活的大功臣,族人供為神鳥。
啟登是枕木台階,毫不客氣的陡上,步道全長3.5K,步行約2小時。
若遇難行的轉彎處,玉管處有架設枕木棧道,有基本體力者都能走完。
很快走完150公尺。有棵樹形特別的迎賓樹。
一直是陡上,約15分鐘路程,抵達中之關駐在所。
來到駐在所駁坎,地勢平緩,身體熱開了,放下背包或脫外套,喝口水、休息再出發。
駐在所有展望點。相較黑白舊照片,百年前的山頭並沒有改變多少?
中之關駐在所與大部份日治時期建築一樣,原有木造建物已經不在。
四週只剩疊石駁坎,顯示過往的規模。
層層駁坎與偌大範圍,足証中之關是昔日38個駐在所規模最大。只剩日警留下歷史悠久,消解寂寞的酒瓶。
駁坎旁有楓樹,應是當年離鄉背井的軍警為解鄉愁所種植。
日治時期駐在所派駐有砲隊,用以威嚇原住民,是「關山越嶺古道」上軍、警二用據點。
昔日駐在所能監控抗日領袖拉荷阿雷的玉穗社。後因山砲已對準布農族領地,面對腹背受敵的壓力,終於與日方達成和議。
駐在所遺址沒有留下建物,只見平坦台地與一座解說牌。
中之關駐在所解說牌。
關山越嶺古道前身是理蕃道路,全線西起於六龜區橫跨中央山脈東抵台東關山,全長約 171.06公里,是全臺灣最長的古道。
解說牌寫著「拉荷阿雷」 持續抗日20年的歷史。
昔日關山越嶺古道伴隨著布農族抗日的史詩故事。
玉管處很用心的製作英文版,向國際友人介紹。
潮溼的森林地面有咬人貓植物,行走要小心。
發現僅存舊路牌(木造)。開始向3公里外的天池前進…
古道海拔不高,約1930公尺到2350公尺間,大部分路線都在森林中,走來相當舒服。
每0.5公里設有里程木樁(中英對照)。
里程碑上方附有座標位置,協助救援定位。
陽光偶爾明亮與林蔭遮蔽,涼爽舒適。
木棧道上釘有中之關-天池每座橋的座標與長度。
全程有20座木棧橋,數著橋上的編號,又欣賞途中花草與林木,很快就抵達天池。
月桃葉是包粽子的材料,用月桃葉包的肉粽,除增加香氣外,還能預防胃脹氣。
步道緊貼山壁而行,容易落石處請加速通過…
遠遠傳來車聲,是南橫與中之關最近的距離。
發現木炭窯解說版,走完一公里了。
木炭窯遺址設置解說牌與休憩點。曾在能高越嶺道、浸水營都發現木炭窯遺址。
木炭窯提供駐在所日警們溫暖的來源,利用燒紅的炭火暖身、煮開水,是寒冷的日子裡,最幸福的事!
路緣石使用傳統工法堆砌成駁崁,頗具歷史意義與價值。
2號橋是上坡,全長不到10公尺。
3、4號橋連在一起,是結構堅實的鋁製橋。
走過一座又一座橋,幾乎有一半山路都搭建在棧橋上。
橋上偶有展望點,雖然不能細數山頭,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編號5號棧橋。
走過5號橋,山壁設置鐵鏈條,很有太魯閣錐麓古道的回憶。
剩二公里到天池。
發現傾倒毀壞的舊棧橋,很快會被雜草掩沒。
6號橋旁出現巨大神木。
山徑出現各式青蕨植物,生長茂盛翠綠。
發現中高海拔植物與花卉,早年當成藍染植物的「曲莖馬藍」。
對照解說板,發現阿里山三斗石櫟的果實。
抬頭是三斗石櫟原木,是材質優良,可供建築、造船、橋梁、與傢俱用途。
7號橋。
中之關走來很輕鬆,適合全家一起走的步道。
走完2公里,來到「神木三兄弟」。
8號橋是有護欄的橋。
橋旁發現水源,有攜帶濾水器的山友,可在此取水!
9號橋看來危險,其實很安全。
來到中高海拔林區,出現柳、杉木等,還有高聳巨木景觀。
走完2.5公里,剩1公里到天池。
10號橋是新舊棧橋併存。
過橋後有原木造椅供山友休息,群杉下涼爽舒適。
11號橋。
出現有樹身編號的列管的樹種。玉管處定時巡查,量測大小,確保未遭破壞。
步道旁見挺拔碩大的紅檜群。檜木一定見過當時行經「關山越嶺道」的日本人與布農族獵人。
來到霧林帶的高度,氣候溼潤涼爽,雲杉、鐵杉等針葉樹種混植林間,呈現暖溫帶與涼溫帶又稱巨木森林。
高大的紅檜,挺立在中之關古道上。
紅檜分布於海拔1800至2500公尺的山區,是台灣降雨量最豐富的地帶,也稱雲霧帶。
紅檜樹皮薄稱「薄皮仔」,樹色呈灰褐色與紅褐色,是台灣神木的代表,製作傢俱的最高級別。
13-15橋是二座平易近人的橋。
16號橋。
16號橋旁楓香處處,冬末時節到此一遊,綠林抹上楓紅,美不勝收!
