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0-08 19:32:56| 人氣1,0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慈悲心與平等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慈悲心與平等心

以前有位大居士,常發願要親見文殊菩薩,於是便設布施大會,並在會場上設立高座,希望能得遇文殊。

此時,有位外表極其醜陋的老人出現,這位老人眼角流屎、鼻出膿涕、口涏滴垂,令人避之唯恐不及。但這位老人手腳極快,轉眼之間便登上會場上的高座。大居士見此情景,毫不客氣地對老人說:這個座位是我特別為高尚尊貴的出家人所設立,你是啥角色,竟敢登此高座!

講完這話,大居士便將老人從高座上拉下來。

當布施大會結束後,大居士便在寺中點燈燃香祈求:願以此布施功德而得以親見文殊菩薩。

祈求祝禱後,大居士便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休息。

當晚,大居士作一夢,夢中有人對他說:你想求見文殊菩薩,但卻見而不識,今日高座上那位相貌鄙陋的老人正是文殊菩薩。你不但不知恭敬,還數次將他從高座上拉下來,既然不識,如何可見文殊呢!再者,若真心想追求菩薩道,一定要以平等人對待眾生;而這樣的人,文殊菩薩也會特地前往試探其心,使其審察自己發心是否正確。

故事結束了,那位大居士一定對自己的有眼無珠感到萬分懊惱,但是懊惱又有何用,誰叫他要「大小眼」!

但「大小眼」的確普遍存在於眾生中,因此缺乏平等的心來看待世間一切人事,而經常鑄成惡行,或喪失植福培德良機。如故事中的文殊菩薩,故意以極卑劣的外相試探居士的發心,當下即可知其心念是否純正高尚。

「菩薩道」,是一條成佛的道路;既是「成佛」,因此一切所做都不能偏離這條主軸──要具智慧、慈悲、度眾生。故事中的大居士雖說要見文殊、求菩薩道,但是缺乏智慧,不知布施的真正意涵,也沒有慈悲心,所以不能平等對待老人家;連眼前的老人都無法善心以對,如何說要救度廣大的眾生?!

這是一個深具警省意味的小故事,適用於一切人時時自我提醒,尤其是當「自我感覺良好」之際,更需反觀自省。大多數人總是耽於自我之善,標榜自我顯赫之處。然而事實與外相是否一致呢?切勿說得語詞振振,但所行卻與言說相悖,如此不僅自損威信,也貽笑大方、羞愧至極。其次,也如菩薩戒所規範:不可「口便說空,行在有中。」──要真能諦觀緣起實相,隨緣盡分利濟有情,而非只是虛應詐現的表面行為。

再者,切勿以貌取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裡記載:子羽其人,狀貌甚惡。想追隨孔子門下,但孔子卻認為其非可造之材而拒絕。子羽只好另投孔子門人子游座下。爾後往南方發展,有弟子三百人追隨。孔子知曉後便感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可見一代宗師也有識人不清、以貌取人之盲點,更何況是一般凡夫。世間如此,佛門中更重視真實的修行內涵及心地工夫,而非到最後只是因一介老夫而被人尊重而已。

以此為據,在與人應對當下,切莫因人其貌不揚而輕視;真正的慈悲與平等,是無限的包容與接受,也唯如此,才能毫無保留地為眾生馬牛、行度化眾生之實。

願與一切眾生去除一切不平,以同理之心體察眾生苦,增長深刻的慈悲,確實地走在菩薩道上。

故事出處:《雜譬喻經》──

昔有迦羅越,常願見文殊師利。

迦羅越便大布施并設高座訖。便有一老翁甚大醜惡,眼中眵出、鼻中洟出、口中唾出。

迦羅越見在高座上,便起意:「我今日施高座,高尚沙門當在其上,汝是何等人?」便牽著地。

布施訖,迦羅越便然燈燒香,著佛寺中言:「持是功德現世見文殊師利。」便自還歸家,疲極、臥。

夢有人語言:「汝欲見文殊師利?見之不識,近前高座上老翁正是文殊師利!汝便牽著地,如是前後七反見之,不識當那得見文殊師利!若人求菩薩道,一切當等心於人。求菩薩道者,文殊師利便往試之,當覺是意。」

台長: 金鳥
人氣(1,0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啟發智慧 |
此分類下一篇:懺悔的力量
此分類上一篇:管好自己的嘴,全都為你好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