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江大橋簡介 南京長江大橋位於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連通市區與浦口區,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上層的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的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其中江面上的正橋長1577米,其余為引橋,是我國橋梁之最。正橋的路欄上,公路引橋采用富有中國特色的雙孔雙曲拱橋形式。
南京長江大橋1960年1月18日正式動工。1968年9月鐵路橋通車,同年12月公路橋通,是鐵路公路兩用特大橋,鐵路橋長6772米,公路橋長4588米,橋下可通行萬噸輪船。南京長江大橋是繼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白沙陀長江大橋之後第三座跨越長江的最大的一座大橋。大橋通車後,津浦、滬寧兩線接通,從北京可直達上海,自此京滬鐵路的已貫通。
南京長江大橋的橋梁結構
南京長江大橋江中正橋共有9墩10孔,每個橋墩高80米,每墩底部面積400多平方米,比一個籃球場還大,最高的橋墩從基礎到頂部高85米。墩與墩之間的距離除北岸第一孔是128米外,其余9孔均為160米,橋下可行萬噸巨輪。正橋兩端有4座70多米高的橋頭堡。
南京長江大橋老照片
整座大橋如彩虹淩空江上,巖床埋在正橋河床33~47米以下,9個橋墩基礎分別采用重型混凝土沈井、鋼沈井加管柱、浮式鋼筋混凝土沈井、鋼板樁圍堰管柱等基礎。正橋10孔鋼筋梁中9孔為160米跨度,采用優質合金鋼桿件在現場鉚接拼裝架設。十分壯觀。尤其是晚上,橋欄杆上的1048盞泛光燈齊放,橋墩上的540盞金屬鹵素燈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晝,加上公路橋上的150對玉蘭花燈齊明,橋頭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盞鈉燈使大橋像一串夜明珠橫跨江上。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齊放,綿延十余裏,“疑是銀河落九天”。
南京長江大橋的橋梁美學及環境景觀
南京長江大橋的南北各有一對橋頭堡,高為70米,橋頭堡上各有三面紅旗,象征著50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總路線。橋頭堡前還各有一座高10余米的工農兵等五人雕塑,為當時中國社會的5大組成部分,即工、農、兵、學、商,具有典型的文革文藝風格。在橋頭堡堡身周圍刻有“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等浮雕。三面紅旗的橋頭堡在建成後,風靡全國,被多次模仿,而且在60-80年代成為南京的城市標誌之一,一直到今天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仍然是著名旅遊景點。
公路正橋兩邊的欄杆上嵌著200幅鑄鐵浮雕,人行道旁還有150對白玉蘭花形的路燈。“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不僅溝通了我國南北交通,而且成為古城金陵的四十八景之一。
大橋南北兩岸的橋下,有面積約20公頃的大橋公園,種植著各種花草樹木,並有電梯直抵大橋橋面的橋頭堡。其中大橋南岸的南京長江大橋南堡公園,還設有展覽館介紹長江大橋的歷史。這些使南京長江大橋更加雄偉壯麗。
南京總統府
總統府,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朝初年曾是歸德侯府和漢王府。清朝為江寧織造署、江南總督署、兩江總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均以此為“行宮”。
1853年3月太平軍占領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此興建了規模宏大的太平天國天朝宮殿(天王府)。
清軍攻破南京後,焚燬宮殿建築,於同治九年(1870)重建了兩江總督署。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劉坤一、沈葆楨、左宗棠、張之洞、端方等均任過兩江總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後,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此處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4月,臨時政府結束,在這裡成立了以黃興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 ;1913年“二次革命”中 ,又成為討袁軍總司令部,黃興、何海鳴先後任司令。
