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紐倫堡的名歌手》
華格納在瑞士經過一年努力,終於在1866年10月完成了《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的總譜,這是一部光輝燦爛的諷刺喜劇,也是華格納繼《愛情禁忌》之後唯一的一部喜劇,全劇幾乎以大調明亮的全音音階來創作。素材根據作家霍夫曼(E.T.A. Hoffmann)的小說《桶匠老大馬丁及其弟子們》(Meister Martin der Kufer und seine Gesellen),以及劇作家丹哈特斯坦的《漢斯沙克士》,融合而成。
早在1835年華格納親自跑了一趟紐倫堡,實地調查名歌手相關故事。1845年7月16日他先完成散文體,1862年1月完成劇本,前奏曲則在同年10月完成,並於萊比錫布商大廈進行前奏曲首演,1864-66年間因《尼布龍根的指環》的創作而中斷。
《紐倫堡的名歌手》的首演則於1868年6月21日,由畢羅指揮在幕尼黑宮廷國民劇院演出,李希特(Hans Richter)領導合唱團,路德維二世也出席這場首演,他並把華格納請到自己的皇家包廂中,並肩共同欣賞這齣歌劇的演出,其中第2幕和第3幕落幕時,華格納還在國王包廂中向鼓掌的觀衆回禮,此舉也遭來媒體的大肆抨擊。
1868年華格納推出《紐倫堡的名歌手》後,回過頭來著手繼續譜寫已擱置了12年的《尼貝龍根的指環》的未完部分,1869年終於完成《齊格菲》第3幕的樂器配合,1870年6月完成了《諸神的黃昏》的引子及第1幕,1871年完成《齊格菲》,《諸神的黃昏》的大綱則在1872年抵定,總譜到1874年完成。
《紐倫堡的名歌手》歌劇上演結束後,華格納又從慕尼黑回到瑞士,在那裡一直待到1872年,直到為了興建拜魯特(Bayreuth)歌劇院才離開。這件事,可以說是華格納過世前,延續他藝術理念最重要且關鍵的大事。(關於華格納拜魯特殿堂的構建,將另有專章介紹)
1869年華格納與路德維二世之間似乎開始有嫌隙,華格納認為像慕尼黑這樣的傳統的劇院,將無法滿足《尼布龍根的指環》演出,但是路德維二世卻又希望在慕尼黑看到《指環》首部《萊茵的黃金》首演的意圖,讓他感到非常無奈與沮喪。
此時,路德維二世打算用自己的想法,決定無視華格納堅決的反對,8月繼續在慕尼黑進行《萊茵的黃金》的彩排計劃。「創作者與出資者的矛盾、藝術家與資本家的對抗」終於在此刻浮現!華格納與路德維二世兩人相知相惜的情誼,也瞬間降到了冰點。
出身匈牙利的指揮漢斯‧李希特,自從1866年便出任華格納秘書與抄譜員,長期追隨他並贏得信任,之後成為拜魯特歌劇院第一期指揮。漢斯‧李希特原本是《萊茵的黃金》的指揮,在華格納居中挑撥下,聲稱不滿在慕尼黑的《萊茵的黃金》排練粗糙,憤而辭去指揮職務。
當時華格納打的如意算盤是,只要沒了指揮,《萊茵的黃金》就無法在慕尼黑首演,他更進一步發動一群「劇場暴民」,企圖阻止首演進行。這下子換路德維二世火大了,他換上一位當地指揮法蘭茲‧伍勒(Franz Wullner),硬是在1869年9月22日首演了《萊茵的黃金》!隔年,同樣在路德維二世的堅持下,再度違反了華格納的願望,於1870年6月27日首演《女武神》,同樣由法蘭茲‧伍勒執棒指揮。
就這樣,法蘭茲‧伍勒這名沒沒無聞的地方指揮,在華格納與路德維二世的相互對抗下,意外地留名歷史,成為《尼布龍根的指環》前兩部《萊茵的黃金》、《女武神》的首演指揮。
●一代巨匠的最後一幕《帕西法爾》
拜魯特劇院落成、《尼布龍根的指環》曠世巨作推出後,華格納並未停止創作。他開始著手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Parsifal)的創作,花了六年的時間來構思完成,但主要的創作時間是1876年。這是一部宗教神秘劇,劇情深刻體現華格納晚期皈依宗教的世界觀,可以看出他晚年的宗教觀與藝術觀。他曾在1876年1月跟柯西瑪說,「我從未譜寫過像這樣奇特動人的曲子,隨著時間的過去,它越寫越好。」
