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說難》: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顯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規異事而當,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於外,必以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忘;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強以其所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間己矣;與之論細人,則以為賣重!論其所愛,則以為借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也!徑省其說,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說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其心有高也,而實不能及,說者為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說於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欲內相存之言,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合於私利也!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毀誹而微見其合於私患也!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與同計者!有與同汙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自勇之斷,則無以其謫怒之。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系縻,然後極騁智辯焉!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伊尹為宰,百里奚為虜,皆所以幹其上也!此二人者,皆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加,如此其汙也;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聽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恥也!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未渥,深計而不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故繞朝之言當矣,其為聖人于晉,而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彌子瑕有寵于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游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焉!
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先秦論說散文——《韓非子‧說難》深究分析:
〈說難〉一文的主旨:
全文說出怎樣才能遊說成功。
〈說難〉一文的內容大要:
文章前部——提出:三項「明察」(「不可不察」),七項「身危」,八項「必知」(「不可不知」),以上「說之難」;十三項「注意」,以上「說之成」。
文章後部——提出:伊尹、百里奚等事,說明務要遊說成功;鄭武公伐胡、宋有富人、繞朝等事,說明勿遭人主見疑;彌子瑕的事,說明要知曉人主有寵愛和僧厭的變化的;龍喉逆鱗的事,說明勿逆人主忌違。
〈說難〉一文在章法結構段方面,有以下特色:
甲、〈說難〉一文在章法結構段方面,有以下特色:
1、論證法模式——「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這是全文的「論點」。然後用演繹推理法論述三項「明察」(「不可不察」),七項「身危」,八項「必知」(「不可不知」),以上「說之難」;十三項「注意」,以上「說之成」這是全文的「理論論據」。再舉設伊尹、百里奚等事,說明務要遊說成功;鄭武公伐胡、宋有富人、繞朝等事,說明勿遭人主見疑;彌子瑕的事,說明要知曉人主有寵愛和僧厭的變化的;龍喉逆鱗的事,說明勿逆人主忌違;這是全文的「事例論據」。而其中文末的:「龍喉逆鱗的事」同時亦是全文的「結論」。
2、寓言說理模式——全文以闡述說理,然後列舉寓言故事印證內容,這亦是戰國中晚期說理文章的發展態勢。
乙、〈說難〉一文在佈局技巧方面,有以下特色:
1、演繹推理——在論述三項「明察」(「不可不察」),七項「身危」,八項「必知」(「不可不知」),以上「說之難」;十三項「注意」,以上「說之成」等等內容時,都能以演繹推理法成功進行闡釋說明。
2、寓言、例證舉列有序——在說理內容後,隨即列舉寓言、事例。先以伊尹、百里奚等事,緊接說明務要遊說成功;再以鄭武公伐胡、宋有富人、繞朝等事,說明勿遭人主見疑;然後又以彌子瑕的事,說明要知曉人主有寵愛和僧厭的變化的;最後以龍喉逆鱗的事,說明勿逆人主忌違。舉例印證,層次有序。
3、細節奇趣——全文在說理內容和寓言、舉事的例證上,都有進行細節敘寫,其中不乏生動奇趣。
在說理內容方面,如:(1)「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對遊說失誤的人後果是「必棄遠」,在「必棄遠」前還細節地敘說「見下節」、「遇卑賤」的遭遇。
又如:(2)「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說到有身危的人,事因泄敗;再細節敘寫及因曾涉「語及其所匿」和「未必其身泄」的因由。
又如:(3)「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繫縻,然後極騁智辯焉。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夫曠日彌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在說到「親近不疑」才能「極騁智辯」,在確認可以「極騁智辯」前,先交待了「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繫縻」的細節敘寫。其中亦以「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引爭而不罪」等細節敘寫了「所得親近不疑」的特點。以上說理內容所涉及的擬事細節,俱見微細生動。
在例證方面,如:(4)「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在寫鄭武公以胡人「不備」而得「襲胡」前,先細節敘寫了鄭武公先後「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怒而戮之(大夫關其思)」、「曰:『胡,兄弟之國也』」等各項做法,鄭武公的做事為人,生動活現。
又如:(5)在文末寫「逆鱗」寓言,即以「喉下」、「徑尺」細節交待「逆鱗」隱藏的位置;以「逆鱗」寄寓為人主的忌諱事,可謂有趣生動。
4、單刀直入——全文一開始,即交待了「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以下直就韓非的「吾說」詳加闡述,說明怎樣才能成功遊說。這正是用了單刀直入的文章寫法。
丙、〈說難〉一文在結構組織方面,有以下特色:
1、主題結構——全文環繞著遊說的各項相關事情立說,這篇文章可說是主題結構的代表作。
2、前後映照——全文大抵前文說理,後文述事舉證;交待充實,前文、後事互為映照。
3、首尾呼應——文末的「逆鱗」寓言事例,正好呼應文首的「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
〈說難〉一文在修辭格方面,有以下特色:
1、排比:全文說理、事例,俱見排比。如:「凡說文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難也;又非吾辯之難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能盡之難也。」
2、對偶:文中亦多有運用。
(1)句中對如:「則見下節而遇卑賤」
(2)單句對如「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3)雙句對如:「論其所愛,則以為藉資;論其所僧,則以為嘗己。」
(4)長句對如:「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
3、借代:「周澤未渥」又:「周澤既渥」等語,俱以渥澤借代潤密親近的關係。
4、比擬:「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以「米鹽」形容「博辯」,是用了擬物的手法。
5、舉例:文章後部多所舉例,其中有寓言,亦有事例。——如:伊尹、百里奚等事,說明務要遊說成功;鄭武公伐胡、宋有富人、繞朝等事,說明勿遭人主見疑;彌子瑕的事,說明要知曉人主有寵愛和僧厭的變化的;龍喉逆鱗的事,說明勿逆人主忌違。
6、比喻:「人主亦有逆鱗」這以「逆鱗」比喻忌諱事情。
文章定位:
人氣(11,356) | 回應(0)| 推薦 (
5)|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