1913年至1927年,這裡先後成為江蘇都督府、江蘇督軍署、江蘇將軍府、江蘇督辦公署、副總統府、宣撫使署、五省聯軍總司令部、直魯聯軍聯合辦事處等機構。
軍政主官有程德全、張勛、李純、齊燮元、盧永祥、馮國璋、孫傳芳、楊宇霆、張宗昌等人。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不久,即於9月移駐這裡辦公。1928年10月,國民政府實行"五院制",辟國民政府東院(東花園)為行政院辦公處 ,國府西院(西花園)為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和主計處。
至1937年11月,譚延闿、蔣介石、林森先後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宋子文、蔣介石、陳銘樞(代理)、孫科、汪精衛先後任行政院長 ;李濟深、何應欽、朱培德、蔣介石、程潛先後任總參謀長;陳其采為主計長。
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李宗仁在"行憲國大"分別當選總統和副總統後,國民政府改稱總統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總統府。從此,揭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
南京解放後的近50年中,總統府一直作為機關的辦公場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機關單位陸續搬遷,並於1998年在總統府舊址之上,開始籌建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經過精心的規劃和五年的建設,至2003年已初具規模。
目前,博物館總占地面積為9萬平方米,共分三個參觀區域。中區(中軸線)主要是國民政府、總統府及所屬機構。西區是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辦公室、秘書處和西花園,以及參謀本部等。東區主要是行政院舊址、馬廄和東花園。一系列展館和史料陳列,則分佈在這三個區域中。
今天,總統府正以諸多保存完好的近代中西建築遺存,國內獨一無二且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珍貴的文物和史料,風景優美的自然環境,以及近30000平方米的休閑服務區,熱情地歡迎來自全國和海內外的佳賓。
珍珠泉
珍珠泉風景區,位於南京市浦口定山西南麓。距浦口火車站及浦口輪渡7公里,鼓(樓)珍線公交車直達景區。本景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位於浦口以西6公里處,現已建成南京地區唯一的省級旅遊度假區,面積1400多公頃。相傳明萬曆年間,金陵大旱,唯浦口以西一帶因得益於珍珠泉水,農作物依然豐收,當地農民居然不知旱情。當時人認為這是龍王爺的保祐,紛紛捐資興建龍王閣及其他園林建築,以表示對龍王的感謝,這就是珍珠泉的由來。
進入大門左邊不遠處就是珍珠泉的泉眼,泉水從石縫中湧出,酷似成串的珍珠,因此得名。泉邊石壁上有古人刻下的“萬斛明珠”四字。泉眼前是一個水池,遠遠望去,池中水珠像雨點在水面跳濺,如同晴天細雨,故稱晴雨泉。如在此鼓掌或唱歌,則池中水珠又隨聲音大小而變化,是極為罕見的自然聲控噴泉,其狀仿佛喜迎賓客,又稱“喜客泉”。右邊是一大片水域,稱鏡山湖,現在有竹筏可供遊人乘坐,觀賞湖光山色。湖右岸是我國珍稀動物揚子鱷養殖場。泉眼後面是定山閣餐廳,餐廳後建有駱駝園、跑馬場,供遊人觀賞、乘坐。左邊有射箭場和野營服務中心,如在夏日可租帳篷去山坡草地上野餐燒烤,露宿帳中領受大自然風情的沐浴,盡享閑情野趣。
1984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重建景區,並列為江蘇省重點七發旅遊項目——南京珍珠泉旅遊度假區,度假區以“金陵四十景”之一的珍珠泉風景區為中心,占地區14.76平方公里。區內除有諸多南朝、明清等文化遺跡,還有為人們所欣賞及正在開發建設的景點及娛樂場所:珍珠泉源頭,鏡山湖遊船、竹筏,觀魚、垂釣,媚澤亭,春風亭,梅海凝雲,野趣及林下活動區,高爾夫球場,揚子鱷養殖園,跑馬場,射箭場,木屋,石窟,幸運遊樂宮,萬國山莊,定山閣餐廳等。
珍珠泉風景區對於生活在日益擁擠喧囂的城市人來說,環境的清新與寧靜已是金錢難買之物了。景區內的湖光山色,足以將紛亂繁雜的心緒濾凈,讓人獲得少有的靜謐與清鮮,似有一種回歸大自然母親懷抱的溫馨舒適感。她是南京市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旅遊觀光、休閑娛樂、度假療養為一體的好去處。
