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hotox.pchome.com.tw/s08/cl365_pc/1/124616467356)
A.原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 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自本處。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
B.筆記:
一、聽聞一切法的優質態度
「如」於佛法中最為重要。
這是觀照萬事萬物,能如其本相,而不加主觀曲折之意。
所謂「空如」,能「空」則觀照一切境界都能無礙。
不能「空」則處處羈絆,不能得見「真實」。
「如是我聞」即「以下如此等等,皆是我所已得聞的內容」。
這是「如實轉述」之意。
要能「如實轉述」,必需虛心地領受過一切內容,毫不扭曲的記於心中。
這是非常難得的記憶力,如果心不能空則不得至。
這是以「如」聞法,「空」不是心中一片空白,
不是讓一切如耳邊風,不入心中。
而是將既有的概念和經驗的累贅放掉,
讓心不僵持過去,能夠進一步領會將要聽到的一切。
我們擁有著過去的經驗,但如果執持不放,心就不能裝進新的東西。
所以必需「放之以空」。
但另一方面,也不是將過去的一切隔離起來。
因為離開過去一切所知,則一貧如洗,
一切都得重新學習,如此我們便不可能累積進步。
對於「已知」、「已見」,我們不著亦不捨。
這些都代表我現有的基本立場。
而「我」,現在是一個學習者,是一個「客者」。
要學習得完整無誤,就必需以說法人和他所說的一切為「主」,
「我」和「我的立場、所知」為「客」。
所以「如是我聞」,「如」在前,「我」在其後
,因為在這個講演會上,「我」是客故。
進一步來說,一切既知概念和經驗都不是必然,
而是我們生命中外來的客塵。
這些貴客為客,是要幫助我們進步、活得更充實、睿智、沒有煩惱,
而不是束縛我們的立場、障礙我們的心。
如果喧賓奪主,就扭曲了它的意義,
不僅失去它原有的功能,還會封限自由心智的進途開展。
這就是「執之為我」,即是一種「我執」。
所以必需把「我」空掉,
讓一切恢復到「客」的身份,而成為「客觀」。
只要知「客」是「客」,就是「如」。
「如是我聞」,就是讓「我」回到「客位」,
以空如的心去接聞真實的佛法。
所以每一部的佛經,都是已這四個字為開首的。
二、因緣而生的法會
「一時」那個時候。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陀在舍衛國境內祇園精舍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與一千兩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塊兒。
宣講佛法也好,進行任何一般的事情也罷。
都一定是「時間」、「空間」和「參與的人」
三條件同時具備,活動才能存在。
這就是「因緣」聚合。
所有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各種因緣條件相聚,才能產生。
它自己不是自己的絕對原因。
並不是自己想存在就會存在,這是沒有定然的。
所以,存在是一種「或然的現象」,因緣而生,也因緣而滅。
我的存在是如此,你的存在是如此,
乃至於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關係、乃至於世界所有一切存在的人事物,
甚至於佛陀在祇園精舍要開金剛經教學課程,
都不可能離開這「因緣聚散」的原則。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各種條件消失,
原本存在的人事物本身,也就跟著幻滅了。
這就是由「緣起」來說,所有的一切皆以「空」為性。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
只是說它的「自性」是不存在的,沒有一個「定然的自體」。
因為一切是「空」,
一切事物才都可以隨需要來建立,也都可以隨需要去徹除。
三、聞法的時間與空間──當下即是
「空」是佛教教義的特色,
所以大抵上佛法不太喜歡把事情都固定起來說,
因為世界上沒有所謂絕對固定的事。
所以大抵上佛經不太喜歡標「固定時間」,
如果時間、空間、人都固定下來,
那就等於被限定在時光的底片中,
成為一個泛黃歷史陳跡而已。
說法不是陳設,不是想去創造一個歷史紀錄,
而是想要讓一切參與者能當下領受,讓見聞者都能當下得益。
所以佛陀開放任何時間、任何空間的眾生們都能來參加。
「一時」不是說幾年幾月幾日幾點幾分幾秒,
「一時」就是我們耳聞、我們讀到經典的那個當下,
「一時」就等於是說「就在這一刻!」
不是「哪一刻」,這並非屬於別人的時間,
而是要專為我們展現的時間。
如果不是為了我們而演示,我們不會去翻開它。
既然翻開它,得聞它,
就是開展出它對我們的意義,而不是別人的。
所以讀到「一時」,就要清楚知道:
這個盛會,我們正參與其中,
佛陀是正要對我們說法的!
閱讀經典時,
能如此體會的話就是具備了因緣,
真正的金剛經盛會,才會在我們眼前、
在我們心中徹底真實的重現、演示。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不是別的地方,就是在我們這裡。
我所在的居所就是「祇園精舍」,
而佛陀正在我們面前,和我們在一起。
就是這時候,這當下,我們每個人,都是與會的大比丘,
直接聆聽佛陀的現場教學!
這樣我們的心就是真正在聞佛教法,
由自心所演示出來的虛擬實境,
比單單只是讀文字記載更有力,更能體會其中的意義。
因此我們必需記得,一切佛典的時間、
空間和與會者都不是固定死的。
它們都是空性,都是可以轉動的,
全都是我們進入經典世界的契機。
四、如何活著?
