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常會聽見家長大聲的斥責手足之間的爭吵,通常家長的處理模式多半是要年長的讓年幼的(弟弟比較小所以要讓他)或者是一視同仁通通有獎(既然弟弟有哥哥也給不管適不適合),以平息糾紛,其實不論是用那個方式,多半只能短暫的平息爭吵,可能沒有多久又再次發生,常會導致家長的疲憊與無力感,而家長的情緒又會造成小孩的不安與恐懼,反而又會引發下次的衝突,所以家長常會想要知道是否有更有效的處理方式。
競爭是成長的過程
手足間的爭吵與其說是爭吵倒不如說是競爭,而爭的便是父母比較疼誰;其實手足之間的競爭是成長過程的一部份,這種競爭常是由遊戲開始,年幼者聽年長者指揮與分配東西,覺得不公平便開始爭吵,之後達到彼此妥協,其中就包含有遊戲、社會化與價值觀的建立,對於任何學齡前兒童來說,那是一種必經且重要的過程。
羨慕與嫉妒
而手足間爭吵是遊戲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情況,當你覺得為何哥哥有你沒有,或者本來是你的卻被弟弟拿走,你會因此產生羨慕與嫉妒的情感,你會向家長抱怨,一旦你預期無法得到公平的回應,你就可能以動作來奪得你沒有的東西或者報復奪取你東西與地位的人,那便是手足爭吵的來由;但各位不要把羨慕與嫉妒當成是個人修養不好的心態,因為那正常不過,如果沒有這樣的感覺人類社會是不會有今日的進步;羨慕通常自出生後一個月開始就會出現,是對於自己沒有的東西的一種期待,如弟弟羨慕哥哥可以上學交朋友、可以玩電腦,所以即使不會他也要用電腦,常因此弄壞哥哥的東西;而嫉妒則是生氣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被弟弟拿走,比如是衣服、玩具特別是父母的關心,所以哥哥會有意無意之間”修理”弟弟,這種現象在2-3歲之間就會開始出現,終其一生這樣的感覺不會消失,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修正想法與作法,也就是長大了。
減少手足間爭吵的一些技巧
不要怕爭吵
建議家長不要怕他們爭吵,雖然當下會很煩,但儘可能先觀察與等待,不要立即介入或者回應,你讓你的小孩先「自行」處理,反而有助於建立其容忍、獨立與慷慨大方的特質;但是當衝突擴大已有肢體暴力或者危急安全之時,立即停止其暴力衝突是必須的,不一定要聽其爭辯或者判定誰對誰錯,告訴他們「暴力」方法不好,讓大家都不愉快,建議應以其他的方式解決;因為現實生活並沒有完全公平的處理方式,強行介入判斷是非,即使家長覺得再公平不過,但是一方總是覺得你比較偏袒另一方,所以「你與其說為了公平才這樣做,倒不如說我愛你們才這樣做」,因為通常小孩的競爭,常是看誰能獲得媽媽多一點的疼愛。
減少互相比較
「比較」原本是家長希望激勵小孩的方式,動機上基本上是良善的,「比較」原有貶低一方的意思,所以盡量不要在小孩面前進行比較,如果你對小孩說「如果你能像你姊姊一樣有禮貌」,相對就是認為妹妹沒有禮貌、姊姊比較好,通常對於行為的改善沒有必然的幫助,通常只會埋下更多的衝突。
溫暖的愛意