區內丘陵起伏蜿蜒,為老山東延的一部分。主要由白雲巖、石灰巖組成,怪石嶙峋,山峰嵯峨。妙高峰、獅子峰、芙蓉峰矗立於北側,最高峰為妙高峰,海拔255.5米。山峰環合,林木蔥蘢,谷深幽峻,碧水漣漣,泉逐雲影,明珠萬斛,情趣橫逸。以山秀、石美、水麗、泉奇之雅譽著稱。
早在南朝時期,梁武帝為高僧法定建定山寺於獅子峰下,香火繚繞,珍珠泉即始於斯時。後印度僧人達摩折葦渡江至定山寺,面壁數載。明清時代以珍珠泉為中心建樓、臺、亭、閣三十余座,已形成了融山水園林為一體的優美景觀,遊人絡繹不絕,被譽為“江北第一遊觀之所”。
1984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重建景區,並列為江蘇省重點七發旅遊項目——南京珍珠泉名泉旅遊服務部,度假區以“金陵四十景”之一的珍珠泉風景區為中心,占地區14.76平方公里。區內除有諸多南朝、明清等文化遺跡,還有為人們所欣賞及正在開發建設的景點及娛樂場所:珍珠泉源頭,鏡山湖遊船、竹筏,觀魚、垂釣,媚澤亭,春風亭,梅海凝雲,野趣及林下活動區,高爾夫球場,揚子鱷養殖園,跑馬場,射箭場,木屋幸運遊樂宮,萬國山莊,定山閣餐廳等。
珍珠泉風景區對於生活在日益擁擠喧囂的城市人來說,環境的清新與寧靜已是金錢難買之物了。景區內的湖光山色,足以將紛亂繁雜的心緒濾凈,讓人獲得少有的靜謐與清鮮,似有一種回歸大自然母親懷抱的溫馨舒適感。她是南京市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旅遊觀光、休閑娛樂、度假療養為一體的好去處。
珍珠泉野生動物園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野生動物生態園,占地面積800畝,由老虎園、獅園、熊園、鳥園、蛇園、鱷魚園等若干個野生動物園組成。其純天然的優美環境和近萬頭野生動物,特別是100頭老虎的龐大陣容,以及超規模的大型室內表演劇場使生態園具有了無窮的魅力和超凡的旅遊價值。其中老虎就有100只、黑熊60頭、非洲獅50只,是一個以猛獸文化為主的主題公園。全國首例的“無欄網”室內馴獸表演場,猛獸幼兒園、室外馴獸表演場、狗熊高空飛車雜技、猛獸同臺表演數量、動物表演規模、整體表演節目數量等方面創造了七個華東之最。這裡的野生動物利用珍珠泉的森林資源生態優勢,是一個集表演、飼養、科研、繁殖和觀賞為一體的綜合性野生動物園。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介紹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南部,距南京市中心直線距離為35.8公里。機場凈空條件良好,設施設備先進、配套齊全。從市區到機場已建成一條29公里機場專用高速公路,並連接寧 滬、寧杭、寧通、寧連、寧馬等高速公路,地面交通十分便捷。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1995年2月28日正式開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之日正式通航。同年11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對外國籍飛機開放。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是中國重要的幹線機場,是華東地區的主要貨運機場,與上海虹橋機場、浦東機場互為備降機場。總體規劃為年飛行36萬架次,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00萬噸。機場實行一次“規劃、分期建設”。 目前的設計能力可滿足年飛行6.96萬架次,高峰小時5555人次,年旅客吞吐量1200萬人次,年處理貨物能力40萬噸。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基礎數據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建有一條長3600米寬60米的跑道和一條3600米寬45米的滑行道,以及相應助航燈光設施, 飛行區按照4E級規模設計建設;候機樓建築面積13.2萬平方米,實行進出港分流;機場貨運倉庫4.1萬平方米, 貨棚1800平方米,貨物處理場地20000平方米,具備特殊貨物處理能力;機坪面積44.7萬平方米,其中貨機坪4.7萬平方米。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2006年航班起降6.44萬架次,旅客吞吐量626.9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5.2萬噸, 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國機場第15位,貨郵吞吐量排名全國機場第10位。