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終點是愛──天才雷普利】
悲傷的終點是愛──這是靈性導師克里希納穆提(書籍介紹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80196)二○○五年一月份出的一本書的書名。我沒看過這本書,卻深深覺得這個書名非常適合用為天才雷普利的開場白,就如雷普利選擇隱瞞全世界的同時,他落入由自己設陷的迷惘(網)中;他是悲傷的,但,卻遇上讓他再次真心獻上自己的彼得(愛);然而,愛與謊言相交織的終點又是什麼呢?
通常上床前一個小時我是不允許自己再進食與喝水的,不然夜晚和馬桶會太過親密。午夜四點:夢中好像出現了大海,耳邊好像也傳進潮汐的聲音;我知道,我又得和馬桶再做一次親密接觸了。於是,失眠,又再次困擾了我。
在床上翻來覆去,看看時鐘不過午夜三點近四點,選擇再重溫一次情書給予我的感動。拿著枕頭到家兄的房內,哥哥遠行房間也變得死氣沉沉,慢慢打開電視,隨意轉了幾個節目,停格在洋片台──電影【天才雷普利】的序幕。
湯姆雷普利(麥特戴蒙飾)是個極為平凡的人,生活疲乏無味,卻巧遇富商Herbert Greenleaf他看中雷普利的模仿特質,於是委託他,希望藉由雷普利的影響力能夠帶回在義大利的放蕩不羈的兒子迪克葛林(裘德洛飾)。怎料,雷普利的前往,從此改變他遭遇的每個人的一生。
雷普利一到義大利就很有目的的接近迪克,刻意以大學同學的姿態潛進迪克生活的他,一開始並不得到迪克的青睞,而是在他展現引以為傲的特質時,才終得迪克不一樣的注目;然而,卻在這時註定了引人發省的結局。
迪克是個喜歡新鮮感的人,對於雷普利的一切尚未真正了解之前,他對這個人是充滿興趣的,尤其是他明白雷普利在為父親做事時,更覺興奮;自然地,就把雷普利納入他生活的一份子。帶他一起看爵士表演、一起下棋、寫信給父親……,由於過似親密的舉動,使得雷普利對迪克產生了另一種情愫。
在一次旅行中,迪克發覺雷普利的性向異常,於是開始保持距離,對他若即若離,卻因此勾引出雷普利潛在的殺人慾望。在最後一次相處中,雷普利大膽表達自己,引起迪克的反感,最後,雷普利錯殺了迪克。從此,他開始了模仿(偽裝)迪克為樂(虛榮)的人生(裝扮起迪克,他像是脫離了那個卑賤的自己)。
資訊不發達的六○年代,沒有真正的方法辯別雷普利和迪克的差別,如此,造就了陰暗面的雷普利。他充份利用自己的才能,騙過了為他如痴如醉的美樂蒂(凱特布蘭琪飾),騙過認他為知己、單純為愛付出的瑪姬(葛妮絲派特洛飾);後來,也因此逼得他謀殺渴望已久的完美戀情(彼得金斯利)。
謊言是可怕的,像是一種慢性病轉而變成癌症般,症狀會愈來愈明顯,病痛也會愈來愈頻繁。為了親近迪克,而刻意愛上的爵士樂、為了討好美樂蒂,而說出自己是迪克的無意、為了隱瞞實情,接而連三的殺人……,這些都是由罪惡感與自卑感所引發出的病徵。
此片由派翠西亞亥史密斯的原著小說改編而成,全片音樂以爵士樂為主軸,慢慢帶出不一樣的異色風格。如呼吸般,片中描述的同性之愛是輕巧的,導演(安東尼明格拉)並沒有多著墨;緊張的情節才是真正牽引著觀眾的呼吸(愈來愈急促)的主因。
其實早在雷普利還沒真正與迪克見面時,他早就想要成為他了,一幕,他拿著望遠鏡,對準迪克的臉說:「這就是我的臉。」這是導演在開幕不久,就已經埋下的伏筆。然而,對有一幕的鏡頭解說,我也非常喜歡,雷普利站在鋼琴前,鏡頭集中在琴面上,用鏡頭與錯位的方式,那一幕是這樣的:雷普利戴回眼鏡,在琴面上,由陽光的折射,我們看見雷普利從迪克變回雷普利的過程,也說明角色一分為二的心理過程。
結局是雷普利殺了心愛的彼得後,傷心痛楚的流著眼淚,但卻並不懊悔;因為,最後一幕,導演閤上了那扇門,那扇雷普利內心深處的陰暗、冷酷、無情的心門。在看完電影已經是早上七點,我仍逃不開雷普利的世界,人性會因貪婪和慾望變得如此可怕,是這部戲給我的震憾。
羡慕(愛)只是表面上的單純嗎?還是,終有一天會成為我們的拾起刀刺傷別人的原因呢?
二○○五.五.十八
午後 三時二十七分
Cind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