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hotox.pchome.com.tw/s08/cl365_pc/1/124616470563)
不想佐方(觀念篇)
(本篇是「不想處方」的補充,閱覽之前請確定已先讀過前篇。)
-------------------------------------------------------------
經由不斷地練習,能熟練運用「不想處方」,
即是「定力」的養成,也是心靈自我掌舵的初門。
這需要下一些時間、與耐心,逐漸地培養。
現代人總有一種追求速食、速成的渴望,
就連對於自己心靈問題的處理,
都會妄想只要得知一個新道理、學到一個新觀念,
就能不再憂鬱煩惱,面對任何困惑都能勢如破竹、易如反掌。
但人生,又豈是那麼簡單一回事呢?
成長是不能速成的,
如果不能配合一定程度的練習與實踐,
那些所謂「特效藥般的心靈道理」,最後往往失效也非常之快。
所以,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成長,
花點耐心與時間,去培養、去精進。
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中,逐漸貫穿各種處方。
才不會在臨難之時,空有「哲學或宗教不過是紙上談兵」之嘆。
「不想處方」雖然只是一篇短文,也指出了安定心靈的捷徑。
但實踐的過程中,還是得花一些力氣與心思,才能逐漸地把它掌握起來。
由於當我們一開始學習沒多久的時候,最容易感到方法不順手,
或者掌握不到精神、乃至於產生總總困惑...等等問題。
以致於,我們在主處方之外,還得需要一些佐方來引導。
「不想」的一開始,容易遭遇兩個問題:
一是「難以不想」,心靈常久的習慣所致,會不斷想要去向外追逐,很難拉住。
二是「不想不想」,有些人會認為某些事對他實在太重要,就寧可沉浸其中;
或者某些人覺得「不想」根本是一種逃避的鴕鳥心態,而自認「面對才是王道」!
這裡,我們先處理第二個,它是比較屬於觀念上、卻十分嚴重的問題。
認為「不想」是一種逃避的人,其實乍看之下,好像沒有錯。
我們不是應該勇於面對問題嗎?怎麼可以別過頭去,不去想它呢?
而這些勇往直前的朋友,就不屑一顧地撇下「不想處方」,
馬一拍,衝鋒陷陣去了!
當然,凱旋歸來的也有,不過更多的是戰死沙場,壯烈犧牲。
把「暫時不想」看成「逃避」的人,有一種自高的心態,
往往不屑為此。
但如此就像一位盲目堅持車子不能有煞車、
而且奔馳過程只能增速不能減速的奇怪車手一樣,
生命似乎只有一個動向鈕,就是不斷地往前衝去,
這樣的自信,未免也自負的太危險了點。
其實,學習著控制自己的心靈能夠「有所想,有所不想」,
這就如同去瞭解一棟屋子的大門、應該怎麼開、怎麼關一樣,
是很基本、很必要的能力。
常人常常不懂得掌握心靈開門、關門的時機,
讓煩惱毫無困難地自由出入我們的心地。
這樣子,即使我們心中有再多再多珍貴的寶藏、夢想,
遲早都會被外來的竊賊給搬空殆盡。
所以,「不想」即是去懂得心靈門戶的控管,
保障自心的安全與穩定。
而且,當我們適時的關起窗戶可以隔開外界的吵雜與汙染的髒空氣,
心靈也是一樣的道理,很需要我們去適時的讓它好好休息善養。
而不能一天到晚只驅策著它去打仗。
如果連上帝都勒令星期天應該休息,
為什麼我們卻不願意給心靈一個星期週末呢?
逃避,是一種對現實不負責的行為。
它往往不是在懂得「適時不想」的人身上發生,
而是當人們無法善養自己心靈力量,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
常常出現的一種「再也撒手不管」的擺爛心態。
當人們不懂得調整自己的節奏,面對問題時把一切可用的籌碼通通耗盡浪費,
最後卻事不可為,已經沒有力氣去面對,就會類似產生類似逃兵的心理。
這時候已經不是「暫時不想」的「避其鋒銳」策略。
而是一種軍心渙散,落荒而逃、再不想回來面對的徹底消極。
真正的逃開,
就比方是深刻傷心的人想要放棄所有的回憶,
甚至於徹底絕望的人們產生自我了結的念頭。
這些都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學不會「不想」。
學不會「不想」,我們沒有辦法沉澱下來,
沒有辦法分辨心靈本身與煩惱念頭、情緒的不同,
更沒有辦法分別哪些在生命中是珍貴的、而哪些是有毒的,
最後只好整個切除。
有的人躲到宗教裡練習「心死」,要斷除心的一切,
有的人躲到天涯要割斷所有的過去,
更有某些人躲到死亡裡,寧把整個生命的過去與未來通通丟棄。
我們如果不懂得適時不想,適時沉澱,適時把心從一片亂局裡拉開,
那麼就難免常常看錯,
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混淆,把珍貴的事物卻視作會帶來痛苦的,
而把真正帶來傷害的因素通通視而不見,甚至於視為必要。
這些都是對生命本身的一種浪費與辜負,
是非常嚴重、人卻常不自知的大病。
對於我們擁有的過去,不論好或不好,我們都要盡可能珍惜。
因為那是用自己還有其它陪伴我們的人們、珍貴的生命一起寫下的足跡。
至於面對現在,我們則不應該被種種煩惱糾纏、牽絆。要勇於爭取心靈最大的自由。
而對於未來,更不會是逃避,而是從既有的生命空間裡,
找出最好的佈局與對策,以逸待勞,運籌帷幄。
這時候,「不想」的處方,很清楚地就是我們一種積極參與生命的手段。
不想,不是逃避,
而是一種應有的修養,一種生生不息之道,
一種就要在人生舞台上大展身手的──必要前置策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