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03 11:09:51| 人氣5,449|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Alison Balsom訪台演出曲目解說(上半場)

■謝德林:阿爾貝尼士風格,作品52
Rodion Shchedrin: In the Style of Albeniz,Opus 52


1932年出生於莫斯科的謝德林是位俄式管絃高手,他出身音樂世家,父親是作曲家暨莫斯科音樂院的小提琴教授。之後,謝德林也進入莫斯科音樂院,作曲師事Yury Shaporin、鋼琴師事Yakov Fliyer。

1955年他畢業後繼續留院擔任四年研究助理,1965-1969年則在莫斯科音樂院教作曲,1973年起一直到1990年蘇聯瓦解的期間,他擔任由蕭斯塔高維契所一手創立的俄國作曲家聯盟的主席,在當時俄羅斯音樂圈可說權傾一時。

謝德林最知名的作品,當屬他改編比才歌劇「卡門」,所寫的為弦樂群與打擊樂編制的「卡門」芭蕾組曲,管絃表情生動活潑,又充滿獨特的俄式風情。而謝德林的妻子Maya Plisetakaya則是波修瓦劇院的傳奇芭蕾女伶,更是他創作芭蕾樂曲的靈感來源,像「卡門」芭蕾組曲、「安娜卡列尼娜」都是這樣誕生的作品。

而這首「阿爾貝尼士」風格,則是謝德林模仿西班牙近代作曲家阿爾貝尼士(Isaac Albeniz)手法所寫的作品,呈現出俄羅斯管絃裡少見的異國風情。阿爾貝尼士是西班牙的標竿作曲家,他曾經利用長達十二年的時間,將原本是透過吉他來表現的西班牙民謠轉換成鋼琴曲,創作數量多達二百五十首,音樂不僅有濃郁的西班牙風,同時兼具吉普賽的異國流浪情愫,因而風靡歐陸,就連印象派大師德布西都讚嘆不已。



■法朗賽:小奏鳴曲
Jean Francaix: Sonatine


出生於1912年的法國新古典主義作曲家法朗賽,全名為Jean René Désiré Françaix ,他的音樂天份很早就被雙親激勵出來,他的父親是音樂學者、作曲家、鋼琴家,他的母親則是歌唱老師。法朗賽六歲時就開始作曲,同時1922年十歲時就公開發行作品,出版社遂推薦這位充滿天賦的孩子給當代音樂教母布蘭潔(Nadia Boulanger),法朗賽也因此成為布蘭潔最傑出的學生之一。

早年法朗賽以鋼琴家身分走紅樂壇,曾經獲得巴黎音樂院的鋼琴演奏首獎,也曾經擔任法國大提琴家詹德隆(Maurice Gendron)的二重奏搭檔,甚至與浦朗克幾度合作演出浦朗克的雙鋼琴協奏曲。而法朗賽自己也寫有雙鋼琴協奏曲,是獻給自己的一對鋼琴家女兒。

而作曲家身分的法朗賽,可以說相當勤奮創作不輟,他的風格清新在現代語彙之餘還呈現著古典的精緻簡約,受到浦朗克、史特拉汶斯基的影響,被稱為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也因為創作的邀約不斷,在1981年時他自己就表示,「我『總是』在作曲,往往在一首曲子創作完成前,就展開另一首新曲的創作。」這樣一位「作曲公務員」持續為音樂奉獻直到1997年過世。

「小奏鳴曲」顧名思義是較短小的奏鳴曲,原本是教學目的之用,演奏難度也比奏鳴曲容易許多,但拉威爾、布梭尼所寫的小奏鳴曲卻有相當的演奏難度。法朗賽的「小奏鳴曲」則延續他精鍊的樂風,展現出一種法式的時尚感。



■浦朗克:三首鋼琴小品
第一曲「田園曲」、第三曲「觸技曲」
Francis Poulenc: Trois pièces pour piano
No.1 Pastorale (Calme et mystérieux)、No.3 Toccata (Très animé)
(張巧縈鋼琴獨奏)

二十世紀初法國六人團(Les Six)成員之一的浦朗克,是位非常優秀的鋼琴家暨作曲家,他不只寫作器樂曲,也創作管弦樂曲。儘管五歲就隨母親學鋼琴,但在父親持續反對下,浦朗克一生並未進入音樂院學習,因此他的作曲技巧幾乎可說是無師自通,曲風則深受薩替、德布西、史特拉汶斯基等人的影響。