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發展前景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通航以來,堅持“安全第一,文明至上,效益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堅持客貨並舉,積極實施貨運跨越式發展戰略,各項事業蓬勃發展,連續10年實現安全年,透過了全國民航安全評估,獲得江蘇省和南京市文明單位,被評為全國用戶滿意機場和全國用戶滿意企業,透過了ISO9001(2000版)質量體系認證,被世界衛生組織授予國際衛生機場稱號,企業的競爭力得到明顯提高。 南京機場目前已開通了42個國內主要城市、19個國際和2個地區城市的近120條航線,國際(地區)客運航線包括南京至新加坡、韓國首爾、日本 大阪、泰國曼谷、香港、澳門等城市的定期直達客運航線 以及由南京經北京中轉至洛杉磯、法蘭克福、倫敦、莫斯科、溫哥華的定期虛擬國際航線;同時還包括南京至吉隆坡、普吉、沙巴等地的不定期包機。國際(地區)貨運航線包括南京至洛杉磯、芝加哥、阿姆斯特丹、曼谷、首爾、新加坡、莫斯科、馬爾莫等國際定期貨運航線和南京至香港、南京—澳門—台北等地區航線,同時包括南京至列日、達卡等不定期包機航線。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巴士
19:00以前 機場-上海路 1.樓到達廳 2.雨花廣場 3.中華門(潤泰市場) 4.水西門 5.漢中門 6.國防園
19:00以後 機場-上海路 1.樓到達廳 2.雨花廣場 3.金宇飯店 4.水西門 5.漢中門 6.國防園
備註:發車時間為每日首個航班旅客到達後30分鐘內至當天最後一個航班旅客到達,期間視航班和客流量情況間隔發車,旅客車上等候時間不超過30分鐘。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電話
968890 025-52480499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代碼
三字代碼:NKG
四字代碼:ZSNJ
秦淮河
秦淮河地處南京城南,秦淮河東起東水關淮清橋秦淮水亭,越過文德橋,直到中華門城堡延伸直西水關的內秦淮河地帶。
一千八百年以來,秦淮河始終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之一,美稱"十里珠簾"。秦淮河以夫子廟為中心,具有明清風格、是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旅遊勝地。
秦淮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里,是南京地區的主要河道古名----淮水,本名“龍藏浦”。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壟為瀆,入於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詠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蘇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淩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
千百年來,秦淮河哺育著古城南京,“錦銹十里春風來,千門萬戶臨河開”,夫子廟附近的河房是綺窗絲幛,十里珠簾,燈船之盛,甲於天下。
秦淮河風味小吃是我國四大小吃群之一。夫子廟地區茶樓飯店,街邊小吃,滿目皆是,形成獨具秦淮傳統特色的飲食集中地。經過多年的努力,秦淮河地區有七家點心廟製作的,因其工藝精細,造型美觀、選料考究、風味獨特而著稱,經專家鑒定南京秦淮區風味小吃研究會於1987年9月正式命名這八套秦淮風味名點小吃為“秦淮八絕”:
“一絕”為魁光閣的五香茶葉蛋、五香豆、雨花茶;
“二絕”為永和園的開洋幹絲、蟹殼黃燒餅;
“三絕”為奇芳閣的麻油幹絲、鴨油酥燒餅 ;
“四絕”為六鳳居的豆腐澇、蔥油餅;
“五絕”為奇芳閣的什錦菜包、雞絲面;
“六絕”為蔣有記的牛肉湯、牛肉鍋貼;
“七絕”為瞻園面館的薄皮包餃、紅湯爆魚面;
“八絕”為蓮湖甜食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五色糕團。
秦淮河最著名的是盛行於明代的燈船。河上的船,不論大小,都一律懸掛著綵燈,凡遊秦淮河的人,必乘燈船為快。朱自清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對此就有很好的敘述。
經過修復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古建築群、白鷺洲、中華門城堡,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景觀,可謂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情趣和魅力:
