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hotox.pchome.com.tw/s08/cl365_pc/1/124616467413)
A.原文
善現啟請分 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
佛告須菩提:
「善哉!善哉!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如今諦聽,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B.筆記
一、從彼圓到此圓
前一篇我們說到佛陀所為我們演示的「金剛經的生活」。
其實光第一篇的一篇,就已經是首尾具足、精神完備了!
甚至於單單「如是我聞」一句,就能含攝一切佛法。
這就是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我們要明白,佛經並不是要誦完整部才會開悟,
或者還是一部不夠,要把所有的佛經通通誦完才算成功?當然也不是!
舉個歷史典故來說,如當年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
他聞得金剛經其中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當下頓悟了!
這說明了什麼?
佛經的每一孤章、每一單節、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圓具整個佛法精要的。
絲絲毫毫沒有缺少,關鍵只在於我們發現與否!
《金剛經》的每一章節都是一個完美的圓,
圓圓相扣下去,而串成一整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連成一個大大的妙圓。
從經典的第一分開始到最後,期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開悟。
這就是佛陀的大悲大智所為我們設立的無限方便之門。
只看我們有沒有力量去推開那通往解脫的門扉。
所以,我們要隨時檢討自心,有沒有用心在領會,
千萬不要因為毫無所得,就貶抑經典無益。
經典意義的深淺,是隨著我們的心在轉動,
就像保險箱的旋鈕一樣,只要對準了卡榫,無限的寶庫就會開啟。
我們的心意要時常保持柔軟,才能輕鬆的旋動,
直到與佛陀的教語產生最大的共鳴。
如果我們不能馬上開悟,那怎麼辦呢?
不怎麼辦,就繼續往下唸囉.....
讓我們的心旋動,經典的章節也往下推轉,
一向左走,一向右走,
要相信,總有一天,會相遇。
二、舉手發問
第一堂課時,佛陀已經把金剛經用演的方式講完一遍了。
第一個章節叫:「法會因由分」。
是藉由交代整個說法因緣的構成──時、空、人、事,
來表現金剛般若波羅蜜的精神。
本來到這裡就可以畫個句號的。
但是可能很多人沒注意去看,或者很多人看了沒看懂,
所以又得繼續開下一堂課。
這時,上一堂課的「法會因由分」,
就變成一個「楔子」,為了展開整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引線。
這個伏筆,將要借由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
這堂「善現啟請分」,把它引燃。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所以這個時候,佛陀的十二大弟子之一的須菩提,
於群眾之中,就緩緩站了起來。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他按著禮節袒露出自己的右肩,以示尊敬之意。
接著右膝跪了下來,雙掌相合,十分恭敬地向佛陀說話。
須菩提是佛陀的十二弟子之一,
他善知空性的奧義,所以素來被稱為「解空第一」。
而現在,為了將這金剛般若波羅蜜演示出來,
就由須菩提扮演請教的角色,來替大家舉手發問。
我們平常的觀念裡,都以為「向老師發問」是”不懂的人”才要必需做的事。
其實這樣講,也沒有錯。
不過有時候不懂的人,之所以不懂,可能連自己的問題在哪都弄不清楚。
更有許多人,明明觀念中有許多的錯謬,卻以為自己都弄懂了。
每一個人都會有學習的死角,
所以即使把課都聽過十遍,也不一定能徹底的了解。
身為一個菩薩,必須盡力去了解每一位眾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誤解,
並且試著去解決它們。
在佛陀的教學課程中,菩薩常必需擔任教學輔導長的角色,
觀察所有台下學生的反應,去發現大家的疑惑和盲點,
並且以最適當巧妙的形式來替大家重點提問,問出大眾心中的問題。
甚至於在課程開始前,還必需跟佛陀請教和討論,
協助設計這一次的教學流程,與過程中應如何配合等等事宜。
並且整理好同學們所提出的疑問和意見,
在上課時一併向佛陀提出。
本次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教授課程中,
就是由須菩提來擔任輔導長的角色。
要擔任這個角色,除了必須對課程的精神有所通達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謙虛不自滿的心。
清楚地明白「協助教學」就是一種學習機會,
發問的問題雖然自己已經了解過了,心中已經有所洞見了,
但是卻能夠不去搶著回答,不貪戀能當「老師」的光環,
而向上請益,讓佛陀為大家在說一遍,
自己也能複習的更熟,並且作更深入的了解。
所以,須菩提雖然是在座一切弟子之中,最透徹甚深空性的學生。
但是他的心依然十分謙遜,身段依然十分的柔軟,
就這樣站在學習的身份、站在不能弄明白的大眾這一邊,
為我們做發問的代表,
他代在座的一切學生來禮敬佛陀,恭敬地單跪示敬,並且合掌發問。
三、佛的角色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時候,須菩提如此讚嘆道:「真是珍貴罕有!我們的佛世尊!」
為什麼說珍貴希有呢?佛陀是如何了不起、而被尊為「世間最尊貴者」呢?
