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簡稱:滬
區號:021
郵編:200000
面積:東西寬100公里,南北長120多公里,全市陸地面積為6340.5平方公里,其中外環線以內主城區面積610平方公里。境內的崇明島面積1041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大島。
人口:常住人口約1674萬,流動人口約200萬。
位置: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地處長江三角洲前沿,倚東海之濱,向東是浩瀚無垠的太平洋、與美國的西海岸隔海相望,南臨杭州灣,西與富庶的江蘇、浙江兩省毗鄰,北界黃金水道長江入海口,正當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裹,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世界第三大港和中國最大的港口。
區劃:全市共轄18個區(黃浦、盧灣、徐匯、楊浦、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浦東新區、寶山、嘉定、閔行、金山、松江、青浦、奉賢、南匯)。1個郊縣(崇明)。
市花:白玉蘭
上海簡介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西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上海經濟增長
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上海以建設“四個中心”為目標,上海以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為抓手,進一步擴大內外開放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培育齣口新增長點,外貿齣口快速增長。上海加快科技和體制創新,使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不斷增強。
上海以構建樞紐型、功能性、網路化基礎設施和立體化交通網路建設為核心,加速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1991-2004年,全上海市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累計達到5471.38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5.7%,佔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3.4%。城市基礎設施網路的不斷完善,為進一步改善上海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城市綜合功能創造了有利條件。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上海,肩負著面向世界、服務全國、聯動長三角的重任,在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上海悠久歷史
上海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城市。至2003年末,上海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4處,紀念地點29處,保護地點14處。迄今仍保留著我國唐、宋、元、明、清以來的若干古跡和富有特色的園林。有具有一千多年曆史的龍華古寺,上海有建於三國時期的靜安古寺和國內外知名的玉佛寺,有號稱江南名園之秀的豫園,有嘉定的孔廟,松江的方塔、醉白池等。上海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城市,留下了無數革命者的足跡和不少革命遺址。有誕生中國共產黨的中共一大會址;有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故居;有一代偉人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寓所;有文化巨匠魯迅先生的故居等。
上海建築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相繼建成了一批享譽國內外的功能性建築,構成了迷人的都市風景線,同時也成為上海的旅遊新景觀,向世人展示了上海的新風貌。有象徵上海的外灘;有被譽為"城市綠肺"的人民廣場;有創造了十個"世界第一"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有中國第一摩天大樓金茂大廈;以及南京路步行街、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等。
面對充滿機遇而又富有挑戰的21世紀,上海已經確定了新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上海是一個不斷發展日漸強盛的城市,是我國最大的商業、金融中心,也是西太平洋地區重要的國際港口城市。其內外聯繫廣泛,交通、通訊比較發達,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注意的目光。
上海文化
今日的上海,是一座極具現代化而又不失中國傳統特色的海派文化都市。繁華的大上海處處顯現著她的獨特魅力,令人著迷——外灘老式的西洋建築與浦東現代的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徐家匯大教堂聖詩聲聲,玉佛寺香煙嫋嫋;過街樓下的麻將老人,弄堂里的足球少年;群眾劇場的滬劇、滑稽戲,大劇院的交響樂、芭蕾舞;老飯店的本幫佳肴,杏花樓的廣式粵茶,雲南路的各地小吃,紅房子的法國大菜,小紹興的三黃雞,美國的肯德基;上海老街的茶館,衡山路的酒吧,中西合璧,新歡舊愛,各有各的精彩。夜幕降臨,霓虹閃耀,夜上海粉墨登場,和平飯店的爵士樂,豫園的絲竹音樂,讓人追憶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舊夢,而現代迪斯可的節奏,遍地開花的網吧,又把人帶回了21世紀的現代文明……
邁入21世紀的上海,繁榮與開放在這裡播種,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浦東國際機場,無一不描繪著國際大都市的開闊前景,21世紀的上海,光榮與夢想在這裡匯合,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城市規劃館,無一不張揚著國際化大都市的廣博情懷。新世紀的上海是現代化、國際化、時尚化的標本,她將熱情地歡迎著世界各國朋友們的到來!
外灘,上海的長廊,百餘年來,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徵齣現在世人面前。它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驕傲,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將外來文明與本土文明有機揉合、創新、發展的卓越能力。 隨著上海城市經濟的迅猛發展,外灘的地域概念也在不斷變化.現在的外灘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或稱老外灘和新外灘).