秦淮河-夫子廟 是孔廟的俗稱,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於1034年,位於秦淮河北岸貢院街。它利用秦淮河作它的泮池,南岸有照壁,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另外廟東還有魁星閣。由於時代要求,孔廟現已成為群眾文化活動場所。1985年修復夫子廟古建築群,周圍茶肆、酒樓、店舖等建築也都改建成明清風格,這裡供應的傳統食品和風味小吃不下200種。臨河的貢院街一帶則為古色古香的旅遊文化商業街。同時按歷史上形成的廟市會的格局,復建了東市場、西市場。
秦淮河-明遠樓 高三層,為四方形,飛檐出甍,四面皆窗,是用以監視應試士子入貢院考試情況的棟宇。
秦淮河-烏衣巷 在夫子廟文德橋南,三國時孫吳的衛戍部隊駐此,因官兵皆身穿黑色軍服,所以其駐地被稱為烏衣巷。烏衣巷地處秦淮河畔,是六朝有名的商業區和王公貴族的住宅區。
秦淮河-媚香樓 是李香君的故居。李香君是名著《桃花扇》中的秦淮名妓,傳說實有其人。
秦淮河-瞻園 曾為明功臣中山王徐達之府邸花園,太平天國時為東王楊秀清王府。瞻園是江南名園,佈局典雅精緻,小巧玲瓏,曲折幽深。園中有三座各具風姿的假山,為明代遺物。
秦淮河-白鷺洲公園 相傳為中山王徐達的東花園。園中有藕香居、煙雨軒、水榭、假山等景色,其中尤以橋為特色,園內宛如襟帶的小橋竟有15座之多。
秦淮河-中華門 為明都城南門,明清兩代叫聚寶門,是南京城門中最雄偉的一座,也是我國現存最大、最為完整的堡壘甕城。城門規模宏大,設計巧妙,結構複雜,共有四道券門,三道甕城,另外還有27個藏兵洞,並有馬道可騎馬登城,在我國城門建築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遊覽夫子廟秦淮河風光的中心地帶,可先乘車至明遠樓,然後步行至貢院西街,入孔廟大成殿參觀,大成殿現辟為南京鄉土文化博覽館。參觀後,可去附近的東市及西市選購一些旅遊紀念品,並在貢院西街一帶品嘗一下各種小吃。然後到魁星閣下的碼頭,乘仿古畫舫遊覽秦淮河,船上有導遊向遊客介紹十里秦淮的兩岸風光及歷史故事。全程約45分鐘。下船後,可再到李香君故居和烏衣巷等地參觀。
雨花台
雨花臺位於南京市中華門城堡南,它是一座松柏環抱的秀麗山崗,高約100 米、長約3.5公里,頂部呈平臺狀,由3個山崗組成。東崗又稱梅崗,中崗也稱鳳臺崗,西崗延伸至安德門外,無別名。雨花臺是革命烈士殉難處,在這裡遇難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達10萬之多。
相傳南朝梁天監六年(507 年),金陵城南門外高座寺的雲光法師常在石子崗上設壇說法,說得生動絕妙,感動了佛祖,天上竟落花如雨。唐朝時根據這一傳說將石子崗改名為雨花臺。高座寺內有清泉二眼,名永寧泉,其水質清洌,飲之甘甜。南宋詩人陸游品其泉水後,稱之為"江南第二泉",今二泉之水雖枯,古之盛名猶存。
雨花臺陵園大門由花崗石砌成,高11.7 米。大門內三面環山的廣場上聳立著一座烈士群雕,雕像高10.3米、寬14.2米,由179塊花崗石拼裝而成,是我國目前最大的花崗石群雕。雕像采用了上實下虛的手法,著重刻劃了烈士的面部神態。兩側的環陵大道可直達雨花臺主峰,主峰上矗立著一塊4.23 米高的石碑,碑身正面鐫刻著鄧小平親筆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金字,背面刻著紀念碑文。碑前還豎有一座高5.5米的烈士青銅塑像。在紀念碑南邊的山崗上還有一座呈"U "字型,頗具民族風格的花崗巖結構的大型建築--"革命烈士紀念館"。館長94米、寬49米,主堡高26米,建築面積5900平方米,館內陳列著烈士們的遺像、遺書和遺物等。
雨花臺,三國東吳時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時,佛教盛行,傳說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因說法虔誠所至,感動上蒼,落花如雨,始得名。明、清兩代,景區內的"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為江南著名風景遊覽勝地。
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由名勝古跡區、烈士陵園區、雨花石文化區、雨花茶文化區、遊樂活動區和生態密林區六大功能區組成。近年來,新、復建了雨花閣、二忠祠、木末亭、乾隆禦碑亭、方孝孺墓、辛亥革命人馬冢、甘露井、曦園、怡苑、梅崗等20余處名勝古跡和樓臺亭閣館。
