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台灣的時候順便去了香港, 拜訪辣媽美美和長的超高超帥的尚恩, 還有跟多年不見的小需辣見面
由於停留時間不是很長, 所以也沒有參觀到香港的什麼偉大的東西
最大的印象是飲茶, 美美家, 還有大澳棚屋
香港比我想像的大很多很多, 應該說我原本對香港的印象也太不正確
我以為香港大概跟台北縣市一樣大, 整個都是繁忙的商業地段
海(或河)的另一邊要像電影一樣有很多窮苦的水上人家
真是錯錯錯, 錯錯相連到天邊
美美住在一個市郊的社區, 離偉大的尖沙嘴銅鑼灣要一個小時
雖然不在繁華的市中心, 但有一個很便利的生活型態
社區很大很大, 裡面有餐廳便利商店…..只要下個樓什麼都有了
五分鐘一班的社區交通車可以前往捷運站
捷運站又自成一個商圈生活圈, 吃的逛的用的五金藥房叉燒…..一應俱全
說實在, 在生活方面幾乎找不到前往遙遠的尖沙嘴的理由
這個好像我小時候賣衣服的市場喔....居然在香港看到這種店
這個也好懷舊
這種要用機場排隊欄杆畫分不同電梯入口, 讓大家排隊進電梯的景象, 應該也不是到處都看的見
我呆的那兩天正好有大霧, 加上香港舉世聞名的高樓
大廈輕輕鬆鬆的就高聳入雲霄
詩情畫意一點來說, 搭著電梯往上升在某個程度上便是 “騰雲駕霧” 的一種行為
我這個半法國人看到這幕著實嚇了一跳. 在路邊工作真的已經很辛苦了, 結果還得在工作位置上吃便當...
飲茶也是一種奇妙的型態
不管什麼都能吃, 什麼都有得吃, 什麼時候都能吃, 吃多吃少都可以, 上菜動作快, 吃不完就外帶
有點台灣又有點不一樣
吃了兩間飲茶, 兩間室內布置都有點像台灣一般宴客餐廳, 害我有要去吃喜酒的錯覺
我對香港有這種樣子的商業模式感到很驚訝(感覺好像年貨大街)
本以為所有的商家都會在店面裡, 不會有路邊攤
不過這邊的路邊攤地面都很整齊乾淨
需辣約在銅鑼灣, 看到灣仔, 中環上環一帶的市中心
房子好像增高版的台北
很高, 外表也髒髒的, 每個小小的如鴿子籠般的窗戶都裝了冷氣
但是又比台北擁擠, 馬路小小條, 但是人好多很多, 五顏六色囂張跋扈的招牌多到讓我眼睛痛
我的香港心願其實很簡單 : 要吃燉奶跟飲茶
要去一下黃大仙廟
要拍一張街道兩邊的招牌誇張到在街道中間親嘴的照片
要經過我常常聽到的地名 : 銅鑼灣, 尖沙嘴, 旺角, 油麻地, 佐敦
要逛逛亦舒小說裡常常提到的街道
然後要站在皇后大道上唱羅大佑的歌
可以的話, 去找找電影裡難民般的水上人家
考慮了一下, 決定不去天水圍, 反正去了就是看到一堆房子, 也不能怎麼樣
燉奶跟飲茶都很輕易的實現了
我的確是到黃大仙, 只不過是關門休息中的黃大仙
我經過了銅鑼灣, 尖沙嘴, 佐敦, 上環, 中環, 灣仔. 雖然在經過的當下, 我自己並不知道我自己在哪裡
走過了幾條似乎在小說裡的街, 比如說軒尼詩道
需辣幫我找到人滿為患的皇后大道, 讓我對著路牌拍照
走在來山人海的街上, 我有意思性小小聲的哼了兩句 : 皇后大道東來, 等等等燈燈…
聊表心意的走了一下白天的蘭桂坊, 逛了某個購物中心, 晚上八點的時候, 還去了維多利亞港看了霧中的夜景
忙碌的一天就結束了
隔天睡醒深思熟慮了一番, 決定不進市區, 雖然我好想去一下我根本不知道那邊有什麼的旺角跟油麻地
想說美美家都住在大嶼山了, 我不如去一下大澳漁村好了
所以我就在一片濃霧之下, 搭了看出去一片白色的纜車, 再轉搭雨中的公車去那個有棚屋的地方
我在想啊, 天氣好沒有霧的時候, 這邊一定是美麗的
有河有海有山, 別有一番風味
當然下雨有霧也是一種美啦, 至少觀光客因此少很多…
好多人家門前都有這種小小的神龕
樣式大小沒有統一, 反正地上會有紅紅一坨東西
一開始我以為是虎爺之類的神明, 後來遇到兩個健行的香港年輕人, 問了他們才知道這是拜土地公
香港人不可缺少的麻將桌
斗笠的造型還挺特別的. 是不是這樣比較不怕風雨?
這種小巷, 說是在嘉義布袋拍得也很成立
我在這邊的時間很短暫, 只能走馬看花的逛一下
在那一個多小時裡覺得這邊跟台灣好像
(日本跟台灣也像, 不過像的地方不一樣)
廟長的像, 街道長得像, 賣海產的市集也很像
最像的尤其是那個 “克難的暫時性”
不管是建材, 家具, 屋內擺設…怎麼看都是家徒四壁陰陰暗暗
好小好小的地方擠進最多最多雜亂無章的東西,
沒有所謂的美與舒適
重點是方便, 將就著用用的的生活
左鄰右舍雞犬相聞, 所謂的隱私大概是零
究竟是不在意, 還是因為窮?
是因為地緣關係所以產生那種候鳥性格, 隨時都要逃難或遷徙的 “短暫居住”的生活方式? 然後卻一個不小心待了50年?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