清晰體驗了經典出現的最基本時空因緣條件,
接下來,才開始本經《金剛經》的內容。
這前面可不馬虎,我們已經知道「時、空、與會者」
三個少了一個都不會有《金剛經》的宣講。
所以必須要把它們放在心上。
我們把因緣放在心上,是有幾個理由的。
首先,感恩有這樣因緣,才讓我們得以接觸到甚深的佛法。
我們明白,這些都是要有因緣所成,不是白花花從天上掉下來的。
此外,對於因緣,我們要去感覺、去清晰的知曉。
這樣子,我們才是清清楚楚、毫不顛倒的活著。
佛經為什麼要條理不紊地點示因緣呢?
事實上,
我們如果能夠清清楚楚、毫不顛倒妄想的活著、呼吸著,
我們的人生就是在演示經典。
而常人們,卻很難如此。
不是忘了現在是什麼時候,自己在哪裡,
就是忘了自己在幹嘛。
什麼時候、什麼地點、該做什麼事,如果於心中明明白白。
就不會充滿猶疑、迷惘,甚至於舉措皆錯,
為自己、為他人製造出一大堆的麻煩來。
正因為平凡的人們,常常不懂怎麼活著。
所以,佛陀就開始演示給我們看。
「爾時,」在那個時候,
「世尊食時。」世尊該吃飯的時候到了。
「著衣持缽,」於是他便先穿起衣服,而後拿出盛飯用的陶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都準備好後,就出發往城內去化緣。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入城之後,他在城中一家一家依序的化緣,
「還自本處。」直到缽中的食物足夠,便打道回精舍。
世尊如此公開演示著他的生活方式,
其實更重要的不是生活的形式,而是形式背後的生活態度!
該吃飯了,就準備去吃飯。這就是正確的生活態度。
不會堅持要把工作做完再去,或是把電視看完再說。
他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心中完全不帶有遲疑和矛盾。
很多人不是這樣,他會想:
「我餓了,現在就要去吃飯嗎?還是待會?」
「吃什麼好?中餐西餐還是麥當勞?還是乾脆不吃減肥呢?」
佛陀則不如此,他的心是很樸素的,
所以生活節奏也十分的簡單明瞭。
該吃飯,就準備出去化緣。
要出去化緣,就先穿好外出的衣服,
準備好缽,就這樣出去了。
沒有疑問,猶豫,不用看著鏡子煩惱要穿什麼衣服,
或者想半天今天要用哪個缽比較好呢?
脫離世俗人常常離不開的煩惱,這就是清新的修行生活。
化緣就一家一家化,佛陀的行動流程是很有次序的,
好像一步一步慢慢來、清楚的演示給我們看,
但其實過程當中完全沒有任何delay。
這比我們這些想快、想要求速率、
心中卻混沌不明、常常猶豫不決的現代人,要快的多。
其實,我們根本不用那麼急,「慢慢來,比較快!」
食物到底要挑營養的,挑低熱量的,
挑便宜的,還是挑最想吃、最好吃的呢?
這些都顯示出我們心中的矛盾。
其實最後我們勢必是得選一個,
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選定呢?
就是直接選定了,然後就執行,
大不了下次換選項,不是嗎?
所以佛陀是「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不要有太多分別想法,那只會讓自己心中都在和自己打架,
今天從第一家化到第三家,明天從第四家化到第六家,
化到什麼就吃什麼,不用多想。
這就是「隨緣」的表現。
順著機緣去化,才叫化緣。這樣子也不用擔心太多。
總不可能每天都化到難吃的,也不可能永遠都化不到營養的東西。
我們猶豫那麼多,煩惱那麼多,
但長期觀察統計下來,我們所有的選擇累加後,
也未必比隨緣的佛陀來的飲食均衡吧?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自本處。」化完緣就回去。
「飯食訖,收衣缽。」吃完飯,就把東西收好。
「洗足已,敷座而坐。」把腳洗乾淨後,才鋪好座位,盤腿而坐。
這些都是很平凡、很自然的生活鏡頭。
佛陀也是人,只是比我們懂得怎麼好好過活而已。
他善知因緣,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何時何地該讓什麼事開始,何時何地該讓什麼事結束。
吃飽之後,就把衣和缽收好。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卻該是普遍的真理。
很多人事情結束了還不知道要結束,
比方說,一個人剛剛成功完成了一件事,
受到了讚許後。卻沒有結束,
心中還要沾沾自喜很久,甚至得意而忘形。
比方說,可能雖然剛剛發生了一些問題,
但現在明明沒事了,情緒卻還卸不下來,臉還一直繃著不放。
這就是不懂得「吃飽飯,就要把衣缽好好收起來」的道理。
道理很簡單,但做起來我們就做得沒佛陀好,
活著也沒他活得順暢。
而佛陀呢?他就是這麼活著,沒有任何罫礙。
因為一切都是因緣到了就讓它發生,
該結束了就讓它結束。
這一切就是空性,
沒有必然,沒有絕對,沒有非怎麼樣不可。
能透徹空性的智慧,梵語就稱為「般若波羅蜜」。
能徹底無間地實踐著這樣的智慧,
斷離所有的煩惱,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
所以佛陀在此一番演示,
就已經把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
通通演完一遍給我們看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