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6-05 19:59:46| 人氣12,2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解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臨終時的重要交代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0E4szg6FT6.jpg

解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佛曰:「我不攝受眾,亦無所教命。汝當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即應依四念處而行。」

變,是世間唯一不變的真理。在變動中,我們該以什麼為依止(依靠)呢?佛陀入滅時殷殷叮嚀:「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經典中,佛陀也一再告訴弟子: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舟航。「自依止、法依止」,不是個人式的英雄主義,而是勉勵每個人作自己生命的主人,也就是「尊重己靈」。尊重己靈──觀照生命內在世界,關懷心靈的豐富,一個會尊重自我心靈的人,自然會有著敬重別人的適當行止,他不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傷害了眾生,而是遵守秩序法則,讓每個眾生獲得平等的自由。這正是目前我們的社會最缺少的一種生活態度。台灣,在解嚴後既求自由,卻缺法治,缺少共同的遊戲規則,才會亂象叢生,以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如此自私的損害了他人卻不知道!自尊是一切秩序重建的基礎,自尊要先從尊重別人開始,因應外在變局也要適當調整,讓自己生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才能受到別人尊重。面對錯綜複雜的外境,自依止,法依止,是迎向多變未來的一劑良藥。

佛陀臨終時告訴阿難四歸依,其中之一是自依止,莫他依止。佛說:「我不攝受眾,亦無所教命。汝當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即應依四念處而行。」

但眾生無始來種種習慣的力量強大,一時不易扭轉,其中最可悲的是不相信自己,不願也不以為自己要為自我行為負責的能力,形成依賴的心理,希求不勞而獲,希望鬼神佑我平安,佛菩薩賜我良好因緣,名師使我頓悟,魔頭滿我私願,不一而足。從因緣法的觀點看,自己不勤精進,努力創造清淨因緣,坐在那裏等神等佛,如此而能增智增福,無異緣木求魚。

學佛是向佛學習,以佛為榜樣,學習如何覺悟,覺悟的力量在己。佛可以自覺,可以教導弟子覺悟,但萬萬不能替眾生覺悟。每個人只有靠自己不斷地努力,精進不懈,方能有覺悟的一日。

禪宗有句話:「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文義淺白,人人能懂,可是為什麼這麼多的學佛者,所做所為卻不是這樣,總是希望別人吃飯自己飽!這事聽來雖然滑稽離奇,但我們只要睜開眼睛看看四周所謂的「學佛人」,就會明白這是佛教界不容否認的怪現狀。

要能「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對法須有正確的知見和純淨的信心,「正聞熏習」和「如理思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對法的信心建立了,學佛的動力就能從內而發,不會因種種外在因素的變動而中斷學佛。如果以崇拜、依賴或僥倖的心理依止師父善知識,覺得他可以給我一些我原來得不到的東西,有朝一日,若師父善知識往生了或稍有不如法處,那你還學不學佛呢?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以為:如果我們不能自依止,而在他人身上假設了完人的形象,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一旦美好形象破滅,就會產生種種後遺症。如能自依止而後有幸得明眼善知識同行的人,對善知識就會異常恭敬,因為知道善知識能提攜你,但覺悟的力量還是在己。不肯為自己負責的人,跟對或跟錯師父都沒有什麼好處,跟錯人,小則破財消災,大則喪失慧命!跟對人,師父很好,自己不修,又有何用?鎮日在師父身旁轉來轉去,以為跟的師父很好,就表示自己也不錯,不肯當下提起,對自我生命負責,拖著師父的衣角,是不會解脫煩惱、清涼自在的。

佛法的殊勝處在其超越世間法的智慧,真實地體察生命的流轉變化,明白一切世間法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無一真實可執著的實體。這種觀察,不止是每天誦經拜佛而已!而是要痛下功夫,對自己身心的生住異滅好好地體察,從自我身心的流轉變化中去體會無常、無住、無我,到那時候,毋庸他人說,自己就能清楚把握,慢慢放捨心中的執著和對世間的貪愛。

此時,再回頭一看,還有那麼多的眾生,以假作真,哭笑不停,因而生起大悲心去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可是,明白、覺悟還是眾生自己要做的,所以佛菩薩也只能從旁指導、勸請、加油,沒有人能代替別人覺悟的。如果不為自己的解脫努力,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整天仰賴上師、師父或名人,終究自己的煩惱還是得自己去受,自己的苦痛還得自己去承擔,呼天喊地叫師父求菩薩是不太有用的。即便真的有幫助,解決了一時的困難,若心中的問題不曾真正地解決,究竟的問題還在,那麼困難只會一再地出現,永無了期!解決自己最深層的問題的人是自己!佛陀給了我們一盞光明的燈,可是這燈在每人心中,自己不去開,燈是不會亮的。

台長: 金鳥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