雨花台風景區的著名景點"江南第二泉",原名雨花泉,泉有二孔,水出地面1米,纖湮縷浸,清洌甘美,色味俱絕,南宋著名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到四川任職時途經建康,登雨花臺遊覽,用泉水沏茶,備加贊賞,品為二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明代趙謙為二泉題匾,"江南"二字為後人所加,現在鐫刻在大理石上的"江南第二泉"是當代著名書法家蕭嫻題寫。 在江南第二泉上面,是百年老店"二泉茶社"。原茶社為木結構,經白蟻常年侵蝕,已成危房。隨著雨花颱風景區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為拓展雨花茶的文化特色,2001年,雨花台風景區對二泉茶社實施整體翻修。
如今,這裡有氣勢雄偉全國規模最大的烈士紀念建築群,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鬱鬱蔥蔥的山林,四季應時的花草,以及馳名中外的雨花石和聞名遐爾的雨花茶等,已成為集教育、旅遊、休閑、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風景名勝區。
雨花臺的"特產"雨花石可稱為一絕。雨花石在地質上稱作礫石。是瑪瑙的別支。它講究質、色、形、紋,其色彩極為豐富,形狀紋路也是千變萬化。根據其天然色調及紋路形象,文人墨客常賦予許多詩情畫意的名字。
雨花台東崗周圍除了江南第二泉外,還有楊邦義剖心處、方孝儒墓、辛亥革命陣亡將士人馬合冢等幾處遺跡。
今日雨花臺除廣植各類樹木、培植大面積草坪、建花壇苗圃外,還開闢了一個大型茶園,培植造型獨特、品位極高的雨花茶。現又開始了古雨花臺和二泉景區的改擴建工程,1997年將建成古雨花臺的上山臺階、大平臺、雲光法師說法浮雕和八角重槽金黃琉璃瓦頂的雨花閣。
明孝陵簡介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坐落在鍾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建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陵墓建築宏偉,陵園圍墻長達45公里,孝陵分前、後兩大部分。前部從下馬坊開始經四方城,內有“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巨碑及神道,兩旁有石獸、望柱、石翁仲等;後部由正門、“治隆唐宋”碑、孝陵殿、方城、寶城等組成。朱元璋和馬皇后就葬在寶城後的土山獨龍阜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孝陵建築結構
當年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於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
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1800米。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龍,氣勢不凡。
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
明孝陵享殿
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碑亭後原建有兩禦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像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
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余米、寬數十米的空地,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
明孝陵方城
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墻。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四周樹木蔥蘢,松濤陣陣,令人不禁而發思古之幽情。
明孝陵建築特點
明孝陵經過600多年的歷史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築遺存郜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間佈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遺存所在的自然景觀未受損壞,它們足以顯示明孝陵在中國帝陵發展過程中所擁有的獨特的設計理念、制度格局、營造規模和藝術成就。如今,分佈於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寢都是以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而建造的,從這種意叉上說,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藝術傑作,是中國文化發展到高度成熟時期的一項綜合性成果,它開創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價值和地位。
