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09 04:47:53| 人氣1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想佐方(實務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想佐方(實務篇)

(本篇是「不想處方」的補充,閱覽之前請確定已先讀過前篇與觀念篇。)

------------------------------------------------------------------

對於實際的學習「不想」、實踐「不想」,

除了觀念上的開拓與釐清是很重要的之外,

我們必需清楚瞭解到它的使用範圍到底有多大、它的極限又在哪裡?

又是否有具體一點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練習它?



前文已針對「不想不想」的困難作了大概的處理,

「不想並不是逃避,而是對生命課題的積極」。

當我們隨著各種喜怒哀樂擺動,

五官與靈魂都不斷被外界吸引人的一切所向外拉去,

整個身心就像是被操弄的傀儡一般,受制於那些看不見的絲線。

而那些線頭,卻本來就不屬於我們生命內在。

人們追逐自己的欲望、還有許許多多的情緒、感覺,

就好像不斷追著飛盤的小狗,又或者不斷追著太陽的夸父,

最後只能筋疲力盡,而一無所得。

如果這樣強烈堅定的追逐真的值得被肯定,

那麼,是不是我們應該把這樣的浪漫與毅力,

浪費在生命中真正美好的事物上?

或者還是堅持把力氣花在那些,一旦停下來想一想之後,

可能連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追逐的虛幻目標上呢?



以有限的生命,要築成深刻意義的夢想,

我們不能總是把能量用在空花夢影的沉溺裡。

有時候,強烈的情緒、欣然追求的渴望、狂喜狂怒、大笑大悲....

真的豐富了人生的內容,讓人感到不虛此行。

但是這樣的橋段如果過於氾濫,

最後不過是生命預算的一種浪費,

既不會有可看性,也會把整個身心給壓垮。



對於這樣的景況,如果能知所警覺、知所收攝、知所專注與放下,

其實就是讓我們活得更為精彩的契機。

有意義的人生,本來就不應該總是模糊焦點,不是嗎?



要擁有這樣的警策力與能力,必然是需要擁有一定定力的培養。

我們才能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一下下,而且還能當下停的下來。

這與其說是一種外加的「修行」,

不如把它當作是成長必要的學習──善養生命本來應有的彈性。



在實務上,這樣的培養,是在動搖我們生活中根深柢固的心靈習慣,

我們習慣於向外追逐想要的事物,

比方說我們常常覺得哪些東西非買不可,哪些事非要如此不可...等等。

我們可能常常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卻還很想等電視裡的八點檔演到廣告。

對於美食的執著,對於音樂的依賴,

外在紛飛的一切,就像是強力的磁鐵一般,

吸引著我們的目光、令人難以移開。

甚至於當執迷的視線被突然地截斷的時候,我們還會大發脾氣,

完全認為是現實在跟自己過不去呢!



定力的薰習,或者「不想」的練習,是學會跟自己的人生跳舞。

當它輕舞的時候,我們不急不徐地合拍跟上,

當它停下時,我們的心也能默契地駐足。

這樣的默契,讓我們感到安定、優雅,

而不再氣急敗壞地要求現實配合自己的心跳。



所以首先,我們要明白:「沒有什麼事是非得怎麼樣不可的。」

因為,如果心中有這樣的執著,欲望的快車就再也沒有轉彎的可能,

直到我們翻覆受傷。

人生應該是在一個彈性、一片無垠的天空下盡最大的努力,

而不是以僵化的欲心 來不斷要求世界。



我們的心,如自己的家。

並沒有什麼一定要釘死在裡頭,不能移改。

我們擁有著各種豐富的元素可以佈置自己的家。

也學習著怎麼迎接幸福與喜悅,還有怎麼把討厭的煩惱送走。

最起碼,當我們想要一個人安靜一下的時候,

能讓自己在裡頭獨處,

因為「不想」,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



萬籟俱寂。



「不想」不是什麼概念,什麼哲學,

它既不深奧、也不簡單。

除了熟能生巧的實踐,只是說說是辦不到的。

現代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斷言:

「我試著讓我的思想停頓幾秒鐘,很明顯的,這是不可能的,思想瞬間又產生。」

很顯然的,人們對於完全寧靜的心靈幸福已經十分陌生。

而且也缺乏一種實踐的方法,引導我們進入心中的桃花源,

以致於一切都變成童話。

我不知道威廉詹姆士花了多久去嘗試,

但我很清楚事實並不是他說的那樣。



我們心念一個接著一個、連鎖反應似的迸現出來,

速度快到普通人絕對沒有辦法觀察清楚。

當我們去注視它的時候,只感覺心念的群集,就像紛亂不已的洪流,

甚至於、一個念頭中、還有好多念頭,

怎麼也無法明白究竟。



我們索性不去看,這樣也許就不會知道自己心中的紛雜。

所以繞開心的根本,我們只看世界,只向外注意自己想注意的一切。

但是因為 心靈的透鏡 過多紛塵,

所以怎麼看世界,都覺得很不順眼,

生活中常常出現迷惘,失算,還有一大群煩惱與痛苦。

最後我們發現,心靈內部不打掃是不行的。

因為所有的煩惱痛苦,都是心中塵沙的倒影。

所以禪說:

「身如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那現在,我們又回到自心上了.....