狹義的外灘,即“老外灘”通常是指北起外白渡橋,南至延安東路的中山東一路,地形呈新月形,約為1500米的弧線段。廣義的外灘,即”新外灘”,包括”老外灘”,南外灘,北外灘和”外灘源”.南外灘東依黃浦江,北至復興東路,西到中華路-桑園街,南至陸家 路,總面積約140餘公頃,正好位於”老外灘”和世博會址之間,被稱為金色港灣生態住宅區.南外灘有著長達2.2公里的濱江岸線,這裡的老城廂里有著眾多的文物古跡和旅遊景點.北外灘規劃佔地3.66平方公里,沿黃浦江岸線3.53公里.規劃範圍為大連路以西、周家嘴路海寧路以南、河南路以東、蘇州河黃浦江以北。北外灘總體定位是:建成以知識經濟、服務和國際服務為特色的服務貿易區。
外灘面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群。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來在經濟活動領域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影響,使其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外灘的江面、長堤、綠化帶及美輪美奐的建築群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徵的上海景觀。早晨,外灘是人們的健身的場所;白天,它是繁華熱鬧的遊覽勝地;晚上,則是情侶的戀愛天地。每當華燈初上之時,外灘各棟建築物上燈光輝煌,一座座猶如水晶宮似的,令海內外遊客讚嘆不已。
徜徉在這裡,我們領略著上海母親河----黃浦江的風采,遠眺著對岸浦東陸家嘴地區的新姿,感受著綠樹花壇間大都市園林的別樣風味,享受著大都市少有的清新空氣和明媚陽光。
外灘城市雕塑群
城市的美應有三個組成部分:建築、雕塑和綠化。而城市雕塑又被稱為"城市眼睛",是美化城市的重要部分。外灘城市雕塑群由"浦江之光"、"帆"、"風"三座不銹鋼雕塑組成,位於金陵東路外灘綠色長廊中,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浦江之光"造型新奇,用豎向的水波和水珠形象組合,如五線譜上跳躍音符,以輕鬆歡快的旋律,奏著歌唱上海母親河黃浦江的樂曲。"帆"表現黃浦江上帆檣林立,船隊正駛向全國;帆與帆的連接,多曲線的漂動,增加了立體動感。"風"以銳角和鈍角、弧線和折線,褶皺波動表現改革東風勁吹,氣象萬千。
陳毅廣場
十里南京路盡頭的陳毅廣場,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塑像昂然矗立。陳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銅澆注,高5.6米,底座用紅色磨光花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現了陳毅同志視察工作時的典型姿態,顯示他一路風塵,勤勤懇懇的公僕形象,又有和藹可親,虛懷若谷的儒將風度。每逢週末,在塑像前都將舉行隆重熱烈的廣場音樂會。陳毅廣場涌泉:位於南京東路外灘,陳毅塑像南面。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內圈橢圓的現代化噴水池。水柱隨著聲音噴射,時高時低,池底安裝了彩色的光源,夜晚隨著燈光的變換,條條水柱輝映齣紅,黃,藍,綠的光束,為外灘增添了瑰麗的夜景。
外灘觀光隧道
外灘觀光隧道位於浦西南京東路外灘與浦東陸家嘴東方明珠之間,是我國第一條越江行人隧道,全長646.70米,2000年底竣工。建成後,隧道的兩岸齣入口由自動扶梯輸送旅客,殘疾人採用液壓電梯輸送,隧道內採用九十年代國際先進的全自動、無人駕駛、牽引式封閉車廂輸送遊客,箱體美觀、舒適、輕穎、透明度高,整個過江時間約需2.5~5分鐘,其運輸能力最高可達5280人/小時。同時,隧道還利用空間,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在隧道內演示反映人物、歷史、文化、科技、風景等各種圖案、景象及背景音樂,使過江過程帶有極強的趣味性、娛樂性和刺激性,給遊客留下美好的記憶。
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上海豫園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和遊覽勝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於嘉靖、萬曆年間,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曆史。豫園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字子仁,號笠江,官至都察院左都禦史和刑部尚書。潘家是當時上海的望門大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長達九里的上海城墻建成,使及東南沿海的倭患逐漸平息,二十餘年來生命財物經常受受到威脅的上海人民稍得安定,社會經濟得到恢復並開始繁榮。士大夫們紛紛建造豫園園林,怡情養性,弦歌風月。潘恩年邁辭官告老還鄉,潘允端為了讓父親安享晚年,從明嘉靖己未年(1559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建造園林。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上海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上海豫園-大假山:大假山是豫園景色的精華之一,也是江南地區現存最古老、最精美、最大的黃石假山。大假山用數千噸浙江武康黃石建成,由明代著名疊山家張南陽精心設計堆砌,也是唯一存世的作品。當代古建築古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十分推崇 上海豫園-九龍池院中池水通向南面小池,池內砌湖石,石隙間有四條石雕小龍,而水中倒影亦為四條,加上蜿蜒的池水酷似龍身,共為9條,故名九龍池。
豫園當時佔地七十餘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精心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整座園林規模宏偉、景色佳麗。古人稱讚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趨衰微,無力承擔園林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大開支。明朝末年,豫園為張肇林所得。其後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不使這一名勝湮沒,當地的一些富商士紳聚款購下豫園,並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重建樓台,增築山石。因當時城隍廟東已有東園,即今內園,豫園地稍偏西,遂改名為西園。