是因為他的血統是最高貴的貴族出生?
還是因為他有種種神通是萬能的神?
絕對不是如此!佛陀並不是神,也不因為階級而尊貴。
那為什麼呢?須菩提是這麼解釋地:
「如來善於一切時候護念著每一位菩薩,
善於一切時把最好的教法交付給一切菩薩眾。」
這就是如來的角色──所有眾生的導師。
法華經說,佛陀只為一件事情而在這個世界出現,
那就是:「為一切眾生 開、示、悟、入 佛陀的知見。」
他要教導我們,讓我們的所知、所見能夠達到跟佛一樣的解脫境界。
佛陀就是最徹底的覺悟者,心中再有沒有任何疑惑和煩惱,
他唯一的角色教導我們拔除自心所有的迷惘痛苦,
讓我們和他一樣能夠徹徹底底、輕輕鬆鬆的活著。
他的心中沒有任何不解了,他的所知、所見都沒有任何障礙和限制了,
所以他被稱為「一切眾生的導師」,被稱為「世尊」,
被稱為「本師釋迦牟尼佛」。
有些人以為佛陀是「萬能的神」,那是不對的。
佛陀不擔任「神」的角色。
他會幫助我們,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盡一個老師的義務。
他心中最大的志願就是把學生通通教會,
把自己有的一切通通傳授給眾生,
讓每一個眾生都能跟他一樣能無礙自在、徹底覺悟生命的實相。
佛陀是世界上最盡責的老師,他不放棄任何一個學子,
我們做他的弟子,就等於進入了「成佛保證班」,
不管我們多難馴化,資質多差,
他會用無限的時間來教導我們、陪伴我們,直到大家都成佛為止。
所以我們不要老是把佛當神來求,那是弄錯了彼此的立場。
佛陀是最了不起的教育家,他用無限的生命在關照著我們這些學子,
所以我們在佛陀面前,應該當的是一位最用心的學習者,
這樣子,才叫信佛,才叫敬佛,才叫學佛。
而這也就是佛教跟其他一切宗教最大的不同。
這時我們回到正題,須菩提讚嘆著佛陀的偉大德性──隨時教護一切眾生。
為什麼須菩提會這麼說呢?
絕對不是他沒話找話,或者為了讓佛陀對下面的提問知無不言,才灌他迷湯。
佛陀不是能被灌迷湯的人,也不是不讚美他的話、他就不盡力教學的老師。
這裡我們先了解,須菩提這麼讚賞,這是承著前面的經文而來。
原來他觀察著佛陀的生活,竟發現如來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莫不是在指引我們,教導著我們佛法的精神。
這就是最徹底的身教!
原來佛陀無時無刻不在心繫著我們這些學子,
他時時都護佑著我們,都在教導我們、付囑我們。
觀察佛陀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最深的想念,並不是心中常常牽掛。
而是每一刻都能潤益著對方,對對方有所幫助。
雖然佛陀的心是任何時候都我們緊緊相繫,
但是卻不會有任何的罫礙和沾滯,
因為他明白我們需要的並不是看到這些障礙,
而是解脫自在的最優良指導。
佛陀,不需要為我們勉強自己要活成什麼樣子,
他只要活出自己最自然的樣子,佛陀的樣子,
那就是在給我們最好的幫助、最充實的身教。
而須菩提觀察佛陀,
不但從佛陀的日常行為裡看見了指導、領受了佛陀所教示的內容,
更從中體會出佛陀教學精神的偉大,
因為佛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形式都不曾離開過教學工作。
佛陀是如此,
可是我們的心呢是否也時時不離開佛陀呢?