也許也更瞭解到「不想」的難處,與可貴。



如果「不想」真的那麼難,那麼我們要怎麼去練習呢?

「難以不想」,有兩種:

一是覺察性太低,不知道自己正在大量耗血,

還以為自己的心能如指臂使,想想什麼就想什麼,沒有「不能不想」的問題。

這樣的人十分自負,對自我狀況的反省很少,

所以即使讀完了「不想處方」,也難以有所獲益。

因為對他來說,雖然這說的很對,但都是別人程度太差的問題。

「我,很自由,哪有那麼難做到的。」

所以「不想」會被簡化成一個概念,成為他解救別人的藥丹。

但是因為把握不到精髓,所以效果不儘有限,也從不拯救自己。



對於這類人,除了一句「吾日三省吾身」之外,我真的沒有更好的解藥。

也許等跌到了真正的困局裡,他們才會真正的明白自己能做的有多麼有限。



第二種「難以不想」剛好相反。

發生這種問題的人並不是認為「不想」是很簡單、根本不用花力氣去學的事。

而是完全感到「不去想」的困難,

不只沒有辦法截斷眾流、排除萬念,

甚至於只是連不去想某一個特定的人、特定的事、物,都感到完全不可能作到。

對於所面對的,心裡頭總有太多太多的在乎,好像怎麼也放不下。

這種狀況,就像我們一直甩手臂,想要把手中的東西甩掉,

但是整個手掌、十指、卻又是緊緊握住,怎麼也不肯放開。



在這樣子困境裡的人,其實心中是很矛盾痛苦的。

又想逃避,又想擁有;又想放棄,又充滿不捨。

其實只要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們的心中都是充滿著許許多多的矛盾,

只是有沒有被察覺或突顯出來而已。

只要深入想一想,我們就會發現對於這樣的困難,

是十分可以體會與體諒的。



現在,我們不是要放棄任何事物,也不是要切除任何已經擁有的。

我們已明白,「不想」既不是逃避,也不是放棄或抹滅。

從這一刻開始,就先放心接受它,決定實踐它,

然後我們再來想辦法解決實務上的困難。

這是第一步,「正確的觀念」與「決心的具足」。



再來,我們對「不想處方」的原理是否有足夠的瞭解?

我們雖然瞭解了它的目的與作用力,甚至是應用的時機,

但是如果不明白處方的主要原理是建立在哪裡,

還是沒有辦法好好的學習與善用的。

「不想」的可能,就在「心的覺察」,

能夠了知什麼自己是現在要專注的,什麼不是。

能夠分辨什麼是唯一的自己──心靈本身,什麼是客塵。

對這些辭彙感到陌生的朋友,請一定要回頭讀過第一篇。



當我們能夠分清楚:

「『我所擁有的』並不就是『我』。一切的煩惱並不是心的本身。」

這時候,就能真正明白古人為什麼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為什麼說要「心能不役於物、不役於情」。

了知哪些是「身外之物」、「心外之念」而不是屬於我們心靈家裡的東西,

就能漸漸掌握怎麼管理自心的門戶。



實務上,我們先讓自己好好坐下來,放鬆自己的身心,

暫時擺開外在的一切。

這樣子,有利於接下來我們慢慢沉澱自己。



我們現在要專心作一件事,就是「不想」。



要做好這件事,必須得製造一點點氣氛。

讓身心都準備好,進入這樣的任務裡。



我們把身體調整好,也許是輕輕鬆鬆的坐著(不要攤在沙發上),

也可以是完全放鬆的優雅平躺著。



身體的每個部份、肌肉、五臟六腑、乃至於每一個細胞,

我們通通放鬆。

讓它們就像茶杯裡茶葉一樣,原本所有的緊張感現在都在溫暖的水裡,

自然自適的舒緩開來。

放掉對它們的最後一絲執著,然後壓力就消失。



我們的呼吸道也放鬆開來,很舒坦、很寬敞、很柔軟。

於是,我們的呼吸很順暢地自然的進行著,就像夏日的微風。

柔而細、細而深、深而長遠,

自然而然地滋養著我們身體的五臟六腑,還有每一個部分。



我們的心靈,就像天空一樣,很寬敞,很藍。

天空上,就簡單的飄浮著、點綴著幾朵白雲。

沒有過多的念頭。一朵一朵的心念、就像潔白的雲一樣,

舒服的緩緩飄在藍色的心空。



此時,我們已經準備好練習「不想」的理想情境,

身、心、息的調和,令我們可以輕鬆無困難的開始。



我們思維:

之前自己所擁有的情緒、煩惱、每個心念,

不就如同來來去去的天上的雲彩一樣嗎?

雲朵們會生起,會飄走,會消失,或者是永恆存在的呢?