上海豫園旅遊指南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國軍隊強佔豫園,大肆蹂躪。 “一望悽然,繁華頓歇……園亭風光如洗,泉石無色”。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築都被付之一炬。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紮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清光緒初年(1875年)後,整個園林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二十餘個工商行業所劃分,建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園亭台破舊,假山傾坍,池水乾涸,樹木枯萎,舊有園景日見湮滅。
1956年起,上海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十,歷時五年,於1961年9月對外開放。現豫園佔地三十餘畝,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樹木蒼翠,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齣明清兩代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由於上海城隍廟內供奉的上海城隍神在上海地區的特殊地位,在近六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上海城隍廟道觀的建設和發展得到了上海地區百姓的熱心支持。從明代永樂(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觀建築不斷增加,最為繁盛時期,總面積達到49.9畝土地,約三萬三千多平方米。作為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在“文革”時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1994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恢復,重新成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在道教信徒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廟在短短六年的時間里,便基本完成了一期修復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廟,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六個殿堂,總面積約一千餘平方米。
上海城隍廟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始建之時,規模尚小,經明清兩代屢次擴建,面積也隨之不斷擴大,極盛時期,廟基達49.9畝。清道光以後,因社會動蕩,上海政局不穩,加之解放後受“左”傾思想影響,上海城隍廟廟基不斷縮小,直至1966年關閉。1994年重新開放至現在,上海城隍廟面積尚有一千餘平方米。上海城隍廟殿堂建築屬南方大式建築,紅墻泥瓦,現在廟內主體建築由廟前廣場、大殿、元辰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組成。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護神,“城”,就是城池;“隍”就是乾涸的護城河,“城”和“隍”都是保護城市安全的軍事設施。中國早在周代就已開始祭祀“水墉”神,水墉神被認為是城隍神的原形。至少在南北朝時期,民間已經為城隍神立廟供奉。自南北朝以後,“城隍神”一詞屢顯官編史書。至明代,城隍信仰可謂是登峰造極,有人統計,明代全國有城隍廟1472所,也就是說當時在每一座中國城市中都至少有一座城隍廟,城隍神也被列入國家祭祀神靈範圍。
由於城隍神是城市的保護神,城市居民對城隍神的更是祭祀尤謹。圍繞著城隍信仰,產生了多種宗教活動和民俗活動,其中一項就是每年轟轟烈烈的“三巡會”,其他的諸如城隍廟會等也連年不絕。
大殿正門上懸“城隍廟”匾額,並配以對聯“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大殿內供奉金山神主漢代博陸侯霍光大將軍坐像,左首為文判官,右首為武判官,次為日巡與夜查,日巡、夜查以下為八皂隸。第一對立柱懸有對聯“威靈顯赫護國安邦扶社稷,聖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讚揚城隍神的功績,上懸匾額“牧化黎民”。第二對立柱上懸“刻薄成家難免子孫浪費,姦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貞”的對聯以警示世人。城隍廟大殿在明代永樂年間已經存在,當時的上海知縣張守約將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為上海城隍廟大殿,殿內依舊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4年為火所焚,1926年開始重建,1927年完工,現在所存的大殿即是重建於1926年的城隍廟大殿,為全部鋼精水泥結構倣古大殿。
元辰殿:又稱六十甲子殿。元,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時日的意思。元辰神靈是中國的年歲神靈,與每一位中國人的年運有關。中國古代子以天干地支迴圈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結束,以六十為一週,故也稱六十甲子,後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從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靈是星神,故也稱太歲神。在民間,指人們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當年的值年太歲,本人齣生之年的所對應的太歲神稱為本命太歲。信徒禮拜本命太歲,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儀式,就稱為順星。
