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3-15 20:32:12| 人氣1,6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臺南市安南醫院消化科主任 施長碧醫師-消化性潰瘍與幽門螺旋桿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民正新聞:蔡永源台南報導】消化性潰瘍為最常見的胃腸道疾病,是指胃、十二指腸等處的黏膜層或臨近組織受到胃酸和消化酶侵蝕,造成胃腸道黏膜受損和潰爛。倘若發生在胃部,稱為胃潰瘍,若發生在十二指腸部,則稱為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大部份引起輕微的症狀和損害,但若在胃酸滲透到深部組織例如血管時,可能引發大出血併休克現象而危及生命。消化性潰瘍若導致重大急性出血,會有吐血、瀝青便、黑便情形。這是一種醫療緊急情況。需要24小時內進行緊急內視鏡止血術處理。

 

另外,消化性潰瘍亦可導致胃或十二指腸穿孔如不及時手術治療,常造成病患死亡。十二指腸潰瘍好發的年齡約20~40歲,而胃潰瘍則好發於50~70歲,胃潰瘍的症狀與胃癌很像,臨床上難以分辦。有時雖然透過胃鏡檢查也無法外觀做完全區別,仍需要靠病理切片加以判斷。而十二指腸潰瘍大多是良性病變,很少有惡性腫瘤發生。治療上以往認為「無酸即無潰瘍」的觀念,使得消化性潰瘍的治療著重在胃酸的控制,雖然新藥相繼發明,從組織胺拮抗劑到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的確相當有效的抑制胃酸,也縮短潰瘍癒合的時間,但治療後,每年仍有70~80%的復發率。直到1982年,澳州醫生沃倫和馬歇爾發現並成功培養出幽門螺旋桿菌之後,改變了消化科學界對消化性潰瘍的觀念與治療方式。

 

目前有「屋頂漏雨」的假說,認為會有消化性潰瘍產生,乃是由於幽門螺旋桿菌侵襲胃壁黏膜,加上產生過多的胃酸與胃蛋白脢時,兩者同時存在時才會產生潰瘍。所以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的確可降低潰瘍的復發率,從70-80%復發率到目前殺菌後的復發率小於5%。臨床上如何診斷病人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可以胃鏡檢查時,同時在胃幽門部做組織切片檢查,用染色方法找尋細菌或做細菌培養。

 

另外,組織切片也可以做幽門螺旋桿菌測試(CLO Test),是屬於較快、較方便的檢查。若不用胃鏡檢查時,可以做抽血檢查,檢測病患血清中是否有胃幽門桿菌抗體。若有表示曾經感染過,但不表示體內有活菌存在,仍需進一步檢查。另外,還可以利用尿素呼氣偵測法,這項檢查準確度很高也很方便。感染幽門螺桿菌者有10%20%的風險發展為消化性潰瘍,有1%到2%的風險發展為胃癌,對感染的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其降低的致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患者,一般使用標準三合療法,即一種抗潰瘍藥物加上兩種抗生素,使用十四天或系列性治療使用十天或十四天混合療法當第一線治療。雖然近年來隨著抗藥菌株的比例增加,但除菌率仍可達82% 至95%。所以若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併引發消化性潰瘍時必須將幽門螺旋桿菌一併根除,以防止潰瘍再發,而達到根治消化性潰瘍

 

此外,亦可以減少胃癌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胃淋巴瘤罹病率,並可減少胃癌切除後的復發達到治療此類胃淋巴瘤的目的。此外,使用這些根除幽門桿菌的藥物時,有時會有頭暈、頭痛、腹痛、噁心、嘔吐、腹瀉、長舌苔、口中味覺遲鈍、苦味、過敏 ( 0.1-0.2% )等副作用,若是無法忍受上述副作用,尤其發燒及皮疹發生就必須停藥,並回門診或急診由醫師處理。

 

 

台長: 蔡永源
人氣(1,6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醫療 |
此分類下一篇:成大醫院腎臟科趙若雁醫師-腎臟「藥」不要
此分類上一篇: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南市醫台南分會正式揭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