我們的心靈像廣大恆常的天空一樣,

但雲朵並不是天空本身,也不是我們的心靈本身。

天空不是雲朵,雲朵不屬於天空,

天空與雲朵,畢竟是不一樣的。



所以這一刻,我們就放輕鬆地看著這一片天空,

不要再像從前,死死盯著其中一朵雲了.....



漸漸地,我們想要回到天空本身,回到心靈本身,

不再去注意那些雲朵,不再去想所有的煩惱、所有的念頭。

無盡的天空藍毫無遮掩地浮現出來,

我們的心漸漸地得到安定、不再有任何滯留,

整個沉澈了起來。



不屬於天空本身的、塵埃與烏雲,

就不要讓它再介入我們這一刻藍色的寧靜裡。

在這樣的清澈裡,很容易分別的出:

什麼是天色本身,而哪一些心念只是過渡的配角。

我們更貼近「不想」一點點,不要多餘的臨時演員。

這時候,他們再來,我們就馬上把它遣走。

繼續著自己的凝定。



最後,連「天空」的想像、「不想」的念頭,都沒有了。

不需要任何想像、不用再提醒自己「不想」,

我們就這樣很自然地融入了無念無別的心空裡,

獲得完全的寧靜。



-----------------------------------------------------------------------------------------


後記:

如果我們心中有一扇門,怎麼試卻老是關不緊。

如果我們一再嘗試之後,感到對於「不想」的練習方法依然很難把握,

甚至連一點點平靜的邊也無法沾到。

如果這些方式對我們來說,是過於理想化的。

煩惱還是一直闖進來,情緒依然揮之不去........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

也許在本篇文章最後,需要提供一個心靈的「外掛」,

來幫助我們管理自己的心中保全。



依前方法,先調整我們的身體、呼吸與心靈,

把它們調和到一定程度的安適。

然後我們開外掛,進行──「數息法」。



古代智者大師曾說過:「欲界心亂,非數不治。」

(譯:生存於我們這世界的人們,心靈狀態都充滿了紛亂,
   除了數息法,並沒有更好的特效藥。       )



所以,現在正是時候,我們必需「數息」。



我們的呼吸就像自然的風一樣,一陣一陣的吹拂著。

也像馬路上的車子一般,一台又一台,來了又去。

我們「數息」,即是坐在路邊,數著這些「開過去的車子」。

很自然的、一、二、三....這樣下去。

不要去試圖影響呼吸這個客觀的自然現象,也不要分心想別的事物。



好,現在我們開始數出息。

當氣息進入身體時,我們不必數。

然後,當氣息被呼出時,我們心中默數「1 ~ 」



只數呼出,而吸入時不數。我們專注的數下去,從一到十。

然後再從一到十。不斷重覆。

十個數字就好,簡單才是王道。



數字,也是一種念頭。

但它是我們主動請來幫我們管制心靈門戶的助手。

很多時候我們的心,可能很混亂,而且已經沒有力氣去掌控整個門禁,

那些煩惱與情緒要撞進來,我們怎麼壓也壓不住。

所以,要請保全。

「欲界心亂,非數不治」。



請十個數字就好,剛剛好是我們最熟悉的十個──1~10。

保全雇太多,反而會更紛亂,

會分不清楚誰是主人、誰是客人。

我們「數息」,跟「不想」不一樣,我們要專注在數字上。

三分注意自己的呼吸,七分注意力放在數字。

從一到十,然後從一到十。


徐徐數出的時候,心中只有數字的聲音,而沒有其它。

如果過程當中,我們發現分心了、在想別的事情、忘了數了,睡著了,

或者我們忘了自己數到哪個數字了,

就在那個當下,不要猶豫,馬上把心拉回來從一數起。



當我們稍微熟練之後,我們會發現數字是很特別的念頭。

它只是一種次序符號,而不像別的念頭一樣會帶給我們情緒和執著,

也不會永無止盡的拖著我們的心一直耗損地想下去。

它既沒有吸力,也沒有推力。不必產生喜惡,就完全是很單純的東西。

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越來越清楚的分辨出「數字」與「其它心念」的不同。

當有不是數字的念頭想闖進來,馬上就被我們發覺、摒棄。

然後心靈重新回到數字之上,無有駁雜。



這就是「數息法」獲選為本篇最佳外掛的原因。

也是它從自古被發明以來,到現在都還極受重視的道理。

藉由數息,我們的心念覺照會越來越細膩,

更明澈、更警醒,更安定,

心力的補充極為速效,很快就能恢復平衡與活力。

而定力的進步更是快速,很快就可以深入各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所以在此,分享出「數息法」做為「不想三方」的最後補強。

相信只要持之以恆的練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者例外),

大家都可以於「不想三方」中得到最大的受用,

隨時隨地自由自在的運用著,並且分享給所有需要的朋友們。



台長: 易非雲
人氣(1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消費情報(網拍、網購、買賣) | 個人分類: 佛法123 |
此分類上一篇:不想佐方(觀念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