慈航殿:慈航殿內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齣海平安)。慈航殿門上懸有對聯“善惡到頭總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匾額“慈航普渡”。
財神殿:財神殿內供奉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祿)、關聖帝君(主平安)、財神(主財運)。財神殿門上懸有對聯“生財有道義為先,學海無涯苦做舟”,上懸匾額“福佑眾生”。
城隍殿:城隍廟內最後一進殿為城隍殿。城隍殿兩側懸有對聯以讚揚城隍神公正無私“禍福分明此地難通線索,善惡立判須知天道無私”,上懸匾額“威靈顯赫”。殿內另有一幅讚神對聯“天道無私做善降祥預知吉兇禍福,神明有應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橫批“燮理陰陽”。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縣城隍神紅臉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內倣照明代縣衙公堂陳設,儀仗森嚴。
大觀園——國家AAAA級旅遊區、上海市五星級公園,是根據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意境,運用中國傳統藝術手法建造的大型主題公園,佔地135畝,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有怡紅院、瀟湘館、蘅蕪院、大觀樓、稻香村、秋爽齋、櫳翠庵、體仁沐德、石舫等20餘個大小景點。整座園子設計精湛,建築宏偉,亭台樓閣,精雕細鏤,古木翠竹,相襯成趣,兼具皇家園林氣派和江南園林秀麗風格。室內的傢具陳設乃至匾額楹聯、一草一木,均根據《紅樓夢》里人物性格特點和故事情節佈置而成,有的豪華富貴,有的端莊古樸,有的器具屬罕見珍品古物。
大觀園四周約1934畝土地上,還有民族文化村、梅園、青雲塔、桂花苑等旅遊景點,有遊艇、手划船、竹筏、鐳射打槍、射箭、古裝攝影等娛樂項目,有大觀園度假村可供遊人休閒度假。
每年春秋推齣的紅樓藝術節、紅樓旅遊節等大型表演活動,是上海都市旅遊的重要內容。
自1984年開放以來,上海大觀園已接待國內外1600多萬人次,並先後接待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首腦、國內外知名人士,深得各方讚賞,曾榮獲國家建築魯班獎,上海40週年十佳建築,十佳休閒新景點,新中國50週年上海優秀建築,上海十大旅遊特色園林,上海市七不文明公園,國家建設部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集體。
“莫道紅樓乃一夢,淀山建有大觀園”。大觀園佔地面積1,300多畝,已建成的“大觀樓”,“瀟湘館”、“怡紅院”、“稻香村”等,或華麗、或樸拙、或清幽、或淡雅,處處體現了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描繪的風韻和意境。
“……走不多遠,則見崇閣巍峨,層樓高起,四面琳宮合抱,迢迢復道縈行。青松指檐,玉蘭繞砌;金輝獸面。彩煥螭頭”。眼前的大觀樓,恰是如此,這裡是元妃省親時族人朝覲之所,正殿主樓的東西兩 面,有含芳閣和綴錦閣,三座建築以遊廊相連,並與前庭的兩廡相接。
旁邊,則是戲台,是元妃遊幸時觀戲的地方。整個建築群飛光流 彩,金碧輝煌。一派帝王邸宅的氣勢。大觀樓東南,便是林黛玉居住的“瀟湘館”,從月洞門入,沿曲折遊廊,經六角亭,便可看見黛玉所挂的鸚鵡架,跨過溪水上的水橋,可來到“有風來儀”主廳。而薛寶釵的“蘅蕪院”,另是一番情致,院內不相干一株花兒,迎面太湖石玲瓏好聽嬌,魚兒在池中安逸地噴水。真可謂“蘅蕪滿凈苑,蘿藤助芬芳”了。
大觀園內的“怡紅院”一組建築。跨進鐫有“怡紅快綠”匾額的院門,隻見深宅重院,富貴典雅。繹蕓軒前,植著芭蕉和海棠。西屋為襲人、晴雯等丫頭的住所,東屋則是賈寶玉的臥房,花嵌磚綠,雕床描金,堂皇中又有點脂粉氣。中間過廳,東西兩屋,以碧妙櫥和博古架相隔。今天,這裡不僅發秀美旖旎的景色令人陶醉,還將以鮮美的魚蝦蔬果奉獻給遊人。在淀山湖風景區東面的關王廟,已開闢了一個游泳場。岸邊蘆葦搖動,遠處水天一色,不等下水已令人到渾身舒暢。
南京路步行街,西起西藏中路,東至河南中路,步行街的東西兩端均有一塊暗紅色大理石屏,上面是江澤民主席親筆題寫的“南京路步行街”6個大字。國慶50週年時落成的這條步行街,使“百年南京路”煥然一新,成為上海又一處靚麗的城市新景觀。
走在步行街上,可別隻顧購物,千萬別忘了仔細看看市百一店(原“大新公司”)、華聯商廈(原“永安公司”)、上海時裝公司(原“先施公司”)和第一食品商店(原“新新公司”)這“四大公司”,無不把南京路的過去與今天不斷迭映在眼前,傳統與現代的交織為這條百年老街增添了別樣的魅力。
已不算年輕的市百一店就矗立在南京東路、西藏中路口,這座解放前的“大新公司”是當時南京路上最好的建築之一,如今雖不再代表時尚和流行,卻依然是上海商業文化的一個象徵,幾十年來一直是中國最著名的百貨公司。
走在這1200多米的步行街上,時時體會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彩色的鋪路磚石、統一的路心售貨亭、兩邊各類時尚流行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可愛的觀光小火車,以及設計別致的城市雕塑……這些都構成了上海的現代都市風景。黃包車、香燭店、“美麗牌”香煙廣告不見了,身著旗袍、梳著盤發的上海小姐不見了,就連當年曾顯赫一時的“先施百貨”如今也完全換了樣子。現代的都市文明在這裡把所有屬於過去的痕跡抹得一乾二淨。
步行街上,隨處可以感受到這路的平易近人:地面是淡紅色石塊鋪成,乾淨清爽,不必擔心滑倒,也不會踩到臟物;還有導盲道,讓盲人也能感受到逛街的樂趣;路中間更有各式花壇、綠化帶,花壇上還設有暗紅色大理石凳椅,走累了,隨處可坐,賞路景聞花香,還可以思量一下接著去往何處,絕對的逍遙自在。
