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9-15 17:13:31| 人氣11,12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永遠的古典王牌--談黃標DG的風雲人物,走過時代與留下經典

 
 

前身緣起

 

古典音樂國度的樂迷子民,大概沒有樂迷不知道DG這家唱片公司吧,無論從簽約藝人、企劃包裝、選曲製作、錄音品質等各個層面來說,這間屹立破百年的老牌唱片公司,始終散發著濃濃的人文藝術氣息,就像一頂有聲紀錄時代的榮光桂冠,令人又愛又敬。

 

1851年5月20日德國工業重鎮漢諾威誕生了一個小男孩,他的名字是Emile Berliner,當初誰也想不到日後這個小男孩,會衝上有聲錄音時代的浪頭,一手創立多家老牌唱片公司,而DG正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間。

 

起初Emile Berliner移民到美國,之後這位「電聲專家」發明了麥克風,不僅把產品賣給赫赫有名的貝爾電話公司(Bell Telephone Company),而且自己也到貝爾公司上班。1881年Emile Berliner回到出生地漢諾威,跟弟弟Joseph一同開了歐洲第一家電話公司。但更重要的是1887年9月29日這天,Emile Berliner搞定他的新玩意「圓盤式留聲機」(Gromophone),這天也可以說是唱片錄音的誕生日!早期的唱片只有一面能唱,直徑約12公分、轉速高達150轉、且只能錄一分鐘,Emile Berliner成功地測試且留下「Lord’s Party」、「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兩首曲子的聲音。

 

Emile Berliner不僅有過人的研發技術,更有洞悉市場的賺錢頭腦,1898年底他就在自己出生的城市德國的漢諾威,成立了「德國留聲機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唱片公司,樂迷簡稱DGG也就是今日DG唱片的前身。

 

二次大戰後,DG從1949年開始採用新的鬱金香花冠(Tulip Crown)標籤,而這也是樂迷熟悉且暱稱的「黃標」(Yellow Label)的開始,一直到今日數位音樂盛行,這個充滿傳統的黃色標籤都未曾有任何更動,它代表著唱片錄音的歷史榮光,一種至高無上的音樂品牌價值。

 

 

幕前的明星大師

 

而奠下DG難以超越的價值,除了它超過百年的基業之外,關鍵之處就是台前這些鎂光燈矚目的明星音樂家,尤其是大師級的指揮。出身DG的大指揮,隨便抽樣幾個一字擺開來,就像是一本「二十世紀指揮大師」的列傳,每個人的名號都讓樂迷如雷貫耳!

 

這些跟DG「過從甚密」的大指揮包括,尼基許(Authur Nikish)、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庫貝立克(Rafael Kubelik)、弗立柴(Ferenc Fricsay)、貝姆(Karl Bohm)、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阿巴多(Claudio Abbado)、席諾波里(Giuseppe Sinopoli)、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小克萊巴(Carlos Kleiber)、提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等人。

 

歷史上第一套完整的交響曲錄音,於1913由尼基許率領柏林愛樂在DG拔得頭籌,曲目是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而這套唱片當年必須錄成四張共八面的SP發行。「交響詩作曲大師」理查史特勞斯也以指揮的身分搭配柏林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1917年在DG錄下第一張唱片,由男中音演唱自己的藝術歌曲,之後更為自己的多首重要作品《唐璜》、《唐吉軻德》、《英雄生涯》、《死與變容》留下極具歷史價值的錄音。1926年,福特萬格勒與柏林愛樂也在DG留下他的第一張錄音,曲目同樣也是《貝五》以及韋伯的《魔彈射手》。

 

1938年「指揮帝王」卡拉揚錄下了他數以百計的唱片錄音中的「天字第一號」,曲目是莫札特的《魔笛》序曲。不過,卡拉揚這顆「搖錢樹」中間曾經轉檯到EMI,直到1959年才又重新回歸DG,並錄下了在DG的第一張立體聲錄音,曲目是理查史特勞斯的《英雄生涯》,從此他與DG穩定合作了三十年,完成超過三百次的錄音,並賣出超過一億張的唱片。其中他1962年留下的史上第一套立體聲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總是被樂迷津津樂道。

