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1-21 18:57:10| 人氣1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胃腸癌症 內視鏡治療暨預防新趨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胃癌目前為全球癌症死亡排名第三位及發生率排名第五位的癌症,有超過八成的胃癌是因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所引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屬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的估計,全球每年有77萬人因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而罹患了胃癌,由本院許秉毅醫療副院長所作的研究也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造成台灣胃癌發生的最重要原因。

 

許副院長表示,過往醫學界對胃癌的治療上,以「外科手術」與「化療」為最常使用的處理方式。但由於胃癌往往發現得較晚,罹癌者往往年事已高,因此治療風險較大。目前,全球胃癌治療的新趨勢是經由血清學或胃鏡檢查來作胃癌篩檢,以發現早期的癌症,而後經由「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來根除胃癌。這樣的治療方式較傳統手術治療具有傷害性小、治療風險小、可保留器官功能及恢復迅速等優點,同時治癒率也非常高。

 

許秉毅醫師說,內視鏡微創手術除可以治療早期胃癌外,還可以用於治療食道以及腸道之早期癌症與癌前病變。本院消化內科「胃腸腫瘤內視鏡微創治療團隊」自107年成立迄今,檢查室蔡坤峰主任已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成功切除了胃腸腫瘤15例,手術時間平均約105分鐘,切除之病灶大小約4公分,無發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的併發症。曾有一位77歲之林女士,因血便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下直腸接近肛門口處長出四公分之鋸齒狀腺瘤,此類靠近肛門口之病灶若以傳統外科手術治療,常須重建人工肛門,影響生活品質,因此蔡坤峰主任採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將病灶完整切除,也順利地保留了患者肛門的功能。

 

除胃腸的黏膜可能產生癌症外,胃的黏膜下組織(如肌肉、神經)也可能產生惡性腫瘤,這類腫瘤深藏不露,難以於手術前經由胃切片檢查作正確之診斷。目前醫界對於大小在兩公分以上、癌症可能性高的胃腸表皮下腫瘤建議切除;至於兩公分以下的表皮下腫瘤一般建議定期追蹤,但是每半年或一年一次的胃鏡檢查常令患者苦不堪言。本院目前可經由「腹腔鏡術」及「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胃腸表皮下腫瘤」。曾有一位65歲的男性因上腹痛至本院就醫,消化內科施長碧主任經胃鏡檢查發現其胃內有一個3公分大之「表皮下腫瘤」,於是安排了「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將此一腫瘤成功切除。

 

許秉毅副院長指出,目前全球防止胃癌發生的新趨勢是經由「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來預防胃癌產生。本院許秉毅副院長曾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吳登強副院長共同發明了「混合療法」,將幽門桿菌的除菌率自一般使用三合療法的78% 提升到 97%,此一新療法目前已被列入「台灣幽門螺旋桿菌共識」、「東協曼谷幽門桿菌治療共識」、「美國幽門螺旋桿菌治療準則」之建議療法。國內外有不少頑固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病患會慕名找他治療胃內的蟲蟲危機。曾有一位76歲的馬來西亞華僑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經多次治療無法根除,遠渡重洋,來台灣找許副院長作治療,後來果然成功的跟幽門桿菌說再見!

 

   近年來,安南醫院積極地發展胃腸腫瘤之內視鏡微創治療,同時消化內科為協助罹患「頑固性幽門桿菌感染」的患者根除蟲蟲危機,免費提供了患者「細菌抗藥性檢測」與「宿主基因檢測」,並依結果給予其有效的「客製化除菌治療」,期盼能為台灣的胃腸癌症防治貢獻一份心力。

台長: 蔡永源
人氣(1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藝文 |
此分類下一篇:臺南文化中心再創佳績 連9年獲文化部特優肯定
此分類上一篇:【胃食道逆流】到底會不會好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