步行街上另一大景觀——步行街觀光車同樣引人注目。車由一節節小巧玲瓏的車廂組成,車廂上畫滿了精美的圖案,每節車的圖案色彩各不相同。登上車,仿佛鑽進了玩具車里,任它帶著你逛個夠。 步行街上最多的是人,或從容信步,或匆匆疾走,或閒坐休息,或饒有興致地轉進每一家商店。街上跟人一樣多的就是各種商店了,且都是上海店家中的“大腕”:華聯商廈、第一食品商店、第一百貨、新華書店南京東路店……當然也少不了各大專賣店,“麥當勞叔叔”、“肯德基爺爺”自然不甘落後,而哈根達斯、天使冰王、必勝客也為有閒階層提供了世界各地著名的美食。
假如肯早起,那你一定要來看看六七點鐘的步行街。那時的步行街,商店均緊閉大門,清潔工在進行路面的清洗工作,可街上卻熱鬧非凡,人們有的跳著交誼舞,有的打著太極拳,有的在溜滑板,有的在打羽毛球,真是玩什麼的都有,不像是一條商業街,倒像是一座公園,與白天的喧囂相比真是兩個世界。原來南京路步行街也是這般“淡粧濃抹總相宜”呢。
從河南路口開始,步行街結束,繼續向東。一直到南京東路外灘,行人似乎又從21世紀墜入一個陌生又熟悉的時空,似乎是狄更斯筆下的英倫街景,似乎是在父輩的照相簿中見過。狹窄的街道,四方高大的建築,灰色調的圍墻和百葉窗,高高的天花板,尖尖的屋頂,每一棟樓都記載了一段曲折跌宕的故事。夕陽為它們添上一層薄霧,黃黃的街景透齣一種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特有的迷離的浪漫。
位於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過去作為全市人民遊行集會的場所,可容納120多萬人。人民廣場是上海的地理中心.1950年11月,為了統一上海的平面坐標系統,當時的上海市地政局對全市進行了測量.測量以國際飯店樓頂中心旗桿為原點,由此確定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標體系.國際飯店就在人民廣場北側的南京西路上.以上海為起點的312、318、320三條國家級幹線公路(即“國道”),都將人民廣場作為“0“公里起始處,這裡也是204國道的終止點。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改造人民廣場已成為歷史的必然。人民廣場綜合改造工程,從1988年5月地鐵站開工以來,經過六年多的建設,於國慶45週年前夕向上海人民展露新姿。改造後的人民廣場已成為融文化、綠化、美化為一體跨世紀的上海政治文化中心。
人民廣場的變遷
現在的人民廣場和人民公園在解放前卻是遠近聞名的跑馬廳。1861年,當時跑馬總會的董事,英國人霍格勾結英國駐滬領事向上海道台提齣,要求劃齣一圈土地作為跑馬的跑道。在當時清朝地方官吏的默許下,他策馬揚鞭,從現在的第一百貨商店門口起,向西轉南兜了個大圈子,然後按馬蹄的痕跡圈起來,用低價強徵馬道圈內農田466畝,迫使三萬多戶農民離開家園,建成了號稱“遠東第一”的“上海跑馬廳”。抗日戰爭期間,這裡曾被當作日本侵略軍的兵營,解放戰爭時期又成為美國軍隊的俱樂部。解放初人民政府收回跑馬廳,逐步改建成人民公園、人民廣場、人民大道等。當時的跑馬廳大樓改成了現在的圖書館,看台改建為體育館,昔日的賭窟變成了上海人民文化和娛樂的場所。進入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上海城市發展的需要,徹底改造人民廣場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人民廣場綜合改造工程分別為主體建築、市政配套和綠化建設。主體建築現為七個,處於北面中軸線位置上的是市政大廈,處於原體育宮看台位置的是正在建設中的上海大劇院。人民廣場東北側,是地鐵人民廣場車站。人民大道南側,依次是三個大型地下建築,東南是帶式地下商城,往南是亞洲最大城市型地下變電站,西南是上海最大的地下停車庫。處於人民廣場中軸線南面的是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的市政配套設施,首先保留整修了長600米、寬32米的花崗石路面,使上海市民心中的人民大道風貌依然。在大道兩側,辟齣了5.5米寬的綠化隔離島和6.5米的非機動車道,並鋪上彩色的人行道。武勝路上為原來的八個公交線路建造了起迄站點,勾勒齣一個弧線型的“月亮島”。人民廣場大規模的綠化建設,使它與12萬平方米的人民公園連為一體,成為上海市中心的兩葉“綠肺”,大大改善了市中心的環境。改造後的人民廣場,記載了上海歷史新的一頁,成為具有上海新形象、新風貌的城市景觀。
民主與權力的象徵——上海市政大廈
上海市政大廈,是民主與權力的象徵。總建築面積為8.7萬平方米,高72米,主樓計19層,可容納2500人辦公。地下二層作為車庫,可停放機動車150輛。大廈的整體顯示齣“莊嚴、大方、樸素、明快”的特色,成為與上海人民交往的窗口。
市政大廈大門豎立著十根9米高的石柱,顯得莊嚴方正,用寬大的花崗石為踏步,4層裙樓的外墻用花崗石貼面,象徵政權的恒久與牢固;主樓用白色人造石貼面和藍灰色垂直玻璃幕墻,既清新明快,又象徵政權的清政廉明。細部處理上採用了上海市花白玉蘭圖案做浮雕裝飾,加上精緻的線條達到豐實的藝術效果。市政大廈既有上海特色,又有時代精神,是上海最具代表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高品位的文化建築設施
人民廣場的主要建築除了市政大廈外,還有上海博物館、綠化工程,以及正在建造中的上海大劇院。
上海博物館是一座方體基座與圓形齣挑相結合的建築,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它既有中國傳統建築之基座、台階的形意,有園林綠化的東方格調,體現了現代科技和時代精神。從遠處眺望博物館,圓形屋頂加上拱門的上部弧線,整座建築猶如一尊中國古代青銅器;若從高處俯視博物館,則屋頂平面猶如一面巨大的漢代規矩鏡的圖案。到了晚上,中間圓頂13米跨度的玻璃採光球,在泛光燈照用下,更似一顆熠熠生輝的夜明珠。博物館有四座高聳的藝術雕刻拱門,記錄文字和歷史演變的進程;右面門前兩側8隻獅子和天祿的藝術石雕,表達了中國文化的無比璀璨。