 

貝姆於1953年與DG簽約成為專屬指揮家,並錄下他第一張錄音,不知是刻意還是巧合,曲目竟然又是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往後的三十年貝姆就像個錄音公務員,在DG留下貝多芬、布魯克納、莫札特、理查史特勞斯、舒伯特、華格納等人為數眾多的經典錄音。

 

DG一向在拔擢新一輩傑出音樂家上,有其獨到的功力。像是1970年代伯恩斯坦的加入就十分令人振奮,他1972年在DG留下第一張錄音,而那套第一套馬勒《交響曲》全集的藝術成就,更是後世指揮難以超越的紀錄。另外畢業於米蘭音樂院的阿巴多,也是在1970年代初期被DG看上指揮潛力,且在卡拉揚過世後接掌柏林愛樂。伯恩斯坦與阿巴多這兩人,一個外放一個內斂、一武一文地把DG這塊招牌名聲擦得更加閃亮。

 

當然除了眾多指揮大師替DG加持之外,許多鋼琴明星巨匠塞爾金(Rudolf Serkin)、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吉利爾斯(Emil Gilels)、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貝爾曼(Lazar Berman)、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米開蘭傑里(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甚至是其他演奏家,例如男中音費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小提琴家慕特(Anne-Sophie Mutter)、小提琴家帕爾曼(Itzhak Perlman)等人也都跟DG關係密切。尤其,德奧「本格派」鋼琴大師肯普夫(Wilhelm Kempff)更是早在1920年他才二十五歲時,就在DG錄下第一張唱片。

 

 

幕後的製作功臣

 

不過,如果只靠眾多舞台前光鮮亮麗的演奏明星,而缺乏幕後運籌帷幄的錄音製作功臣的話,肯定也無法厚植DG過百年的基業。只不過這一群隱身錄音室的高手,總是給樂迷或媒體「神龍見首不見尾」、「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色彩,我們頂多能從唱片解說上的製作人、錄音師窺其名號、略知一二。

 

1950年,漢斯-魏莫‧史坦豪森博士(Dr. Hans-Werner Steinhausen)進入DG唱片公司擔任管理階層的執行副總裁職務,他發掘起用多位傑出的唱片製作人,等於是DG優良的製作人傳統的濫觴。

 

其中重要的製作人當推歐圖‧葛德斯(Otto Gerdes),他也是歷史上第一位身兼指揮家與製作人的成功典範,原本是指揮家的歐圖‧葛德斯在DG「想找一位專業出身的人士來跟音樂家溝通細節,較易達成共識」的想法之下,入主DG唱片企劃部,加上他自己評估觀察到唱片錄音的時代潮流,遂放下指揮工作轉當製作人,製作推出過卡拉揚與羅斯卓波維契合作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卡拉揚與傅尼葉的R.史特勞斯的《唐吉軻德》等名盤。

 

因此從1960年代開始,DG唱片便由製作人歐圖‧葛德斯、藝術總監漢斯‧韋伯(Hans Weber)、以及錄音師甘特‧赫曼(Gunter Hermanns)三人組成製作的黃金陣容。期間,1966年歐圖‧葛德斯也曾重拾指揮棒加入錄音行列,而他的製作人職務便由漢斯‧赫許博士(Dr. Hans Hirsch)代理。

 

說到漢斯‧韋伯以及漢斯‧赫許博士這兩位製作人,他們承接了DG製作人「工藝傳承」的優良傳統,在歐圖‧葛德斯退休之後挑起後製作大樑。像是1970年代卡拉揚成為一代「指揮帝王」之後,幕後的唱片規劃與製作大多出自漢斯‧赫許博士之手,而漢斯‧韋伯則規劃了卡拉揚的西貝流士《交響曲》等一系列錄音,也深化DG唱片製作質感,成為一種難以複製的優良傳統。