父母之間相處的越是愉快,家庭氣氛越是融洽,這種手足之間衝突就會越少;父母之間的衝突,兒童聽在耳裡心知肚明(台語說小孩子有耳沒嘴),兒童常會以行為來轉移父母親的焦點,常會以破壞或者爭吵來呈現,反而造成更多的衝突;當兒童覺得自己獲得的愛與溫暖是滿意的時候,他們就較不會去嫉妒父母對其他手足的關心,所以當手足之間常有衝突時,父母需有警覺平日是否因為工作而忽略了對子女的關愛,記得關愛並不是物質或者金錢,而是陪他一起遊戲、關心他喜歡的事、適當的讚美與肯定等。
將衝突轉變成向上的動力
衝突常見的源頭是競爭,是要比較誰能獲得父母的認同,所以當哥哥覺得弟弟佔有他原本的位置,獲得原本屬於他的權力與關愛之時,大部分都會有嫉妒的感覺,並且因此對弟弟有憤怒與攻擊的傾向,此時父母親千萬不要覺得以後就會改善而不去關心哥哥的感受,即使哥哥沒有太過激烈的反應,也要適度的瞭解哥哥的想法;讓哥哥能夠一起來協助弟弟,如可以請他幫忙拿糖果與尿布,並且在他不經意做出協助時給予立即的讚美;當彼此搶玩具時,當哥哥適當的分享玩具且協助弟弟完成,應立即讚美哥哥已經長大,會幫助別人;鼓勵與讚美哥哥其他的表現,讓哥哥能適當的讓出他目前所擁有的東西,以其他的表現來獲得認同,哥哥比較不會執著於他原本擁有的東西。
給父母的心理建設
其實手足之間的爭吵,多數家長都能輕鬆的應付,大多也都是正常的現象,所;謂正常就是一般家庭也都會這樣,所以家長請不必過度反應,只需注意幾個原則:
1. 注意安全,當小孩有了競爭的心,常會有過度的表現以獲得認同,結果可能會做超過他能力範圍的事,如怕妹妹跌倒而跑去抱幼兒,結果反而造成幼兒受傷,所以你應告訴他”可以做什麼”及”怎麼做”,一來可以經過幫忙而獲得認同與成就感,一方面也不會因為幫倒忙而萌生罪惡感。
2. 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反應,多數家長見到子女不樂見的行為時,常會以言語大聲斥責,但兒童多半不知道為何被罵,也不知道該如何做,且讓他在眾人面前丟了面子(羞恥感是天生的),反而讓他以逃避的方式面對問題,如看到弟弟跌倒無動於衷,或者以破壞的方式抒發情緒,如尿床或逃避上學等,所以我建議在安全的情況下可以先不動聲色,在之後將小孩帶開討論其想法,最好先是肯定其動機是良善的,再與其討論應該如何進行,小孩會得到更好的教育,也保住了他的面子。
3. 當你覺得情緒控管不佳或者壓力太大時,試著請配偶或者其他親友協助處理,以分擔壓力,所謂”人急就無智”,畢竟不說話或不處理影響就只一次,但是若說的不恰當影響小孩自尊與自信心,那可不是影響這次而已,所以處理當時試問自己情緒如何,你可以先觀察等事後再處理,若是當下不知道如何處理,那就先不要做,機會永遠都會有。
4. 不適當行為的處理過程中,切忌以肢體或情緒處罰的方式,因為這兩種處罰只會增加其羞恥感並且認同暴力可以解決問題,對孩童的成長不見得有利;一般來說以剝奪或者隔離是比較好的方法,如剝奪其短暫的行動權力如罰坐、今天不能出去玩等,切記不要太久,否則反而讓他喪失改變的動機;當衝突激烈無法自我克制時,短暫的隔離至其他地點,以適當的緩和其情緒,而隔離的施行時間大約為30分鐘以內,隔離的地點不要是可以玩樂的場所,否則效果不佳。
以上是我對於兒童爭吵處理的看法,希望能對大家有一些幫忙;但若是你覺得你的小孩仍完全無法管教,即使你已經做了很多的努力,千萬不要灰心,因為不是你沒有能力解決問題,只是方法還沒有找到,可以從書本上、網路或者朋友中試著找方法或答案,若經過六個月以上的努力,仍無法改善,建議可向兒童精神科醫師或者教育單位尋求協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