1877年完成歌詞部分,12月詩集出版,尼采是最初收到書的幾個人之一,他曾感慨地說,「這不像華格納,倒像李斯特,精神上是反革新的。對我來說,基督教的味道太重,太狹隘了……。」再度突顯尼采與華格納兩人理念漸行漸遠,其實他們前一年1876年10月在義大利的蘇連多的碰面,就是最後一次碰面了。尼采認為,華格納透過《帕西法爾》向基督教靠攏,是勢利、野心勃勃的舉動,他還曾譏評此劇為「華格納爬向十字架垂死之作」。眼見華格納的文化影響力日盛,尼采內心難免帶著忌妒情愫,也難怪當拜魯特劇院落成後,《尼布龍根的指環》上演前,他便逃離了華格納的王國。
事實上,欣賞《帕西法爾》的著眼關鍵,並不一定要從尼采所言的基督教的象徵意義下手。華格納所構思的事各種象徵和原型的意象,就像《帕西法爾》裡頭的「聖杯」與「矛」,各自代表女性與男性的生命象徵,在劇中愛與精力有了完美的結合。他曾在1880年代初寫過一篇《藝術與宗教》的論文中說到,「當宗教形式變得虛假時,就有待藝術來拯救它的靈魂。要了解宗教的某些神話象徵,抓住它們暗喻的真意。」這也就是他斷言音樂只有和宗教相結合,才能昇華淨化成為真正藝術的原因,,而《帕西法爾》正是此一理論下的實踐作品。
1879年華格納完成《帕西法爾》全曲後,因為健康關係,不得不再次離開濕冷的拜魯特。1880年初他與家人到達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的安格利別墅(Villa Angri),此時他的訪客包括,一位年輕的俄羅斯貴族畫家保羅‧封‧喬可夫斯基(Paul von Joukovsky)、作曲家亨伯定克(Engelbert Humperdinck)、以及哲學家海因利希‧封‧史坦(Heinrich von Stein)等人。其中,保羅‧封‧喬可夫斯基不僅受託製作《帕西法爾》的佈景與戲服設計,也是華格納晚年親密的追隨者,之後華格納連續四個冬天都在義大利度過。
1880年7月,華格納與家人離開那不勒斯,前往義大利中部的西耶納(Siena),租了另一棟別墅住下,期間他的岳父李斯特曾前來拜訪,李斯特原諒了華格納誘拐了自己已成人妻的女兒柯西瑪一事,兩人盡棄前嫌、重修舊好。華格納也在這裡完成了自傳《我的一生》裡的最後一個部分。同年11月12日在他回到拜魯特的途中,曾在慕尼黑幫路德維二世舉行了一場非公開的《帕西法爾》序曲演出,而這也是兩人最後一次的會面。
1881年春天,華格納赴柏林參加《諸神的黃昏》演出, 在一片喝采聲中他突然臉色蒼白,急忙退入休息室。一陣陣的心臟劇痛威脅著他的生命,雖然存活下來但健康狀況從此江河日下,同年11月他再度啟程前往義大利西西里島。就在西西里島上的帕勒摩城,1882年1月13日華格納完成《帕西法爾》的樂譜,之後修特(Schott)出版社以十萬馬克買下版權,這也是德國音樂出版商所曾付出的最高價碼。1882年7月他重返拜魯特,並在26日進行《帕西法爾》的首演,指揮是猶太人赫曼‧列維(Hermann Levi),一共演出16 場(其中14場都開放給一般民眾欣賞)情況非常成功,且周邊商品充斥,如齊格菲紀念筆、帕西法爾雪茄等等。
8月29日當最後一場演出時,華格納甚至趁觀眾沒有察覺,於第3幕第23小節溜進指揮台,接手赫曼‧列維指揮直到終場,觀眾瘋狂鼓掌叫好!曲終他就在舞台下方的樂隊池中,對樂團人員說,「你們已經成就一切,在上面(舞台)是最完美的戲劇藝術,在下面(樂隊池)則是綿延不斷的交響樂。」華格納後續還規劃1883年要上演《帕西法爾》20場,甚至希望此劇永遠都只在拜魯特演出。
《帕西法爾》演出後不久,華格納心臟病又發作,醫生囑咐他到氣候暖熱的威尼斯避冬休養。1882年9月身體狀況甚差的華格納,跟著家人、保羅‧封‧喬可夫斯基移居威尼斯大運河畔的溫德拉敏宮邸(Palazzo Vandramini)養病。威尼斯是華格納相當喜愛的城市,也可說是他的第二故鄉,他一生來過這裡6次之多。
溫德拉敏宮邸是個擁有15個房間、法國式庭院的3層樓建築,外觀相當漂亮有濃濃的宮殿味道,當時華格納與妻子柯西瑪、兒子齊格菲一家人,因為剛從樂譜出版商修特手上拿到一筆《帕西法爾》版權10萬馬克的錢,遂大手筆地租下這裡,過著平靜悠閒的生活,除了閱讀就是幫《拜魯特報》寫點文章,要不然就是跟柯西瑪乘拱多拉共遊運河。