四、如何當佛的好學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說出佛陀的偉大,因為他深深體會著佛陀教學的認真,
難道我們就不該當個好學生嗎?
所以他問:
「世尊呀!如果心中誠善的男人或女人,許下心願要證得無上正覺。
應該怎麼安住這樣的願望?應該如何降伏心靈的莽動混亂呢?」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也就是如佛一樣的徹底覺悟。
換句話說,就是「我要成佛。」
我們是認真的學習者,所以心中立了一個志願,
我們立志要跟佛陀一樣當一個徹徹底底的覺悟者。
那樣的話,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立了一個志願,
要怎麼樣才能把心安放在這一個大願上面,
讓腳步一直循著自己的願望直到自己完成它?
我們的心中總是充滿這各各種種的欲望和想法,
還有不時會出現的煩惱和太多的情緒波動,
心的變化,那就像脫韁野馬一樣難以控制,
我們要怎麼樣馴服自己這顆莽動的心呢?
五、這個樣子,就成佛了
「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就在剛剛,須菩提代我們問如來,說:
「我要成佛!但是問題是我要怎麼堅定成佛的心,超越心靈的混亂莽動?」
所以現在,如來就這樣回答了,他說;
「你前面說的非常好呀!『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在某一個佛教版面上,我曾經看過一段對話,大意好像是這樣的:
****************************
A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佛性,何必一定要佛教才能成佛呢?」
乍聽之下剖有道理,B卻不以為然,他回帖說:
「你要成佛,那佛是什麼呢?
你又沒成過,你怎麼知道佛是什麼?
你的心中又不只只有佛性,你怎麼知道哪個才是佛性?
你以為”什麼什麼是佛”,很可能其實就不是。
既然不能確定,什麼都不知道,那你是要成什麼? 」
*****************************
所以,「你要成佛,那佛是什麼呢?」
其實等你成過了,就知道了。
因為超越經驗的事物,光靠言行來傳達,是無法徹底的。
但是,那不代表不能”提示”。
就像有人問:「101大樓長什麼樣子呢?」
我們可以說:「沿這條路一直走到底你就知道了!」
佛陀就是提示我們的人,經典就是提示我們的道路指示牌。
他引用須菩提的已知,去提示須菩提:
「你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對!你說的很好呀!如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呢! 」
「如今諦聽,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佛陀說:
「你今天要聽好了,我現在就回答你的問題。
你說,你們發願成就無上正覺,說你們要成佛。
那就應該這麼安住自己的心願,
就是應該這麼調伏自己莽動的心!」
「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還有別的問題嗎?你們想做什麼,就這個樣子去做就對了。
吃飯時好好吃飯,睡覺時好好睡覺,
你如果還有問題,那代表你分心。
想成佛,你就去做就對了。分什麼心呢?
「如是」,就是答案。
這個,是這一段回答的第一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的意義,那就是說:「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怎麼做呢?
須菩提你不是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嗎?
那就對啦!你就時時把這句話放在心中,
把如來放在心中,把如來的教法也放在心中,
這樣就行了。
你這這樣做,就這樣降伏自己的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須菩提聽了,就說:
「世尊我瞭了,原來如此阿!
請你繼續往下說,我十分樂意聆聽您的一切教誨!」
到這邊,第二堂課結束。
這堂課重點在從「佛陀的教學」來切入”般若的精神”。
如果沒有「般若」,就不能成就這樣完美徹底的教學精神。
須菩提把這個重點標出來,而佛陀就告訴我們,
想學佛,跟著這個重點去做,這成了!
於是,就在須菩提的豁然開朗、表示願意領受佛陀的一切教誨之下,
本堂課結束。
當然還不懂的人不用擔心,一定會有下一堂課。
到下一堂「大乘正宗分」,佛陀會講解新的課程。
也就是本堂課中,「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第三層意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