上海博物館建築總面積為3,800平方米,地下2層,地面5層,建築高度為29.5米,總投資為4億3千萬元。博物館內部按功能分6個區。一至四層為青銅器、陶瓷、書法、繪畫、雕塑、玉器、錢幣、少數民族、工藝等12個專館和2個臨時展廳,比老館陳列面積增加2倍多。上海博物館的設備設計均符合防震、防雷、防火、防盜、防蟲、防潮、防幹、防光、防塵、防污染的“十防”要求。目前上海博物館共藏12萬件珍品,還有中外文專業書籍20萬冊,在國內有文物“半壁江山”之稱,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上海博物館屹立於廣場正中,它提高了上海城市的文化品位。它是改革開放的需要,也是繁榮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需要。人民廣場新培植綠化總面積8萬平方米,綠化的佈局以中心廣場噴水池為圓心,逐漸向外展開。中心廣場位於人民大道南側,博物館北側,面積3,844平方米,廣場的中央是320平方米的圓型噴水池,為三層9級下沉式。這是國內首創的大型音樂旱噴泉,紅、黃、藍三色玻璃台階組成彩色光環,創造齣美麗壯觀,富有吸引力的新景觀。噴水池中央凸現上海的版圖,噴水池四周是4座紫銅花壇,用花崗石製成的44隻石鼓燈,“蹲”在中心廣場上。在四個入口台階上,創設6組富有傳統文化藝術特色的浮雕,分別為“申”、“滬”古篆體,“紡織始祖黃道婆”、“科技先輩徐光啟”、“友誼”、“和平”等,線條生動優美,圖案古樸雅致,反映了上海的歷史文化及上海人民的美好心願。中心廣場的東西兩側有2個小廣場,東面為旭日廊,形成旭日廣場;西面為明月廊,形成明月廣場。綠化帶主要種植香樟、雪松、日玉蘭及其他常綠灌木,總量達40萬株,在人民廣場週邊拉起了長青的“手”。13公頃面積的廣場,僅綠化就佔了8公頃,使廣場成為上海最大的園林廣場。每天清晨,廣大市民紛紛來到人民廣場綠化地帶練功、舞劍、打太極拳。中心廣場噴水池更成為上海最大的免費舞池,常有數十對舞伴在此翩翩起舞。在廣場的西南側建有一座藍白相間、美麗典雅的鴿舍,1995年10月1日,3000羽和平鴿散放於人民廣場與遊客見面,為廣場增添了和平安祥氣息。
在上海建造大劇院是上海人民和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迫切心願。上海大劇院位於人民廣場西北側,佔地該是佔地11528平方米,共設有1800個座位.總投資12億元人民幣.上海大劇院由法國建築界久負盛名的建築大師設計,他運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材料、燈光,以全新的構思向上海人民交齣令人讚賞的設計方案。大劇院結構為簡潔流暢的幾何形造型,皇冠般的白色弧形屋頂彎翹向天際。上面有古典的戶外劇場和空中花園,形似聚寶盆,象徵著上海吸納世界文化藝術的博大胸懷。晶瑩、透明的大劇場在平台、花園、噴泉、水池的簇擁下,將成為人民廣場又一大文化景觀。
位於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過去作為全市人民遊行集會的場所,可容納120多萬人。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改造人民廣場已成為歷史的必然。人民廣場綜合改造工程,從1988年5月地鐵站開工以來,經過六年多的建設,於國慶45週年前夕向上海人民展露新姿。改造後的人民廣場已成為融文化、綠化、美化為一體跨世紀的上海政治文化中心。
多功能的地下城
在人民廣場的地下,還埋藏著幾項龐大的市政、商業設施。人民廣場地鐵車站坐落在人民廣場的東側,橫臥在地下14米處,全長368.9米,其中車站長度為186米,總建築面積17.61萬平方米。整個車站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集散廳,分設5個齣入口,下層為站台。站廳層西側以鵝黃色面磚鋪就的墻面上,鑲嵌著一幅題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巨型壁畫,這幅總面積達150平方米。車站的照明以人造自然光的嵌入式燈具為主,走入車站宛如進入精美絕倫的地下藝術殿堂。人民廣場地鐵車站是地鐵一號線、二號線的交匯集散中心,在它的西側,未來的三號線將與之擦肩而過,為上海最重要的地下交通樞紐之一。
人民廣場地下變電站是舉世矚目的大型變電站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座超高壓、大容量城市型地下變電站。位於人民廣場東南角,為5層鋼筋混凝土筒體結構。底深18.6米,內徑58米,建築面積為9400平方米,主要設備均安裝於此。地面僅設300平方米的中央控制室。該變電站最終容量為72萬千伏安,安裝兩台24萬千伏安變電器。主設備從奧地利、法國、德國、美國等引進,技術上具有國內目前一流水準。它透過接受220千伏電網電力,向黃浦、南市、盧灣、靜安等區的110千伏及35千伏變電所提供電源。該項目總投資達2.5億元,將使市中心電網的運行質量得到改善,同時也為我國在大城市建造地下變電站提供了有益的經驗。人民廣場地下車庫位於廣場的西南側,加上地下商場,總面積為5萬平方米,深度為11.15,上層為商場,下層為停車庫,也稱下沉式廣場。車庫共分7個區域,可同時停放600輛車,為亞洲最大地下車庫。場內設有3架液壓式電梯,隨車人員可乘電梯直升上層的商場。整個停車場將安裝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自動化設備,如自動導航管理系統、自動噴淋滅火系統等。
人民廣場地下商城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地下商業中心,總面積3萬餘平方米,包括地下商業街和地下商場,有兩個地面齣入口,兩架自動扶梯和四座人行扶梯。從人民廣場東南端的草坪旁,乘自動扶梯下到8米以下的下沉式廣場,步人地下商業街。這是條長300米,寬36米的長街,兩旁共有近百家店舖,每間50平方米,店舖皆用玻璃幕墻,地面全部用“印度紅”和“蒙吉黑”花崗石。各家店舖佈置高雅,有的店內佈置成溫馨的居室,有小圓桌、休閒椅、沙發等,顧客可以坐下來慢慢地選購。商店主要經營服飾皮鞋、鐘錶、眼鏡、攝影、美食、咖啡屋、銀行、超市等。
其中境外商店特別是香港名店佔了約80%,所以人們叫它香港名品街。地下商業街與地下商場相通。地下商場氣勢宏偉,猶如地下宮殿,面積達2.5萬平方米,當中是一條長150米、寬12米的地下大道,把商場一分為二。左邊第一區域是大百貨商場,緊接著的是世界服飾名品店,休閒服飾店和超市。右面第一區域是西式快餐店、婚紗攝影廣場、女裝、童裝店、遊樂場和美食廣場。商城內辟多處供遊客休息的場所,其中商場的中央廣場是為壯觀,其頂部有一直徑9米的圓形採光窗,宛如太陽直照地下宮殿。商城與地鐵相通,已成為人民廣場集旅遊、購物、觀光、休閒的又一景點。
楓涇鎮成市於宋,建鎮於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佈,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進入三間四柱的“楓涇”石牌樓,沿著包圍老鎮區的市河和分叉小河,穿進“東柵”石坊,走過一條又一條的青磚石板的沿河老街,跨過一座又一座的石橋,一片又一片的古建築群順長達五里的河街鋪展開來。每天清晨,河邊橋堍的茶館就茶香飄溢,四鄉的漁船穿過夾河的臨水樓台、石河埠,集中到長長的臨河廊棚前排成魚市,河面上水波盪漾,正如民謠說唱的“一月螺螄二月蜆,桃花三月甲魚肥......”
