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16 09:23:26| 人氣4,4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浪漫樂派二十世紀的最後掌門人--理查‧史特勞斯(下)

(圖片,理查史特勞斯與他的妻子,Naxos提供。)儘管被稱為傑作,也替理查‧史特勞斯跟雨果‧封‧霍夫曼斯塔爾賺了一筆大錢!知名度最高的第五部歌劇《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仍然引起樂壇不小的論戰!論戰的重點在於《玫瑰騎士》音樂雖然優美動人,但是樂評家卻認為作曲者少了辛辣風格,音樂回歸得太正常了,可能是創作的才智耗盡,喪失了進取創新的精神。

不過之後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創作,繼續著《玫瑰騎士》的成功經驗,同時創作幾部使用古希臘神話題材,進而抒寫20世紀現代人情感的歌劇,包括《阿里阿德涅在納索斯島》、《埃及的海倫》、《達芙妮》(Daphne)、《達奈的愛情》(Die Liebe der Danae),以及最後一部歌劇《隨想曲》(Capriccio)。


●在戰火中療傷的晚期生活

理查‧史特勞斯原本打算在1914年也就是他五十歲時,徹底從指揮的工作上退下來,專心地作曲!但由於他失去了倫敦銀行中所有的存款,因此不得不打消指揮退休的念頭!1917年擔任藝術院教授,1919年 與弗朗茲‧沙爾克共同擔任維也納國立音樂院總監,在歐陸享有極高社經地位。1929年他長期的劇作搭檔雨果‧封‧霍夫曼斯塔爾過世,留下他獨力完成《阿拉貝拉》的作曲與上演監督工作。

1930年代之後,他開始尋求較為平靜穩定的生活,持續從事指揮的工作。但好景不常,二次大戰時的1933年11月15日,當時德國執政的納粹黨負責文化政策的約瑟夫‧哥柏爾斯(Joseph Goebbels),未事先徵得他的同意就任命他為帝國音樂協會(Reichsmusik-kammer)的主席,他還私底下抱怨當局給了他一個「惱人的榮譽頭銜」。

不過儘管心理不高興,為了當時替代雨果‧封‧霍夫曼斯塔爾的新合作夥伴,同時也是小說家、傳記家、劇作家楚威格(Stefan Zweig),以及他的兒媳婦艾麗絲(Alice),理查‧史特勞斯仍委曲求全地隱忍與納粹「相敬如冰」維持表面的和諧,原來楚威格與艾麗絲兩人都是猶太人。直到1935年6月17日,他在一封寫給楚威格的信中,痛罵指責楚威格「猶太人的牛脾氣」時提到自己為藝術所作許多犧牲,不得已向納粹低頭的真心話:「你以為我曾經認真地提醒自己『我是日爾曼人』嗎?你以為莫札特會口口聲聲說『我是亞利安人』嗎?世上只有兩種人,有天份的跟沒有天份的!」

結果這封信被長期監視他的納粹攔截,7月6日兩名納粹官員便拿著信函上門,要求他辭去帝國音樂協會主席的頭銜。這一刻,理查‧史特勞斯才真正徹底對當局失望,但也只能態度謙卑的寫封道歉函給領導人希特勒,解釋自己「鞠躬盡瘁地為神聖的德國藝術奉獻」,為的只是設法挽救自己的作品,因為他已經在六年之間失去了兩位充滿文采、能夠啟發他靈感的合作對象。不過,之後他的作品仍然是遭到納粹禁演,理查‧史特勞斯只得移居到維也納及瑞士。


●地位依然舉足輕重

當時,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仍有機會在德國曝光,指揮克勞斯(Clement Klauss)的角色也十分重要。不同於理查‧史特勞斯仍堅持良知,克勞斯完全展現出迎合巴結當局政策的態度,他不斷的巴結領導長官,以維護自己在音樂界的勢力與權益,因此他主導的藝術節在那個動盪年代,尤其在戰爭晚期德國處境越來越艱難時仍能維繫演出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包括1942年在慕尼黑所舉辦的理查‧史特勞斯藝術節,這全完是靠克勞斯與約瑟夫‧哥柏爾斯深厚的交情所致!戰後,克勞斯也為自己辯解:「我是利用自己在維也納的音樂地位,幫助許多猶太音樂家逃過劫難。」

1942年另外有件事,可以看出理查‧史特勞斯在樂界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當時維也納劇院的總監希拉赫(Baldur von Schirach),為了因應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百週年的紀念,希望維持維也納的文化水準,因此力邀理查‧史特勞斯參予活動,理查‧史特勞斯便把一首仿效史麥塔納《莫爾道河》的管絃作品交給樂團演出,描述多瑙河流經國家首都配上清唱劇的合唱,還加上個人讚美:「只有指揮過維也納愛樂的人,才真正了解他們。」隔年冬天,維也納愛樂便進行許多理查‧史特勞斯管絃作品的錄音,不過可惜的是,除了《家庭交響曲》之外,其他都在戰火中佚失了。

