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鯊>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一,開同類生物驚悚電影之先河,其中的橋段不知被挪用了多少遍。現在重看此片,仍不禁被那張血盆大口和精妙音樂營造的陰森氣氛給嚇到(有幾個鏡頭,真的令人突然吃一驚!)要知道,這是1975年的電影,能做到這個效果實在很了不起。當年電影大收旺場,史提芬‧史匹堡也從此平步青雲,成為荷里活一級大導演。
電影改編自Peter Benchley的同名小說,Peter Benchley亦有參與電影劇本的編寫工作。很多人看了電影,都對這些海中「食人魔」心生畏懼,那年夏天真的掃光了海灘上的泳客。現在的Peter致力於保護鯊魚的工作,他說:「我的書有很多誤導讀者的地方,其實鯊魚不愛吃人,因為牠們嫌人太多骨了;一般鯊魚攻擊人類,只因為牠們誤把戲水客當作肥美的海獅,牠們發現咬錯了人,通常都會放走獵物;另外鯊魚亦不會攻擊船隻。」
雖然流行文化的滲透力及影響力無遠弗屆,可蔚然成風的獵鯊活動不能盡怪Peter Benchley以及Steven Spielberg。實在是鯊魚身上有太多的寶貴資源可供取用,是重要的經濟魚類:肝臟可製魚肝油,鯊皮可製皮革,魚肉可作餐饗,且鯊魚不會患上癌症,科學家正著手研究鯊魚體內能抑制並能逆轉癌細胞的物質。但鯊魚身上最誘人的,相信是牠的鰭──我們的海味珍品,魚翅。
受巨大利益引誘,漁民爭相捕殺鯊魚,整個過程相當殘忍,一般漁民只會將鯊魚鰭割下,然後把失去游動能力的鯊魚放回海中,這樣的鯊魚除了不能保持游動致沉底窒息而死外,大量的血腥更會引來同類搶食,50年裏,鯊魚的數量竟銳減99%!魚翅其實不含有人體容易缺乏或高價值的營養,而且所費不菲,一窩蜂哄抬爭啖魚翅的現象背後,可能是古老飲食文化遺留下來的糟粕。
一年裏,鯊魚攻擊致人死亡的個案可能只是幾宗,而因人類的各種目的而送命的鯊魚郤以百萬計,算一算看,誰比誰更害怕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