 

隨著錄音數量的增加,DG的製作人也跟著多了起來,而且更為專業地按照曲目或演奏家各司其職,像是主要的鋼琴錄音都是由Rainer Brock規劃,而交響曲則交由Gunther Breest與Cord Garden負責,至於卡拉揚的數位時代錄音則是由Gunther Breest操盤。進入二十一世紀,DG的首席製作人則是1997年開始接手的Michael Fine。

 

當然,我們不可漏談1960年開始成為DG首席錄音工程師的甘特‧赫曼,他是一位相當務實、勤力無華的技術高手,在DG錄音師的位置上堅守三十年之久,可以說一手打造了DG唱片裡頭貴族般質感、淡雅雋永的獨特音質音色,讓樂迷能夠感受到最真實、最感動、最傑出的古典音樂演奏詮釋,樹立了DG無法磨滅的聲音形象。尤其進入數位錄音時代後,甘特‧赫曼的技術更是一日千里,他出手的錄音在CD,甚至超越當年「錄音黃金年代」Decca、EMI的水準,表現令人咋舌!難怪挑剔龜毛如卡拉揚都盛讚他,「赫曼與我合作超過廿年,他是我所知道最好的錄音師。」如今,迷人的「DG之聲」也隨著特有的德國工藝傳承精神,從甘特‧赫曼轉到了Ulrich Vette、Wolf-Dieter Karwatky、Reinhard Lagemann等人手上,持續地「發燒」下去。

 

 

經營與錄音技術

 

早在1929年11月27日DG的創始人Emile Berliner便已經過世,但他一手打造的唱片事業已經頗具規模,因為光到1933年為止,眾多音樂家們所灌錄的唱片已經銷售了超過170萬張以上。

 

而且唱片錄音的時代巨輪更加快速地往前滾動,1934年新的錄音方式High Fidelity被發展出來,DG也在隔年於美國嘗試立體聲錄音,不過德國於一次世界大戰失利造成經濟急速萎縮,DG只得在1937年宣佈破產,並由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與德律風根(Telefunken)集團出面接手,延續DG的香火。

 

不過,希特勒上台掌權後,DG成為納粹御用的唱片部門,也走過一段低迷歲月。1941年西門子公司曾接手DG的經營,1943年戰火頻仍的年代,DG因為「敵我意識型態」緣故,停用了當初與英國EMI、美國RCA唱片公司相同的「狗與留聲機」標籤,而隔年一場大轟炸中,位於柏林的DG總部被盟軍移為平地,所幸工廠並未遭殃。

 

1950年代初立體聲錄音的商業化模式確立,造成了唱片界震撼,EMI、Decca、RCA、Mercury、CBS等唱片公司紛紛投入,不過DG卻直到1958年,才開始使用新的立體聲技術進行錄音,你可以說它謹慎深思,也可以說它相對保守,總之在進入立體聲的時點來說,DG是慢了半拍。儘管如此,八十年代面臨從類比錄音轉入數位錄音的時代關鍵,DG依然躊躇不前,要不是當年卡拉揚強力要求DG必須發行他的CD,這段數位之路DG還不知道要多走多少年。

 

1962年西門子的唱片部門與荷蘭的Philips整合成為DGG/PPI集團,1971年轉而成立寶麗金(PolyGram)公司,西門子也於1987年撤資、釋放股權。1998年加拿大的Seagram集團購併了寶麗金,成立環球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因此走進二十一世紀的DG成為環球古典的一份子,也持續地為這個世界留下最美好的古典音樂,跨世紀地滿足古典樂迷而不斷挑剔、講究、努力著。

台長: 歐頭
人氣(11,129)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唱片品牌 |
此分類下一篇:【人民音樂留聲機】DG系列規劃始末與一覽
此分類上一篇:2008 Tacet鋼琴至尊精選(下)

日本藤素
2020-01-10 02:55:5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