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連科+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雙首訪】三部曲之一
大標:誰是佩特連科?
中標:談他的出身、成名之路、人格特質、音樂風格

幾天前,跟朋友聊天,聊到:「指揮佩特連科即將來台演出。」
「他是誰啊?」朋友並非藝文外行,偶爾也會購票進音樂廳朝聖,尤其是知名樂團前來時,但顯然對佩特連科一無所知。「他就是柏林愛樂下一任的音樂總監啊!」我幽幽地說著,只看他的表情,從茫然頓時轉為崇敬,變化不可謂不大。
我是說下一任,就是2019年開始,這一回訪台不是跟柏林愛樂。「那這一回他跟誰(哪個樂團)來?」會這樣問,這位朋友果然有點水準,我回道:「國立巴伐利亞歌劇院管弦樂團,他現在自己帶的子弟兵。」
佩特連科(Kirill Garrievich Petrenko,1972年2月11日出生 ),剛聽這名字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頗無感,但冠上「柏林愛樂總監」這頂桂冠時,即便你不認識他,也會產生敬意。因為,柏林愛樂是樂迷心中公認的天團,柏林愛樂總監更是團員票選出來的,能坐上這位置,事出必有因。不過,「佩特連科+柏林愛樂訪台」那是未來式,而且如果拿掉柏林愛樂的光環,佩特連科到底是誰?才是本文要訴求的重點。
初生之犢 第二故鄉發光
佩特連科音樂路的第一個分水嶺是18歲!其實他是一個有著猶太血統的俄國人,出生在俄羅斯的鄂木次克(Omsk)的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小提琴家、母親是音樂學者,而佩特連科的小提琴家父親則是出生於烏克蘭的Lviv,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他曾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中,公開呼籲國際社會必須尋求一個尊重烏克蘭主權的方案。在鄂木次克的小小佩特連科學彈著鋼琴,表現相當傑出,在11歲時便公開與當地的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18歲時,他的父親來到奧地利最西側的邦,福拉爾貝格邦(Vorarlberg)的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這個地方被德國、瑞士、列支敦士登、以及奧地利的利提洛邦環繞,講的話是跟瑞士德語接近的阿勒曼尼與,跟奧地利通用的奧地利-巴伐利亞語相當不同。當然,青春期的佩特連科就跟著父母,舉家從俄國的鄂木次克來到了奧地利的福拉爾貝格邦,一個不太奧地利的區域。
而佩特連科也就在這裡,進到了邦內的費德德基希音樂院(Landeskonservatorium in Feldkirch, Vorarlberg,)開始接受正規的音樂訓練,而且主修鋼琴的他也以十分優秀的成績畢業,因此有著深厚的鋼琴演奏基礎。之後就進入到維也納大學音樂與藝術表演系繼續研讀(成為曾為柏林愛樂總監的阿巴多的學弟),他的老師包括有Uroš Lajovic,在指揮師承方面還有鄭明勳(Myung-Whun Chung)、愛德華・杜溫斯(Edward Downes)、彼得・艾特渥許(Péter Eötvös)、以及畢契可夫(Semyon Bychkov)等名家大師。
根據曾經跟他修過同一門分析課的國內青壯作曲家表示,佩特連科在學生時代就很安靜低調,通常指揮班的同學都很鼓譟,比較外放,但他不會,表現十分內斂。而在團體的分析課時,這是當屆的指揮和作曲班同學的必修課,佩特連科在課堂上分析就十分有見地,從曲式對位和聲到音樂性的內容皆然。換句話說,17、18年前,佩特連科還在維也納大學就表現出自己「絕非池中物」的能耐。
佩特連科的第二故鄉也是他指揮路的幸運地,此話怎說?因為他的指揮初登板,就是1995年於福拉爾貝格邦的費爾德基希指揮布列頓歌劇《Let’s Make an Opera》出道。兩年磨練後,1997-1999年他任職維也納人民歌劇院(Vienna Volsoper)首席指揮。
俄國人 德國歌劇得心應手
1999年才27歲的他,成為全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職掌曼尼根歌劇院(Das Meininger Theater)至2002年,期間他曾連續四晚演出華格納《尼布龍根指環》,展現了一位擁有猶太血統的指揮對於華格納樂劇的深刻理解與包容,也奠下了他德國歌劇詮釋的基石。2002-2007年他轉在柏林喜歌劇院(Komische Oper Berlin)擔任音樂總監,也度過一段非常密集的學習經歷,佩特連科像塊指揮台上的海綿一樣,盡情地在德國大大小小的歌劇院吸取養分。
而他與現在的子弟兵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Bavarian State Opera)管弦樂團的因緣,也發生在這段期間。2003年雙方進行首度合作,就相當愉快。之後2009他回到慕尼黑,又製作了楊納傑克的歌劇「顏如花」(Jenůfa)。2010年10月,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宣布佩特連科成為下一任樂團的音樂總監,任期從2013年開始。2015年10月又宣布,他跟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的合約,原本到2018年,但是即便音樂總監合約結束,佩特連科也會繼續擔任客座指揮直到2020 / 2021樂季為止。所以可說,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對他的指揮表現愛不釋手。
