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08 04:46:58| 人氣18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想佐方(觀念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想佐方(觀念篇)

(本篇是「不想處方」的補充,閱覽之前請確定已先讀過前篇。)

-------------------------------------------------------------

經由不斷地練習,能熟練運用「不想處方」,

即是「定力」的養成,也是心靈自我掌舵的初門。

這需要下一些時間、與耐心,逐漸地培養。

現代人總有一種追求速食、速成的渴望,

就連對於自己心靈問題的處理,

都會妄想只要得知一個新道理、學到一個新觀念,

就能不再憂鬱煩惱,面對任何困惑都能勢如破竹、易如反掌。

但人生,又豈是那麼簡單一回事呢?

成長是不能速成的,

如果不能配合一定程度的練習與實踐,

那些所謂「特效藥般的心靈道理」,最後往往失效也非常之快。



所以,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成長,

花點耐心與時間,去培養、去精進。

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中,逐漸貫穿各種處方。

才不會在臨難之時,空有「哲學或宗教不過是紙上談兵」之嘆。



「不想處方」雖然只是一篇短文,也指出了安定心靈的捷徑。

但實踐的過程中,還是得花一些力氣與心思,才能逐漸地把它掌握起來。

由於當我們一開始學習沒多久的時候,最容易感到方法不順手,

或者掌握不到精神、乃至於產生總總困惑...等等問題。

以致於,我們在主處方之外,還得需要一些佐方來引導。



「不想」的一開始,容易遭遇兩個問題:

一是「難以不想」,心靈常久的習慣所致,會不斷想要去向外追逐,很難拉住。

二是「不想不想」,有些人會認為某些事對他實在太重要,就寧可沉浸其中;

或者某些人覺得「不想」根本是一種逃避的鴕鳥心態,而自認「面對才是王道」!

這裡,我們先處理第二個,它是比較屬於觀念上、卻十分嚴重的問題。



認為「不想」是一種逃避的人,其實乍看之下,好像沒有錯。

我們不是應該勇於面對問題嗎?怎麼可以別過頭去,不去想它呢?

而這些勇往直前的朋友,就不屑一顧地撇下「不想處方」,

馬一拍,衝鋒陷陣去了!

當然,凱旋歸來的也有,不過更多的是戰死沙場,壯烈犧牲。



把「暫時不想」看成「逃避」的人,有一種自高的心態,

往往不屑為此。

但如此就像一位盲目堅持車子不能有煞車、

而且奔馳過程只能增速不能減速的奇怪車手一樣,

生命似乎只有一個動向鈕,就是不斷地往前衝去,

這樣的自信,未免也自負的太危險了點。


其實,學習著控制自己的心靈能夠「有所想,有所不想」,

這就如同去瞭解一棟屋子的大門、應該怎麼開、怎麼關一樣,

是很基本、很必要的能力。

常人常常不懂得掌握心靈開門、關門的時機,

讓煩惱毫無困難地自由出入我們的心地。

這樣子,即使我們心中有再多再多珍貴的寶藏、夢想,

遲早都會被外來的竊賊給搬空殆盡。

所以,「不想」即是去懂得心靈門戶的控管,

保障自心的安全與穩定。

而且,當我們適時的關起窗戶可以隔開外界的吵雜與汙染的髒空氣,

心靈也是一樣的道理,很需要我們去適時的讓它好好休息善養。

而不能一天到晚只驅策著它去打仗。

如果連上帝都勒令星期天應該休息,

為什麼我們卻不願意給心靈一個星期週末呢?



