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28 20:28:41| 人氣24,86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詩賞析】試析蘇紹連〈七尺布〉一詩

推薦 4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文:
母親只買回了七尺布,我悔恨得很,為什麼不敢自己去買。我說:「媽,七尺是不夠的,要八尺才夠做。」母親說:「以前做七尺都夠,難道你長高了嗎?」我一句話也不回答,使母親自覺地矮下去。

母親仍按照舊尺碼在布上畫了一個我,然後用剪刀慢慢地剪,我慢慢地哭。啊!把我剪破,把我剪開,再用針線縫我,補我……使我成人。

====================================================================

賞析:
本詩藉由描寫母親與兒子之間因為買布裁衣的衝突過程,寫出子女與父母親之間普遍性的衝突過程。詩中以實筆描寫,卻帶出虛筆意涵:子女在成長中,往往會不斷地重新認知自己,也往往會不時感到父母親對自己的成長認知有所落差,因而與父母親產生衝突。
首先,詩題「七尺布」就已經涵攝了全詩的中心主旨:子女與父母親之間對於「成長」的認知差異,以及父母親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對其人格乃至於成人以後的做人處世態度之形塑。「七尺」兼有虛、實雙重意涵:既是具象的七尺身長,也是抽象層面的心智成長高度(或者更可說是心智成熟度)。七尺是一個初長成外表上的大人的人(男性)的身高大小,也是詩中的母親對成長中的孩子一貫具有的基本認知。但,孩子自己顯然並不滿於只有「七尺」的認知,因此就發生了與母親在買布裁衣過程上的衝突。本詩中的「布」,是指用以做衣服的布料。衣服象徵外表、自尊以及虛榮心等等外在事物的形塑。所以由詩題可知詩中的兒子(即詩中的「我」,以下皆以「我」稱之。)之所以會與母親產生衝突的根本原因:「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是個成熟的成人了,但是母親顯然還是把「我」當成小孩子看待,這讓「我」的自尊心受損,因此與母親爆發了衝突。而本詩的精彩與動人之處就在於全詩用一個買布裁衣的衝突事件,卻生動且幾乎概括性地表達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親經歷發生衝突與調和的那些過程,並且,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等的信念,總是子女成長並且逐漸社會化的過程裡,最潛移默化且影響深遠的一環。

以下試對〈七尺布〉的詩本文加以筆者自己的分析。

詩的第一段,寫出母親與兒子(「我」)對裁衣布的尺寸認知與衝突過程(實筆),然而背後隱含的是雙方對於「成長」的認知落差(虛筆)。母親買回了七尺布要給「我」做衣服,但「我」卻有所失落,認為母親「只」買了七尺布是不夠的,相對地,「我」認為要八尺才夠做。這個「只」字很堪玩味,其意味著「我」的失落:本來期望母親認為自己長大了,不再以孩子未長大的想法看待並對待「我」,然而,在母親眼裡,對自己兒子的那層認知,顯然並不符合「我」的期望。七尺與八尺之爭議,其實已經隱含了母親與「我」,對「我」的成長認知的不同。前面提到「七尺」的具象跟抽象意涵,在此不贅述。然而「我」對母親說:「要八尺才夠做」,道出了認為自己已經成長為一個成人的自信與自滿。所以「我」說:「七尺是不夠的」,可見「我」認為自己的成長所達到的成熟,是應當已經令人刮目相看,所以這句話也帶有一點宣告自己不再是以往那個「吳下阿蒙」的心理。但是,真的是如此嗎?「我」真的外表與心靈都已經如「我」所認知的那般,完完全全長大成人了嗎?實則不然。且看一句「我悔恨得很,為什麼不敢自己去買」就可知道答案:「我」也許外在上已經具備一個成人的尺寸,但是心理上其實還不是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成人,事實上,「我」對於母親還是有依賴的心理,並未真正達到獨立自主。明明可以自己依自己的主張去買布,但卻還是依賴母親去完成。所以,母親當然也就可以很順理成章地疑惑起來:「以前做七尺都夠,難道你長高了嗎?」母親的疑問裡,「以前」二字很有意思,表示母親對「我」的認知始終沒什麼改變,小時候依賴自己幫他買布裁衣的兒子,現在不也還是依賴自己幫他買布裁衣嗎?現在這個兒子不也像以前一樣嗎?所以兒子的「成長」,到底已經是七尺還是八尺?就母親的角度看來,其實沒什麼不一樣呀。所以母親在心態上當然不會意識到「我」是否「長高」(此處,「長高」二字除了字面上的身高「長高」之義,或也可釋為心靈上的「成熟」之義)。而後,詩中轉入衝突之浮上檯面。「我」開始跟母親冷戰:「我一句話也不回答,使母親自覺地矮了下去」。「我」的一言不發,值得玩味之處有三:其一,這是一種對母親貶低自己而表示的無聲抗議;其二,面對母親「難道你長高了嗎?」的詰問,而有對「雖然悔恨卻不敢自己去買布」的心虛;其三,這句話也寫出了普遍性的父母與子女的衝突情形──子女在成長過程的叛逆期裡,與父母親發生意見不合之時,常常會因為覺得父母親很難溝通,因此就放棄溝通,並且索性與父母親冷戰或者與父母親產生某種不同以往的疏離感。事實上,當青春期的孩子尋求支持的力量往往從父母親轉向同儕,所以對父母來說,這樣的轉變就是一種失落與疏離。因此第一段末「使母親自覺地矮下去」,母親自覺並感受到兒子因為逐漸長大之後,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某種疏離感,因此「矮」字也就象徵了母親的失落,然而,在此其實也可擴大為所有父母親在孩子逐漸成長而羽翼漸豐之時,會有的失落感。