過石牌樓進入生產街,沿河一長排逶迤綿延的黑色廊棚,黑色小瓦蓋頂,黑色小磚鋪地,一盞盞大紅的燈籠在廊檐下高高懸挂著,正所謂古巷通幽。明清時這條街上米行一家挨一家,那時家家門前建有風雨廊棚,到近代多已凋敗,現在地廊棚是重建的;平時年輕人都去上班,老阿婆們就在廊下以河岸做台,宰魚淘米、洗菜浣衣;街上的老房子雖然門面不大,但小弄狹長,可見庭院深深;楓涇的河街都是一邊人家枕河,一邊人家面河;河對面是和平街枕河老屋,東頭一座飛梁畫棟、中國的戲劇始具雛形,到宋、金兩代正式形成戲劇這石基翹角的古戲台,戲台是古代專供演齣的一種室外舞台。唐朝中期,種文藝形式。當時,戲劇演齣場所統稱戲場,唐詩中又有“樂棚”、“歌台”、“舞台”、“露台”等名稱的記載;宋代演變為勾闌、邀棚,勾闌的台已經有固定的頂了。元代,中國戲曲達到鼎盛,“戲台”一名也正式齣現。楓涇古戲台建在城隍廟廣場上,一面臨街,一面臨河,每逢演戲,從水路乘船而來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戲。清朝,南北城隍廟開始有廟會。《續修楓涇小志》載:“至期士女傾室往觀,百里內聞風而來者,舟楫雲集,河塞不通。”可見其盛況。屆時,商販、京劇班、馬戲團等雲集楓涇,古戲台台上台下十分熱鬧。現在的古戲台是重建的,重建後的古戲台面寬64米,進深44米,舞台面積28平方米,歇山式頂,飛檐翹角,古意盎然。戲台對面,一排臨河的老房子,是晨社茶館,遊人可挑臨窗座位坐下休息,一面品茶,一面聽戲,還可臨窗觀景,悠哉遊哉,不亦樂乎!相傳廊棚的美人靠岸隔河就能觀看演齣呢。
踏過生肖石,在長廊東首城隍廟橋堍,有一道顯眼的西洋式紅色門面,這是東區火政會舊址,上海地區僅存的較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門前河中停靠著一艘紅色的救火船,是上海最後一條水上救火船。和平街上原房管所大院正在重建“三百園”,石砌院門,三進大院,是三個收藏展齣百樣民俗用品的收藏館的合稱,現已建成佈置正式開放的百籃館,百籃館設在中間一排樓房,前有庭院,一隻巨大的古代元寶藍仿製品,擺放在庭院一側中央,成為百籃館的標誌。館中收藏了江南水鄉農家的各種提籃,有一百件各種用途、形制不一的籃子實物,全面反映了籃子與歷代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況:有齣生時睡得搖籃,讀書時提的書籃、擺在家里的禮籃以及日常用的飯籃、菜籃,上墳祭祖用的香籃,做壽用的壽籃、女工用的針線籃以及蒸東西的烘籃、煙籃等等琳瑯滿目。“曉日提竹籃,家童買春蔬。”白居易的詩句生動傳神的描寫了籃子已經融入了江南人家的生活中的情景。從反映楓涇風貌的民謠“河多橋多弄堂多,唔呶喔哩藍頭多”中就可以看齣籃子在江南民生中所佔的地位。和平街上還有一處保留了十九世紀後半葉歷史陳跡的所在,值得一覽。
北大街是商業古街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兩層樓房,身處其中,抬頭望天,隻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一扇扇木格窗露齣原木本色。樓房臨街的一邊清一色都呈平面結構,看不齣每一棟建築的特色和規模,而從後門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齣河面,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底層的近水樓台,層層石級通向河埠,或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間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遊船穿行其中,人景輝映,夕陽夕照,真是中國的水鄉,東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舖作坊集中,手工業歷來發達。早在宋代就有鐵、木、竹、農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製作。紡織技術傳入,紡紗織布盛行,明清時,楓涇地處全國棉紡織業生產貿易中心,“所齣布匹,日以萬計”。據史載:“前明數百家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朱涇樂業,而染坊、踹坊、商賈悉從之。”當時楓涇鎮上有土布莊200余家。清代鎮上佈局眾多,江南織造也在楓涇設立機構、工場,生產、收購棉紡織品。楓涇布行銷全國。楓涇因而與盛澤、南潯等成為當時最為著名的江南古鎮。清朝後期,米麩業取代衰落的土布業,使楓涇工商業再度興盛。到近代,楓涇薄稻和楓涇豬成為遠近聞名的農副業品牌。20世紀30年代起,楓涇又成為中國黃酒業的重要產地。黃酒和一百多年來盛銷不衰的楓涇丁蹄、桂花狀元糕、天香豆腐於三大土特產被今人稱作“楓涇四寶”。到了現代,古作坊多已破敗,保存最完整的就數375號的石泰山制藥房(藥鋪)。為了展示古代手工業生產狀況,現將當年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規劃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產器械,培訓有關人員,屆時向遊人展示古代織布、打鐵、制藥和製造竹木器具等手工業生產技藝。遊人也可以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在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選購買到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手工藝品。當然也可以嘗試自己製作小竹筒、小鐵鏟、小鋤子、布鞋子、土布頭巾......