逃避,是一種對現實不負責的行為。

它往往不是在懂得「適時不想」的人身上發生,

而是當人們無法善養自己心靈力量,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

常常出現的一種「再也撒手不管」的擺爛心態。

當人們不懂得調整自己的節奏,面對問題時把一切可用的籌碼通通耗盡浪費,

最後卻事不可為,已經沒有力氣去面對,就會類似產生類似逃兵的心理。

這時候已經不是「暫時不想」的「避其鋒銳」策略。

而是一種軍心渙散,落荒而逃、再不想回來面對的徹底消極。



真正的逃開,

就比方是深刻傷心的人想要放棄所有的回憶,

甚至於徹底絕望的人們產生自我了結的念頭。

這些都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學不會「不想」。

學不會「不想」,我們沒有辦法沉澱下來,

沒有辦法分辨心靈本身與煩惱念頭、情緒的不同,

更沒有辦法分別哪些在生命中是珍貴的、而哪些是有毒的,

最後只好整個切除。

有的人躲到宗教裡練習「心死」,要斷除心的一切,

有的人躲到天涯要割斷所有的過去,

更有某些人躲到死亡裡,寧把整個生命的過去與未來通通丟棄。



我們如果不懂得適時不想,適時沉澱,適時把心從一片亂局裡拉開,

那麼就難免常常看錯,

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混淆,把珍貴的事物卻視作會帶來痛苦的,

而把真正帶來傷害的因素通通視而不見,甚至於視為必要。

這些都是對生命本身的一種浪費與辜負,

是非常嚴重、人卻常不自知的大病。



對於我們擁有的過去,不論好或不好,我們都要盡可能珍惜。

因為那是用自己還有其它陪伴我們的人們、珍貴的生命一起寫下的足跡。

至於面對現在,我們則不應該被種種煩惱糾纏、牽絆。要勇於爭取心靈最大的自由。

而對於未來,更不會是逃避,而是從既有的生命空間裡,

找出最好的佈局與對策,以逸待勞,運籌帷幄。



這時候,「不想」的處方,很清楚地就是我們一種積極參與生命的手段。

不想,不是逃避,

而是一種應有的修養,一種生生不息之道,

一種就要在人生舞台上大展身手的──必要前置策略。

台長: 易非雲
人氣(18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消費情報(網拍、網購、買賣) | 個人分類: 佛法123 |
此分類下一篇:不想佐方(實務篇)
此分類上一篇:不想處方

我不是胖子
嗯嗯~
有說到我們那天談話的精隨
的確 我們不想只是暫時拉開
等到心靈有足夠冷靜能去應付的時候
再好好想清楚
2006-10-08 13:30:59
版主回應
這個處方是已經蘊釀多年的一個想法,
從中學時期到現在,就常常關注於這個問題上。
所指出的,並不只是面對激烈負面情緒或傷害情境時,
所需要的一個道理或觀念。
而是更欲引出人們對自我心靈掌握程度的實踐問題。

不論是好的、壞的情緒,乃至於貪欲、嗔怒與痴迷,
只要無法控管節制之,
都會對我們的心靈造成難以恢復的耗損。

包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辦法移開電視的目光,
或者在強烈的喜悅當中無法自己,
在娛樂當中無法停下的沉溺,
在過度的恐懼裡不停顫抖,
甚至於是在緊張當中無法馬上恢復正常。

這些都是表徵著人們「定力枯竭」的嚴重問題,
說明著生命失去了隨時自在轉彎 的基本能力。

「不想」則是方便一般人去瞭解「定力修習」意義的一個用詞。
拿掉辭意本身的負面消極面,而取其積極作用。

很久以來,面對友人的傾訴,
除了得照顧到他們的情緒問題之外,
我一直思考怎麼樣把這個安定的種子不著痕跡地
播種到每一顆充滿不安、傷痕累累的心上,
讓每個人都擁有自我治癒、恢復平衡的能力,
以求讓生命的困境達到最根本的解決。

這個想法隨著不斷學習、與朋友討論與實務,
在最近的因緣裡漸得成熟,
逐漸鋪陳為完整的一帖處方,
從觀念、方法到實踐面都涵蓋,
而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也不能簡化成隻字片語。

「不想處方」與跟著的兩篇佐方是絕對需要
一起閱讀並且經過深思、更下定決心去培養練習的。
只花三分鐘、乃至半小時、一兩天去空想是意義不大的,
能有多少受用,只看我們花了多少力氣耕耘。
2006-10-08 19:30: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