剩五百公尺,抵達天池。
17號橋。
走來很舒服的中之關,如果不是遠在南橫,郊山的話會天天爆滿。
步道旁小高地傳說是海拔2420公尺「中之關山」,是步道最高點。
「中之關山」三角點,沒有展望也沒基椿,水泥柱像林務局的界碑,口耳相傳卻變三角點。
這裡離天池不遠,略事休整再出發。
小路是登往庫哈諾辛山的路跡,原是山友登南橫三星中唯一玉管處管轄(需申請)庫哈諾辛山路線。目前這條路線是封閉的,還是照規定從進涇橋進入才好。
從最高點往下走是一片二葉松保安林。
保安林內植物種類豐富,有不同顏色的曲莖馬藍。
玉山飛蓬。
黃色酢漿草。
保安林都是下切,很美的林中步道。
曾發生森林大火,復植後林相一致,意外營造出蕭瑟的美感。
地上鋪滿了二葉松的松針,走來鬆鬆軟軟像鋪天然的地毯般,下坡不費力。返程若走原路就是上坡了。
抵達天池與長青祠交叉口,先繞下去天池看看。
天池是南橫八景之一,曾經清澈見底,如今嚴重優養化。(湖泊、水庫等水體中氮、磷等營養物質含量過多,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
細看池水土黃色,水源來自降雨及冬季融雪,雨季的水位可升高50公分。
天池發現不少魚群,是放生儀式才污染原有水質,也干擾了池中的生態。
台灣山區有很多叫「天池」的湖泊,像奇萊南華、大雪山、福壽山都有天池。只要是高山上的水池都可取名天池。
再走小段上坡,景觀點能看見玉山群峰。
天氣好能細數南玉山、小南山、玉山主峰、南峰等百岳…
景觀臺上眺望雲峰、玉山南峰、小南山、南玉山。最高就是玉山主峰,視野極佳,手機也有訊號。
中研院設有「台灣GPS觀測網」測站,能偵測地震發生的巨大位移及震前與震後的微小地殼變形,有助於了解地殼運動與地震潛勢。
荖濃溪源自玉山東峰及秀姑巒山,布農語意是「兇猛不定的河水」。
有在百岳上吃泡麵的習慣,與眾山一起共享美食---
填飽肚子就要離開,垃圾要自行帶走!
離開景觀點,走一段階梯,就是長青祠(海拔2294公尺)。
遊客來到天池下車後,要循階梯而上才能到長青祠,從中之關由上而下較為輕鬆。
走中之關能一次覽遊天池與長青祠三個景點。從天池出發走中之關要考慮接駁與回程…
為感念工程人員辛勞及賣命條築公路的辛苦,公路總局在長青祠前設立陶板牆,記述築路過程,用路人駐足時,能細細品味這一條有故事的公路。
雖不是假日也是人車滿滿的停車場、下方石板屋是洗手間。
海拔2280公尺的天池。
再上長青祠的樓梯很高,膝蓋不好的話,建議帶登山杖。
長青祠紀念開闢南橫公路不幸殉職的築路人。
長青祠前是絕美的景觀台。雲海上來時,彷彿漫步在雲端的美景…
祠內高懸「靈爽長存」牌匾,讓人肅然起敬。
為紀念116名闢路殉難人員,供後人感念默默付出,且付出生命的無比艱辛。
供品是檳榔、米酒、香菸,很接地氣。
繼續往上是「關山越嶺道」起點,也是折返點。
因為車停在中之關停車場,只好原路折返。
回程也是貨真價實的3.5公里,美景依舊,獨行慢賞…
發現步道有遭鹿角磨破的樹幹,可見南橫山區生態的豐富多元。
重返登山口,看見急駛而過的重機,那是中之關之旅的終點。
回到梅山遊客中心,玉山小隊前方岔路通往南橫西段最後一個部落─梅山部落。
梅山部落舊名馬舒霍爾(Masuhuaz),為「黃藤」之意,據說布農族先人到此見荖濃溪河床長滿黃藤,因而命名。
日治時期部落廣植梅樹,日本人改稱「梅山」,是冬季賞梅花的世外桃源。
梅山精神地標-梅山吊橋。
梅山里是高雄市桃源區唯一劃入玉山國家公園範圍的部落。
部落不止有梅山吊橋,還有一座馬舒霍爾吊橋。
重返梅山遊客中心前方餐飲中心,販售咖啡及當地農特產品。
為了吸引遊客停留,餐飲中心設立一頭將近五米高的台灣黑熊雕像與野山豬雕像,加強南橫觀光跟布農族文化連結。
販賣部設有露營區,提供山友體驗野營(需付費)。
內有勇士風味餐等,還有為登山客準備的盒餐。
來到寶來,照例要飽餐一頓再下山。
山友點合菜較划算,白飯吃到飽。
山上菜色好,份量大,招牌菜一道又一道。每道菜都像滿漢大餐那樣美味。
這趟獨走中之關步道健行,圓滿結束。出發前先規畫接駁或走來回,走完步道還有時間,下山品嚐梅子雞或寶來泡溫泉,在山區多停留一些時間遊覽,才不枉此行。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