明孝陵建成後,明、清兩代的多位皇帝,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以及明代以降的許多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頻繁拜謁、憑吊明孝陵,題詞吟詩,抒發自己的思想、抱負和情懷。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明孝陵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標誌物。
明孝陵六大創新
明孝陵繼承了漢、唐、宋帝陵制度的某些方面,如陵宮前設置神道,神道兩側設置石象生、勛臣等,但明孝陵的主要特質是六大創新:
明孝陵明東陵和孝陵共用一條主神道
明孝陵的陵區內,既有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孝陵.又有皇太子朱標的東陵。東陵經考古勘探,未見有單獨設置的神道石刻和禦河上的禦橋,說明東陵和孝陵共用一條主神道。
分佈於南京周圍的南朝梁臨川王蕭宏家族墓地,已出現共用一條神道的現象,但南朝這一共用神道的現象末得到普及和傳承,更未被隋、唐、宋、元各代的統治者所接受。朱元璋或是承襲了南朝遺風,或是出於地形地貌的考慮,開刨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為後世子孫所共用的制度。這一制度為北京明十三陵所承繼。
明孝陵神道蜿蜒曲折
中國明代以前的帝陵,神道一般均處於陵墓的巾軸線上。明孝陵在神道設計上並未因循守舊,而是富有創新。神道不僅不在陵墓中軸線上,而且因形隨勢,蜿蜒曲折。這種不拘一格的設計,一般認為是法地,或以為是象天。無淪是法地還是象天,都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都是巾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明孝陵砷道蜿蜒曲折的佈局,在中國歷代帝陵中具有唯一性。
明孝陵神道石刻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融為一體
在造型藝術方面,明孝陵神道石刻風格多樣,造型厚重簡樸,以形體高大取勝,象、望柱等石刻皆為巨制。在雕刻技法方面,註重寫實,離巧於拙,多用減地技法,線條圓潤流暢,細徽處精雕細琢,甚至在象耳朵上雕刻出若隱若現的耳脈、在獬豸和麒麟腦後雕刻出千絲萬縷的鬃毛。明孝陵神道石刻將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融為一體,代表了中國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準。
孝陵石像生,孝陵石像生共18對,其中文臣3對、武將3對、站臥馬各1對、站坐麒麟各1對、站臥象各1對、站臥駱駝各1對、站坐鋑猊各1對、站坐獅子各1對。另有望柱1對。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塊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註重神似,其風格粗獷、雄渾、樸拙、威武,氣度非凡。這組石雕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側,南北長800多米,構成威武雄壯的長長隊列,使皇陵顯得更加聖潔、莊嚴、肅穆。孝陵石像生是清代陵寢中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組。
明孝陵排水系統熔科學性和藝術性為一爐
南京地處長江下游,為多水地區,雨量充沛。鍾山的巖層由北向南傾斜,主峰的雨水主要經獨龍阜孝陵陵宮區域排泄。明孝陵必須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統,才能確保陵宮的安全。因此,在孝陵陵區內設有外禦河、內禦河和寶城禦河三條排水系統。這三條禦河將陵域劃分成導引區、神道區、前朝區和後寢區,同時透過禦橋,將這四個區連接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這三條排水系統不但未打破陵域空間的有序性和完整性,而且利用禦橋將陵域裝點得更為完美,更富有生機,在規劃和設計上可謂獨具匠心。
除三條禦河外,陵宮地下還建有巨大的涵道,以增加雨季的泄洪量。陵宮內則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地面建築周圍均以磚鋪設散水和明溝,享殿臺基四周有數十個向外懸挑的精美的散水螭首,陵宮宮墻外也以磚鋪設散水,並以磚石砌建擋土墻。