那個時候的確留下了一些珍貴的史料,讓後人了解理查‧史特勞斯作品風格的真諦。例如1942年在往前的十年間,其實柏林愛樂也灌錄許多理查‧史特勞斯留存下來。EMI知名製作人華特‧李格(Walter Legge)比較過理查‧史特勞斯詮釋的莫札特《G小調交響曲K550》以及他自己的《唐吉訶德》、《狄爾愉快的惡作劇》的錄音之後,留下了過人見解:「誰把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指揮得很渾厚或含混帶過,只要聽過這些音樂會就知道並不正確。他的這些作品只要好好演奏,質地就跟莫札特一樣剔透清澈。……常有人批評理查‧史特勞斯作曲時顧慮太多細節,其實並不正確。」

由於在納粹政府任職的舉動,造成當時許多人對理查‧史特勞斯產生不少誤解,直到戰後1948年法庭對他進行審判,宣佈他在納粹統治下活動無罪,給予他名譽的平反,他才返回德國。 這段期間他仍然堅持內心的藝術理想,持續埋首音樂的創作中。

像是他1944年至1945年間所創作的為23件獨奏弦樂器的《變形》,就堪稱他對戰爭感想的代表作。據他自己回憶表示,是有感於德國各地的歌劇院遭到戰爭炮火的破壞,尤其是當他聽到威瑪的歌德故居,以及德勒斯登國立歌劇院被知名的得勒斯登大轟炸所摧毀時,感性敏感的他還一度精神錯亂。追憶起這段慘痛戰爭經驗,哀悼因冷酷戰爭所失去的一切,而獲得靈感寫成《變形》。此外,為了慶賀日本建國兩千六百年,他發表管絃樂《日式節慶音樂》(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還反璞歸真為小編制的管弦樂團寫了不少作品,《雙簧管協奏曲》(1946年)、《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1942年)等,都是頗發人深省的沉靜之作。

關於《雙簧管協奏曲》的問世其實有段故事,1946年4月底德國終於戰敗,一隊美國士兵沿著小路來到了理查‧史特勞斯居住的嘉美別墅。他不願受擾,對著士兵叫喊:「別煩我,我是《玫瑰騎士》的作曲者!」結果其中有位名叫蘭奇(John de Lancie)士兵原來是費城管絃樂團的雙簧管首席!兩人相見如故,當晚便通宵討論音樂,蘭奇並且委託理查‧史特勞斯替他寫一首《雙簧管協奏曲》,要有他那首《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般有莫札特風味。

或許,這個時期的理查‧史特勞斯作品,在部分樂評、追求新潮流的作曲同行等專業人士眼中,也就是理查‧史特勞斯所謂的「英雄的敵人」的惡言攻詰,總認為理查‧史特勞斯對於新音樂的發展毫無貢獻。有人說他的交響詩太過俗麗,管絃語法太過自我囂張,多數的歌劇作品也素材不斷反覆,沉重到令人生厭,總是包裝著虛假的象徵主義以及哲學文藝。所幸這些情緒性的負面字眼,經過超過半個世紀的考驗後,並未獲得多數樂迷的認同,理查‧史特勞斯的音樂在二十一世紀地位仍然巍峨地一如他的《阿爾卑斯交響曲》。


●最後的傑作

戰後1947年,英國特地邀請他前往倫敦參加一個以他為名的音樂節,由指揮畢勤爵士(Sir Thomas Beecham)與皇家愛樂管絃樂團擔任演出。因此10月4日,當時高齡83歲的理查‧史特勞斯,首度搭乘飛機出國,前往欣賞畢勤搭配大提琴家托特里耶(Paul Tortelier)演出的《唐吉訶德》,他自己也親自與愛樂樂團合作《唐璜》、《家庭交響曲》,與英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BBC合作《狄爾愉快的惡作劇》,並且與畢勤建立了良好的友誼。

1947年至1948年間,他寫出最後的傑作女高音和管弦樂的《最後四首歌》,用人聲搭配管絃器樂為自己的創作寫下完美句點,曲中傳達一種寧靜、溫柔、信心、聽從天命的情境。儘管《最後四首歌》仍遭到批評,但用心的人也體會到理查‧史特勞斯心中有打算藉此作品,向強弩之末的浪漫主義告別的味道。

理查‧史特勞斯的一生未曾停止歌曲創作的念頭,留給世人無數美妙旋律,包括:「歇息吧!我的靈魂」、「賽西利亞」、「秘密的邀請」、「清晨」、「美麗的境界」、「向晚之夢」等共一百五十多首歌曲,無論直與量都足以與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等人相提並論,而《最後四首歌》無疑是其中的最頂峰,巧合的也是他最後的「天鵝之歌」。

理查‧史特勞斯於1949年9月8日去世,享年85歲,引領樂壇主流多時的浪漫主義,也隨著他的停止呼吸闔上了雙眼,退出歷史影響力的舞台。深愛他、隨時批評他、高度掌控他的太太寶琳‧迪‧安娜,也失去了單獨存活於世上的理由,在不到一年後的1950年5月13日也跟著過世。


台長: 歐頭
人氣(4,4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理查史特勞斯R. Strauss |
此分類上一篇:浪漫樂派二十世紀的最後掌門人--理查‧史特勞斯(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