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隔了一段時間後,我聽到了兩位當事人的說法。雙方都很誠實地訴說自己的不滿,誰對誰錯我不知道,畢竟雙方的怨氣都出自切入點的不同,經過陳述後,我想都有一部份事實被掩飾住了。最可怕的是,在述說的同時,他們都強調自己的委屈和疲憊,或許想從我身上得到同仇敵愾的安慰,問題是,我給了他們也無法平心接納,大概是我的錯,我沒有氣憤填膺的送出。在情緒上,我想我是刻意抽離了。沒辦法給那麼多的關切,心情上我是同情的,但理智冒出來說:他們只想罵給我聽,我絞盡腦汁給的建議,他們完全不打算聽。
我想這幾年下來,我這傾聽的耐性越來越糟,當清楚知道對方只是想說、說、說時,給一段時間的份額後,我就失去聆聽的耐心。這樣傷感的作法有什麼建設性?完全沒有,隔一段時間聽到,還是一樣的橋段、不變的情節。人生多餘的時間,有必要一直用來抱怨嗎?特別是抱怨自己的可憐。我認可一時的情緒抒發,因為那也是一種發洩,但周期性或事件性的重覆,那就不必了,我想我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沒有「悲憫」的氣力。
生活在一起的人本來就容易起磨擦,要不尋求一個良好的溝通管道,要不就把彼此的距離拉開,狠一點的就乾脆老死不相往來,做不到的只好努力磨合。大家都一樣:在一連串事件中尋求一個平衡點,往外求援,其實最沒有建設性,別人給的建議,你還得具備有「聽得進去」的能力呢!而可惜的是,聽得進去的人不多,給了也是白作工,還落得「你都不關心」的口實!
要多少關愛和同情才夠?這年頭,每個人忙著求生存,用自己僅有的力量,保持一個不崩潰的狀況,這真的很不容易了。過多的奢求對誰都是不公平的。還是覺得人都是自私的,如果真的關心,那就去作義工好了,至少,這群人比較少抱怨。
再這樣下去,我想我可以關閉新聞台了,連陳述一下生活,都開始覺得沒必要。人能自主做的事,真的不多。
2006/9/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