明孝陵建築風格、技術和構件樣式具有典範意義
在明孝陵的建築設計上,首創了在封土及寶城前建築方城和明樓的佈局格式,使後寢部分顯得氣勢雄偉,淩駕於其他區域之上。大金門、碑樓、享殿、方城等大型建築,普遍使用石質須彌座作為基座,使建築顯得厚實、堅固、莊重、高貴。大型建築的頂部則根據建築本身在陵寢中所處主次位置,覆蓋尺寸不一、釉色各異的琉璃構件,顯示出富貴、華麗、崇高和威嚴。
大金門、碑樓、享殿、陵宮門等大型建築的門頂均為拱券形,特別是明樓的拱券頂隧道高大深長,頗為壯觀。拱券形門頂的式樣雖早已有之,但像明孝陵地面建築的拱券形門頂的拱券跨度之高大,建造之精美,在殿宇建築中前所未有。明孝陵的磚石建築,是中國建築史上大跨度磚拱技術運用於殿宇建築的成功範例。
明孝陵享殿臺基上的大型鼓鏡式柱礎,其形制起源於明初南京,與宋代及其以前官式建築所使用的覆盆式柱礎和江浙一帶民間流行的鼓橙狀柱礎完全不同。鼓鏡式柱礎普遍用於明都南京的官式建築,後隨永樂遷都而將其式樣帶到北京,幾乎成為明、清官式建築柱礎的唯一風格。
明孝陵建築頂脊上的琉璃龍吻,其形制既不同於江南普遍流行的鰲魚吻,也與蘇州、紹興等地發現的柔曲碩長的龍吻有別。明孝陵建築所創制的脊飾龍吻的造型式樣為北京明、清官式建築所承襲,並在此後的明、清官式建築頂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
總之,明孝陵具有的獨特價值和普遍價值,影響深遠。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會文化、審美意識、建築技術和國家財力的結晶。陵寢佈局設計和建築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典範精神。既繼承了漢、唐、宋帝陵制度中的優秀成分,又創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寢制度,規範著明、清兩代500多年帝陵建設的總體格局和風貌,其地位崇高,影響極為深遠。
明孝陵四大謎團
明孝陵謎團之一:朱元璋是否葬在獨龍阜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寢建築,但其地宮的具體位置在哪,一直眾說紛紜,史無定論。加之朱元璋下葬時曾有13個城門同時出殯和葬於南京朝天宮、北京萬歲山等民間傳說,因此朱元璋是否真的葬在明孝陵,成為數百年來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謎團。
為了弄清歷史真相,1998年開始,南京市文物研究所與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考古專家用近6年時間,首次采用精密磁測等多種高科技手段,結合傳統勘探方法探測地宮。考古專家認為這裡就是明孝陵地宮的中心位置,朱元璋就葬在獨龍阜下數十米處,而且這座地下宮殿保存完好,排除了過去流傳的地宮被盜之說。
明孝陵謎團之二:墓道為什麽是彎曲的
明孝陵與歷代帝王陵寢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墓道彎曲不直。透過探測,結果發現竟是兩種不同巖石所致。明樓以北的山坡,地下由兩種不同巖石組成,西側是下中侏羅紀的礫巖,東側是稍晚的長石石英砂巖。
由於西側巖石硬度強,開挖困難,考古專家根據寶城內的地質特征,認為應不排除存在這樣一種可能:當年明孝陵的建築工程主持者已註意到本地巖石性差異,而修改原有的施工方案。
當然,這只是對明孝陵墓道偏於寶城一側起因的一種推測。此外,還有兩種說法:一是陵宮前對梅花山,這裡是孫權陵墓所在,朱元璋曾說過要孫權這條好漢為他看大門,所以神道不得不改直行彎;二是朱元璋是農民出生的皇帝,做事不拘成法,勇於創新,在陵寢建築上也別出心裁。
明孝陵謎團之三:“龟趺馱碑”究竟何用
在四方城東南約100米的山谷裏躺著一隻石龟,它的頭朝向山谷(東南方)的出口,似乎一直想爬出那幽深的帝陵區。人們在距龟趺30米處又發現了一通碑材橫臥於地面。碑材兩端有榫,其中一榫正好是插入龟趺背上之孔槽尺寸。這說明它們屬配套的一件文物,即“龟趺馱碑”。這件文物位於明孝陵大金門內、孝陵神功聖德碑亭之東,兩者處於東西同一直線上,時代相同,體量龐大,卻碑上無文。它是幹什麽用的?文物專家至今沒有解開這個謎。
明孝陵謎團之四:明孝陵為何呈“北斗”佈局
儘管孝陵建造時間綿延了30多年,但其規劃設計應大體上是一次完成的。考古專家在明孝陵考古調查中發現,從平面上觀察,孝陵主體從大金門經神道直到寶城,其佈局呈北斗星狀。
考古專家們認為,朱元璋在他的陵寢規劃設計上采用象征手法,以北斗作總體規劃,既吸納中國古代,尤其是元、明時代人死後“魂歸北斗”的思想,又采取了天帝所居北斗並被“四靈”相繞的神秘佈局。
引用: http://big5.17u.com/destination/d_detail_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