11月中,岳父李斯特也來到這裡與他們共住2個月。李斯特自己寫了一首氣氛悲傷的鋼琴曲《悲傷的拱多拉》(La lugubre gondola),同時與華格納聊起交響曲的創作計劃,重新點燃華格納對管絃樂曲的熱情,遂在1882年的聖誕夜(柯西瑪生日)時,指揮演出一首他50年前於萊比錫的舊作《C大調交響曲》。
●在威尼斯臨終的前幾天
1883年2月4日,華格納夢見前妻敏娜和許多過世的親戚站在他的枕邊,2月8日他曾哼唱他最喜歡的作曲家莫札特《唐喬望尼》,裡頭一段石像把唐喬望尼帶到陰間的音樂,似乎預知自己將不久人世。
2月11日他開始寫一篇名為「關於人類中的女性」的散文,提出他對一夫多妻、一夫一妻、以及忠貞等方面的看法。2月12日晚上,他大聲朗讀神話故事《烏蒂娜》,畫家兼舞台設計家保羅‧封‧喬可夫斯基並為他素描,華格納甚至興奮地在鋼琴上彈奏《萊茵的黃金》裡,落幕時萊茵少女的悲歌。當晚他還擁抱著柯西瑪說:「這是5千年才有一次的幸福」,但其實這卻是兩人相處的最後一晚。
1883年2月13日早上華格納起得很晚,而且情緒跟前晚判若兩人,無論體力、精神都不好,還跟柯西瑪起了點爭執,才進書房工作。一直到了下午2點左右,應該用午餐之時,華格納都沒有走出書房,儘管這舉動在平常是很正常的,但是這天卻意義截然不同!
約3點鐘,書房傳來不正常的聲響,女管家貝蒂趕去一看,看到華格納躺在地上表情痛苦地說:「叫我妻子和醫生來。」原來華格納心臟病發作,他被迅速地搬到紅色沙發上,克普勒醫生也迅速趕過來診斷出「右心室病變」,且緊急進行急救,但搶救無效回天乏術,大約下午3點半,斷氣在柯西瑪的懷裡,華格納魂斷威尼斯,距離他70歲的生日只剩3個月。
當時他的書桌上,正擺著他為《宗教與藝術》補寫「關於人類中的女性」一文,文章停在:「儘管如此,女性的解放仍在強烈恍惚中才能進行。愛情—悲劇……」成為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華格納死在文章裡而不是作曲中,正巧停留在「悲劇」領字。
隔天,雕刻家奧古斯托‧班文努提(Augusto Benvenuti)用石膏為華格納拓取了遺容的臉部模型。華格納塗上香料防腐的遺體,一直待在溫德拉敏宮邸直到2月16日,肝腸寸斷的妻子何西瑪,剪下自己一束金髮,放在丈夫胸前,整整24小時攀著遺體不放!之後,從維也納運來的石棺到達,上了拱多拉平底船沿著威尼斯運河到達火車站,從威尼斯車站北上往德國奔去,家人打算將遺體經由慕尼黑運回拜魯特。而一直獨守棺木、絕食了4天的柯西瑪,消瘦得連結婚戒指都從指頭上滑落。
2月17日下午二點半,運有華格納及其家屬的列車開進慕尼黑車站,音樂奏著貝多芬《英雄交響曲》中的「送葬進行曲」,遺體在車站接受仰慕者憑弔。之後,車子繼續開往拜魯特,當車子開出站時,數百面吊旗垂下,演奏《諸神的黃昏》中的「齊格菲送葬進行曲」。
17日深夜11點24分,列車抵達拜魯特,巨大的哀哭聲淹沒了整個車站。18日下午四點,送葬行列從車站出發,拜魯特全市市民均著喪服致哀,每一戶人家門前都拴了黑色吊旗,街燈也包上了布,在「齊格菲送葬進行曲」音樂聲中,一支巨大的送葬行列從街道上緩緩而過。前往汪福利德(Wahnfried)華格納於1874年自己選定的墓地,儀式由華格納12位朋友與事業上的夥伴抬棺,在柯西瑪面前緩緩地埋上棺木。
華格納死去的消息很快傳向全世界,弔辭從四面八方 飛來。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威爾第(Verdi)得知噩耗後悲痛萬分,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悲!悲!悲!華格納死了。大人物已消失,在文化史上留下偉大痕跡的那個名字!」國王路德維二世初聞死訊,更是悲傷到只想一個人靜靜,說不出一句話。幾天後才表示,「是我最先了解華格納的,是我替全世界把他救回來的。」(全文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