楓涇鎮古鎮周圍水網遍佈,大部分人家沿河建房。河道上船隻往來,購物十分方便。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眾多,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至清末,全鎮橋梁有52座之多,現在還保留了十多座,歷史最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橋,建於元代,古樸蒼勁,橋身石縫長齣了青苔,兩頭橋堍下都築有石階水碼頭。從橋上望去,兩岸綠樹翠叢,古屋河埠,前有虹橋平臥,後有石橋橫跨,處處小橋流水人家。沈蓉城在《楓溪竹枝詞》中寫道“鞦韆架傍瑞虹橋,節屆清明麗景饒”。走到虹橋堍,市河成丁字型垂直,向三面河道望去,一望三座橋,三望九座橋。據介紹,這兒將建一座九橋亭,讓遊客觀賞橋鄉風貌。虹橋對面友好街,沿河兩岸民居群是原汁原味的晚清風貌。“周莊雙橋美名遠播,楓涇三橋麗景無雙。”即將修復重建的楓涇三橋景點將成為楓涇古鎮遊的一處景觀。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傢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齣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築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留連。南大街聖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台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齣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於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古戲台往西,位於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墻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於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上海磁懸浮列車專線西起上海地鐵2號線的龍陽路站,東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專線全長29.863公里。由中德兩國合作開發的世界第一條磁懸浮商運線2001年
3月1日在浦東挖下第一鏟,2002年12月31日全線試運行,2003年1月4日正式開始
商業運營。是世界第一條商業運營的磁懸浮專線。
|
這列當今世界上最酷的列車,帶車頭的車廂長27.196米,寬3.7米。中間的車
廂長24.768米,14分鐘內能在上海市區和浦東機場之間打個來回。置身其中,
您將親身體驗到這架“陸地客機”所帶來的奇異感受。
磁懸浮列車——21世紀人類理想的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的原理並不深奧。
它是運用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使磁鐵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
力,即“磁性懸浮”。
科學家將“磁性懸浮”這種原理運用在鐵路運輸系統上,使列車完全脫離軌
道而懸浮行駛,成為“無輪”列車,時速可達幾百公里以上。這就是所謂的
“磁懸浮列車”,亦稱之為“磁墊車”。
中國從70年代開始進行磁懸浮列車的研製,首台小型磁懸浮原理樣車在1989
年春“浮”起來了。1995年5月,我國第一台載人磁懸浮列車在軌道上空平穩地
運行起來。這台磁懸浮列車長3.36米磁懸浮列車,寬3米,軌距2米,可乘坐20人
,設計時速500公里。
作為目前最快速的地面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技術的確有著其他地面交通技
術無法比擬的優勢:
首先,它克服了傳統輪軌鐵路提高速度的主要障礙,發展前景廣闊。第一條
輪軌鐵路齣現在1825年,經過140年努力,其運營速度才突破200公里/小時,由
200公里/小時到300公里/小時又花了近30年,雖然技術還在完善與發展,繼續提
高速度的餘地已不大,而困難卻很大。還應注意到,輪軌鐵路提高速度的代價
是很高的,300公里/小時高速鐵路的造價比200公里/小時的準高速鐵路高近兩倍
,比120公里/小時的普通鐵路高三至八倍,繼續提高速度,其造價還將急劇上升
。與之相比世界上第一個磁懸浮列車的小型模型是1969年在德國齣現的,日本是
1972年造齣的。可僅僅十年後的1979年,磁懸浮列車技術就創造了517公里/小時
的速度紀錄。目前技術已經成熟,可進入500公里/小時實用運營的建造階段。
第二,磁懸浮列車速度高,常導磁懸浮可達400-500公里/小時,超導磁懸
浮可達500-600公里/小時。對於客運來說,提高速度的主要目的在於縮短乘客
的旅行時間,因此,運行速度的要求與旅行距離的長短緊密相關。各種交通工
具根據其自身速度、安全、舒適與經濟的特點,分別在不同的旅行距離中起骨
幹作用。專家們對各種運輸工具的總旅行時間和旅行距離的分析表明,按總旅
行時間考慮,300公里/小時的高速輪軌與飛機相比在旅行距離小於700公里時才
優越。而500公里/小時的高速磁懸浮,則比飛機優越的旅行距離將達1500公里
以上。
第三,磁懸浮列車能耗低,據日本研究與實際試驗的結果,在同為500公里
/時速下,磁懸浮列車每座位公里的能耗僅為飛機的1/3。據德國試驗,當TR
磁懸浮列車時速達到400公里時,其每座位公里能耗與時速300公里的高速輪軌
列車持平;而當磁懸浮列車時速也降到300公里時,它的每座位公里能耗可比
輪軌鐵路低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