鋼琴曲的創作對浦朗克相當重要,他一生大約寫了五十首的鋼琴曲,在所有一百六十多首的作品中,佔了約三分之一,這些鋼琴作品許多都非常短小,充滿著即興的吉光片羽,

他這組「三首鋼琴小品」分別是「田園曲」、「讚美詩」、「觸技曲」,這三首小品看似簡單,事實上卻非常不容易演奏。

其中「田園曲」完成得最早於1917年,可以說是他最早出版的鋼琴曲,提獻給他的好友畢涅茲。第二首「讚美詩」則與他的「田園協奏曲」有密切關係,至於如烈火般、知名度最高的第三首「觸技曲」,音符宛如同地震般不斷湧現,情緒卻又不失詩意,是浦朗克在1934年題獻給鋼琴家霍洛維茲,更是霍洛維茲最喜歡的安可曲之一。


■辛德密特:奏鳴曲
Paul Hindemith: Sonata


德裔美籍的辛德密特出生於1895年,十三歲進入法蘭克福的Hoch音樂院,之後曾擔任過法蘭克福歌劇院的首席小提琴手直到1932年。他是相當多產的作曲家,三十歲便創作數十首現代風格的作品,成為當時的前衛派領袖。他創作的曲類也相當廣泛,包括歌劇、芭蕾、戲劇配樂、管絃樂曲、室內樂等,其中最知名的作品為歌劇「畫家馬蒂斯」、「中提琴奏鳴曲」等。

1939年辛德密特因為納粹迫害且禁演他的音樂而到美國,同時繼續他兩大曲類系列的創作,一個系列是多種樂器的複協奏曲,另一個系列則是單一樂器與鋼琴的奏鳴曲,後者持續超過十五年之久,留有超過十二首奏鳴曲。

因此辛德密特的奏鳴曲創作相當精采,包括有為法國號與鋼琴、為長號與鋼琴、為小喇叭與鋼琴、以及為低音號與鋼琴、甚至是為一把豎琴、為四把法國號所寫。其中,他的「小喇叭與鋼琴奏鳴曲」重要性相當高,被譽為是他的閃亮之作,同時展現作曲家對小喇叭這項樂器的喜愛。

這首「小喇叭與鋼琴奏鳴曲」一共有三個樂章,分別是第一樂章充滿力量的、第二樂章中庸地移動、第三樂章葬禮音樂-非常慢的。曲中技巧性地融合了傳統元素以及二十世紀中葉的當代概念,舉例來說,這三個樂章的調性分別是降B大調、F大調、降B大調,都是相當適合小喇叭的理想調性,但音樂在樂章間游走卻經常走入無調性的半音世界裡。

而這就是辛德密特音樂迷人的特質,他總能在新舊之間取得平衡,讓他那充滿藝術創新的曲風能獲得廣大群眾的支持,以及指揮與演奏家的青睞,特別是木管和銅管的演奏家。也由於他貼心地替器樂家著想,讓辛德密特的曲子演奏起來,沒有其他當代作品的艱澀,但聆聽效果卻格外精采的特色。



■貝利尼:變奏曲,選自於歌劇《諾瑪》(J. Arban改編)
Vincenzo Bellini/ Jean-Baptiste Arban: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Norma


義大利知名歌劇作曲家貝利尼,1833年因為兩部相繼問世的歌劇「夢遊女」、「諾瑪」因此名揚樂壇,他的曲風洋溢著浪漫風情,深深影響義大利歌劇的發展。

而Jean-Baptiste Arban則是法國知名的小喇叭家與短號教師,他探索了銅管活塞樂器的可能性與演奏彈性,在十九世紀成為一種典範標準。他1864年出版的「短號演奏方法大全」被認為是小喇叭與短號演奏技巧的聖經,他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編曲家,能把許多原本不屬於小喇叭或短號的知名樂曲,重編改寫成這兩種樂器可以演奏,而且極度展現燦爛炫技。

這首由他改編的《諾瑪主題變奏曲》正是這樣一首作品,此曲原本屬於貝利尼最知名的歌劇《諾瑪》中的一段詠嘆調,透過Jean-Baptiste Arban的巧妙變裝,搖身一變成了專屬銅管展現華麗技巧的試金石。


INTERVAL(中場休息)

台長: 歐頭
人氣(5,449)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曲類)木管銅管樂 |
此分類下一篇:Alison Balson 訪台演出曲目解說(下半場)
此分類上一篇:Alison Balsom在EMI灌錄的四張專輯

joseph
感恩~
列印出來
音樂會的節目單
就可省起來不用花了!
2008-06-03 15:14:41
魔彈射手
不不不,節目單不買會後悔啊~~~~~~~裡面有更精彩的
2008-06-03 22:38:25
歐頭
沒錯

節目單還是要買,裡面有更多美圖,跟漂亮的設計
2008-06-04 09:49: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