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1-06 10:44:19| 人氣2,2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蕭斯塔高維契:第十二號交響曲「1917」

 
當19歲的蕭斯塔高維契,寫下第一闕交響曲時,大概連自己都想不到,日後將成為二十世紀最後的交響曲大師。

綜觀他的十五首交響曲,可以區分成兩大系統,一個是完全絕對音樂系統,像第一、五、十號等,另一個則是敘述性標題音樂系統,像第九、十一、十二號等。而他曾表示自己的多數交響曲都是墓碑,呈現對戰爭的厭惡。

而以「歷史、時間」為標記的交響曲,則包括1957年所創作的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還有第二號交響曲「十月」,以及長期以來一直被低估的第十二號交響曲「1917」。

事實上,蕭氏的第十一、十二、十三號交響曲,有著密切的關聯。這三首作品可說記載了共黨革命的光榮,而被稱為「三部曲」,其中紀念了1905、1917年的兩次革命。

這套三部曲的創作前因,是因為1953年史達林死後,當時蘇聯興起一陣批史的鞭屍風氣,使得在史達林時代被禁演的蕭氏音樂,得以獲致平反。四年之後,他創作第十一號交響曲,以俄國第一次革命的「1905年」為標題。之後,1961年秋天再以緬懷偉大的革命領袖為由,創作第十二號交響曲「1917年」,將樂曲獻給列寧,透過音樂傳達他偉大的形象。

1917年,其實就是帝俄垮台,社會主義革命之年,也是全人類文明首度的社會主義革命,俄羅斯人民獲得解放,事件震撼全球。因此,對於蕭氏來說是格外有意義的一年。

這首作品的音樂性非常好,不過儘管同樣是屬於敘述性標題音樂,但是第十二號交響曲與第十一號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沒有在各樂章使用民眾或革命歌曲,只有在第一樂章出現革命歌曲「憎恨的坩鍋」,主要純粹以器樂表現列寧的革命精神。

細緻的第一樂章「革命的聖彼得堡」(Revolutionary “Petrograd”),是中板轉快板的奏鳴曲式,充滿興奮與活力。三四、五四、四四拍子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份量吃重的低音弦表現,以及充滿革命熱情的氣氛最為人側目。

第二樂章「拉斯利夫」(Razliv),是個慢板的三段體。「拉斯利夫」是聖彼得堡的美麗湖泊,列寧在1917這個革命之年於此地做事。第一、二主題都是由法國號所吹奏,帶有濃郁的俄羅斯牧歌情愫,是個寧靜卻充滿質感的樂章。

第三樂章「奧羅拉」(Aurora),則為快板、自由的三段體,「奧羅拉」是勞工革命時,砲擊皇宮的巡洋艦名。開始弦樂群的撥奏,節奏自由充滿律動感,簡直就是的宣戰的前奏進行曲,隨後的擂擊鼓聲更充滿爭戰氣氛。

第四樂章「人類的黎明」(Down of Humanity),是快板轉稍快板的奏鳴曲式。說明經過革命之後的俄羅斯煥然一新,人民因而有了重獲新生的黎明之感,第一樂章的「憎恨的坩鍋」主題也在此重現。

此曲於1961年9月,由莫賽.華英貝格以及波利斯.柴可夫斯基兩位作曲家,以雙鋼琴聯彈演出。之後才在11月1日,由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首演。

在錄音上,我選了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Praga)、孔德拉辛指揮莫斯科愛樂(Melodiya)、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絃(Decca)等三個版本。也許剛好是巧合,這三個版本的錄音年代都相差十年,分別為1962、1972、1982年,正好代表立體聲錄音之後不同階段的詮釋。

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版,這位首演者自然對此曲有獨到看法。整體而言,穆拉汶斯基的描述性相當強,各樂章都能精準的掌握作曲者的標題語彙,得以呈現這闕作品的內涵精神。從技法上來看,列寧格勒愛樂的管樂與弦樂部搭配相當緊密,這種特質對此曲格外重要,能夠營造出充滿革命情操的音樂張力。不過可惜的是,由於錄音較早,因此音質效果較為乾扁,中低音域雖尚稱飽滿穩重,但木管音色顯然不夠通透,連帶影響音樂情緒也有著濃濃的沉鬱,過門之處往往因而顯出鬆散。

孔德拉辛指揮莫斯科愛樂,這個版本比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晚了十年,但是整個錄音效果卻好上一大截,或許也是因為整個蘇聯與西方樂壇的交流更為頻繁,讓樂團詮釋的風格更為自信。儘管四個樂章都比穆拉汶斯基版來得慢,但由於詮釋手法更精準細緻,因此音樂聽來反而更有國際觀,更容易被其他國家的樂迷所接受。

不過,如果真正講究錄音,Decca在Kinsway Hall灌錄的版本,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絃才真正是首選。從第一樂章的大提琴群奏出現,你就可以明顯發現,無論是泛音結構、音樂層次、結像力,這個「晚進」的確有凌駕「前輩」的實力。從正面的角度來聽海汀克的詮釋,他賦予蕭斯塔高維契樂譜上的音符極高的戲劇性,從絕對音樂的角度加以強化,讓樂曲柔美的地方更溫暖,強烈的地方更激昂,甚至給人脫離共黨精神之錯覺。反過來,從批判的角度來聽詮釋,也就因為過於美化樂句之間的連結,因此讓這闕充滿共黨革命歷史精神的作品,似乎被剝去了樣板的外衣,獻給列寧意旨沖淡不少。

因此,這三個版本若以錄音論,毫無疑問推薦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絃,但是若以共產蘇聯的原典精神來說,穆拉汶斯基、孔德拉辛的詮釋都比較地道。不過,我個人還是在詮釋上比較推薦孔德拉辛版,能在蕭斯塔高維契設定的樂章情緒下,呈現相當水準的音響效果,同時有不會讓新世紀的樂迷有時代美感的落差,或者是鐵幕文化的疏離。


台長: 歐頭
人氣(2,2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曲類)管絃樂 |
此分類下一篇:萊納之聲 XRCD重現
此分類上一篇:「國王」與「王子」聯手搞披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