因為擲地有聲的表現,就在2013年佩特連科接掌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擔任音樂總監時,同年(41歲)他受邀到「華格納聖殿拜」魯特音樂節演出全本《指環》,以一位流著猶太血液的俄國指揮來說,踏上這個當年希特勒最喜愛的作曲家的祭壇,佩特連科的德國歌劇詮釋不僅深深擄獲了德國人,更象徵音樂和平超越了種族仇恨。之後2014、2015年也都受邀,因此他連續三年在拜魯特音樂節演出《指環》,2014年更進一步獲德國雜誌《歌劇世界》評選為「年度最佳指揮」。
音樂美技 難逃柏林愛樂的關愛
而佩特連科在德國歌劇界這樣無與倫比的表現,身為「天團」的柏林愛樂當然也都看在眼裡,其實,柏林愛樂早在2006年、2009年、2012年就曾三度跟他合作,邀請他來擔任客席指揮,也因此佩特連科種下了與柏林愛樂「牽手」的遠因。事實上,原本2014年12月,他還有第四次客席柏林愛樂的演出,結果卻因受傷而取消,但這場取消卻不損樂團團員對他的欣賞。
正當柏林愛樂現任音樂總監拉圖任期屆滿,全球樂迷矚目新一任的柏林愛樂總監會花落誰家時。2015年6月,柏林愛樂宣布選擇佩特連柯將成為下一任的首席指揮,而這個邀約「居然是」佩特連柯第一個非歌劇院邀約的首席指揮位置。柏林愛樂的團員們,用極短的時間決定這位,踏出德奧沒幾個人知道的「猶太血統+俄國裔+奧國籍+擅長德國歌劇+木訥寡言」指揮時,國際樂壇可說大吃一驚。沒多久,同年10月柏林愛樂又宣布佩特連柯將在2019-2020樂季履行首席指揮的合約,而在這之前他也將不定期擔任樂團的客席。2016年10月,佩特連科與柏林愛樂之間的關係就更明確了,他的首席指揮合約將從2019年8月19日開始生效。當任命塵埃落定時,全球樂迷樂評們才忙著找自己掉在地板的眼鏡以及下巴,回過神來打算好好來認識佩特連科這個人,以及他音樂令人著魔的魅力
佩特連科這位新任的柏林愛樂音樂總監的個性,其實從學生時代到現在並沒有太多改變,基本上就是個非常低調害羞,專注於自己音樂,避免採訪與錄音的指揮。像是自從他接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的消息傳出來,他都沒有接受媒體的公開訪問,依舊全力地帶著過去合作的樂團演出,一切看來都稀鬆平常。不過,即便他的行事低調,但他的每場演出效果都很好,對樂迷來說都是經典。
讓音樂說話 上台判若兩人
他的音樂到底厲害在哪裡?沒看過聽過他的現場(因為這回是他的首度亞洲行),也可以去Youtube搜尋,上頭比較多的都是他的管弦樂演出,反倒不是歌劇。私下表情害羞的他,站上舞台面對樂團就是一副捨我其誰的模樣,雖然不是福特萬格勒般的充滿神性,也不是卡拉揚的帝王凜凜之姿,更不是阿巴多春風化雨的自在柔韌,或者是賽門拉圖般的快意瀟灑。但,他卻是整個人投入在音樂中的,臉上表情十足、動作精煉準確,跟台下木訥沈默判若兩人。
他的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節奏俐落混雜著俄式渾厚與德奧精準,他的莫札特《第35號交響曲》簡約流暢神童夢幻中多了更多幾分肌理現實,他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表情與能量十足比其他人的手法更具宇宙感。他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譚》破釜沈舟續航力強韌管弦動態反差極大,他音樂的厚度與延展性可說無人能出其右。同樣的「天團」柏林愛樂在他手上,你會發現好像重新上油拋光,零件都會換上性能更好的新版,從長笛首席帕胡德、樂團首席樫本大進的表現都彷彿吃了波菜的「大力水手」卜派一樣,你就不得不佩服佩特連科真的是一個「巷子裡的」音樂總監。
本週六日9/9、9/10,佩特連科在正式走馬上任柏林愛樂之前,將率領著南德最重要的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也是他現在的子弟兵進行這趟難得的亞洲巡迴,而這也是佩特連科首度的亞洲巡演。此行,不僅將有助於樂迷近距離觀察他的音樂與手法,印證Youtube上所欣賞到的管弦美技,揭開他的低調神秘面紗下的真性情。
他一共在台演出兩套曲目「馬勒之夜」以及「貝多芬之夜」,樂迷將可聽到他們現場演出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同時獲得《留聲機雜誌》2016年度專輯獎的俄國鋼琴家伊果・萊維特(Ogor Levit)也將在兩天都擔任鋼琴獨奏,分別彈奏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24首主題狂想曲》以及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據說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去年他在以色列演出的曲目,對他來說格外有意義。
最後,讀完此文,下回請別再問:「誰是佩特連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