詩的第二段則以超現實的筆法,精彩而凝鍊地將買布裁衣的衝突做了戲劇化的轉折,寫出了母親與「我」在「我」成長的過程裡,從認知差異到衝突白熱化乃至於最後不斷磨合並調和,以至於「我」終於長大成人的過程。第二段開頭「母親仍按照舊尺碼在布上畫了一個我」,此句中的「仍」字,暗示著做母親的對自己的孩子,總有她自己的認知與了解。「舊尺碼」則意味著孩子日後即使長大成人,但在父母親的眼裡,永遠都還是小孩子的那份心情,然而,這也常常是孩子與父母親的衝突原因:孩子總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再把自己當成小孩子看待了,所以容易為此產生意見不合,也就使得彼此的衝突白熱化。母親「用剪刀慢慢地剪,我慢慢地哭」,意味著「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與母親在溝通上的意見不合而產生不愉快。而後母親「把我剪破,把我剪開」,也就意味著母子雙方衝突不斷浮上檯面並且白熱化,最後母親「再用針線縫我,補我……」,暗示著母親永遠是主動修補關係的一方,並且在縫與補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一種衝突磨合的過程。此中,「針線」的意象就有如〈遊子吟〉「臨行密密縫」一語中隱含的母親對子女的關愛一般,象徵著母愛的耐心與細心,與對「我」的包容。並且,在這句詩裡,刪節號「……」的運用也是絕妙,作者不列舉衝突調和的種種過程,而僅以刪節號括之,表達了「族繁不及備載」之義,也足以見其在散文詩的書寫上,語言文字的精鍊。詩中,衝突調和過程的最末,母親的剪裁使「我」終於「成人」,也道出了母親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等,在「我」「成人」的過程裡,是最潛移默化的一環。在此,「成人」二字不只是指外表或心智的成熟,更隱含了社會化的「成人」意味。事實上,每個孩子成長獨立並出了社會以後,父母親對其人格、價值觀等等的養成總是不可抹滅的一環。讀到這句,不禁也讓筆者想到小說《東京鐵塔──老媽與我,有時還有老爸》一書(時報出版)的情節,正好符合了這首詩所表達的東西。在該小說中,身為兒子的「我」(中川雅也)依賴心很重,卻對東京有闖蕩的憧憬,因此欲前往東京發展。雅也履履想證明自己長大了,然而在母親的眼裡,他永遠都是個孩子。雅也對母親常在大庭廣眾下,像小時候一樣稱呼自己的小名「小雅」感到生氣,他認為自己不是小孩了,母親卻還這樣叫他,因此對母親有所疏離。然而當他剛開始到東京去闖,卻始終還是要依賴母親辛苦工作所存下的錢生活,他從一開始不懂體諒母親辛苦工作供他生活的辛苦而胡亂花錢,直到後來,他累積了很多的挫折、失敗與失意,最後才真的學習到如何在東京靠自己的力量生活下去,並且體會到母親的偉大,學會腳踏實地地工作。慢慢學習獨立並且為自己也為他人負責,此外,他在東京工作與處世態度,也總是受到了自己的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那對於他來說,是生命裡的寶藏。小說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是當雅也的媽媽剛去世當天,也是雅也所工作的公司的交稿日,並且公司說什麼都請他務必如期交稿,剛經歷喪母之慟的雅也起先非常不諒解公司的不體諒,但是隨後他想起母親在世時常告訴他的一句話:「不管怎麼樣,都不可以在工作上給別人添麻煩喔。」因此,雅也忍住悲慟,在母親剛去世當天還處理工作的事,他想這也會是母親希望他如此做的。《東京鐵塔》一書所描寫的成長、衝突與孩子真的長大成人的那些過程,筆者認為與〈七尺布〉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有所雜感,而於本文中一併述之。

最後,再回到〈七尺布〉本身,到底「成長的高度」該有幾尺才夠呢?或許就是父母親與子女的種種衝突與調和過程所達到的高度。事實上,也唯有經過與父母親之間的溝通、調和,孩子才能真正地學習成熟的高度,並且從中成長。


台長: 海揚
人氣(24,866) | 回應(1)| 推薦 (4)|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詩評或關於詩的感想。 |
此分類下一篇:夏宇〈南瓜載我來的〉評析
此分類上一篇:【詩評】重讀鄭愁予〈錯誤〉一詩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