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將孩子哄睡了後,我和月兩人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沉默不語,不確定接下來的時間作什麼好。
像突然想到什麼似地,她起身走向放置電話的五斗櫃,拿出記事本,又走了回來,安靜地開始動起筆來。
「為了練習日文,幾年前起,我就開始強迫自己用日文寫日記。當了母親後,什麼都不寫了,信也少得很——除了台灣的家人,唯一的筆友如今朝夕相處。唯一持續下來的只有日記。」
我也立即跑上樓去,將這趟旅行期間,用來寫雜感短詩的筆記本捧下來。當作作業看待,我勉力思索可以當作詩材的感觸。然而十分吃力,只覺得脣齒乾澀。其實並無話可說。
辛夷花在夜中
發出冷然的光
比月色更透亮
苦於茶的滋味
我獨起繞室躑躅
綢簾如雲
掀動滿地星火
連自己也不確定為何會寫出這樣的句子來,然而姑且還是寫下了,也許以後會看出些什麼端倪也未定。以往認真寫,也有些企圖的作品如今看來多感到難堪,倒是一些毫無來由的戲筆偶有可取之處。針對這點,我不追究自己寫作的動機,更不信任當下自己的評鑑,我都留給未來了,當作材料,大概也不見得會有成篇之可能。
連我自身都無法抗拒地必須將自己託付給渺茫難測的未來了。更別說寫作了,有什麼可吝惜的呢?
「你來日本後的第一個禮拜天,我們去了哪裡?做了什麼?星期一是到鎌倉去,星期天呢?我們去喝了咖啡,露天的手工餅店,但是風大而且太冷……。在那之前呢?」
「我不記得了……。好像是計劃去一家骨董店,可是到了才發現門沒開。之後好像就吃餅乾去了。你日記不必寫這些罷!」
「我們沒去買菜嗎?在更之前呢?」
「好像還去了家Book-Off,買了幾本二手書是罷?也許是之後?……我們不會買完菜還去喝咖啡逛書店罷!」
「可是……」
我當即截斷月的談話,「等等等等,那是同一天做的事嗎?似乎連貫不起來。是同一天嗎?我實在記不清楚了。也許我們真的去買過菜了也說不定。」
月將筆記本闔上,滿意地嘆了口氣,幾乎瞇起眼睛:「好不容易將這幾天的日記補上了,從你來日本後,不知怎麼地,我就停了日記沒寫,現在都湊不齊了。」
而我卻還在和我枯萎的短詩搏鬥,並且開始萌生放棄的念頭。
唐茶琉璃碗
紺色掛鐘
豆紅紗櫥內
隱約如綿的苔綠
也許我該先念點書,「川端康成掌上小說選」就在桌前,但我遲遲下不了動它的決定。也許我該出去走走。櫻花應該盛開了。前幾天氣象報導說,今春天氣回暖得快,櫻花情報大幅提前,是史上「最速紀錄」。
「寫完日記後,才終於感到踏實。停筆的這幾天,一直感到浮浮的,很不安定。現在才好了,很奇怪罷!」
而我是寫日記時,尤其是寫完後,才特別意識到那種「浮」的滋味。
跨上腳踏車便感到一股寒意,衣服可能是穿得薄了些,但還不到非得回去添衣的程度。大約車行兩分鐘許,便可看到兩列成排如拱的櫻花林,桃染如霞似霧,既壯觀又秀雅。我連忙停下車來拍了幾張照。然而不知為什麼,心底卻再也感受不到幾天前初見到櫻花林時的悸動。連按下快門的食指彷彿也是為了某種「必然性」服務罷了,心下空空地,沒有太多想法。
也許是陰天的緣故,深雲靉靆,午後有下陣雨的可能。
連對於美,對於夢想的完成都有遲鈍麻木的一刻,而且如此真切得不容自己虛以委蛇,想想也是感傷。經歷愈多,未來怕是什麼也食之無味,就要與激情的湧動訣別了。
我記得他曾說過:「我不是前來告別,但我卻將逐漸淡出。」
公園裡日本人一如往例攜家帶眷席坐在草地上賞櫻野餐。櫻花才開,所有人便開始期盼落英的勝景。然而一絲嗅不出淒涼的況味,它自有足堪壯烈的繁華。我心底埋藏隱憂,不知專程赴日的芳貞趕不趕得上這狂熱的瞬間。
前晚修在車上特別指出燈火映照下的櫻花要我看,果然澄潔清透如霜雪。樹下繫著幾盞幽淡的紙燈籠,臨風飄揚,茜火閃爍,使人目眩神迷。他說這幾天尚暖,再過幾天,如果轉寒一些,燈下就會有人成群攜酒痛歌,非常熱鬧的庶民節慶氣氛。問我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計劃哪夜買幾罐冰透的啤酒過來。
當時我確實是感到異常興奮激動的。
事之無可挽留。
月下的燈籠,紅的光,綠的光,白的光,厚重淋漓的書法,顯得圓潤可親,但是我們的車一閃即逝,幾乎來不及看清樹下的人影,便已轉入另一個巷道。
這讓我想起竹久夢二的一幅美人畫。也許算不上是他的名作如「黑船屋」、「稻荷詣」者,因為我唯一的一本他的畫冊,將這題為「祈禱」的作品以小格黑白的形式,收錄在作品解析的眉批位置。銅版彩頁並不見其蹤跡。
然而確實是幅感人的畫。畫面構圖極為簡淨,一名著暗色和服的梳頭女子躬身獨坐在一列長條木椅上,膝上平攤開一本應該是聖經之類的書,然而扉頁上空白如洗,反倒木椅上的紋路卻清晰可睹。側面的女人微向前傾,雙手將整張臉掩去大半,拇指依附在耳垂後方,四指則緊密地蓋住其餘五官,低頭的線條極為嫻雅流暢,重心略微向後,落在木椅上,女人身軀的沉重感因此得到確認。背景是一整片濃淡不一的牆壁。
雖然題為「祈禱」,但全然聞不到一丁點歡快幸福的光彩,說不上來是疲累至極,還是已經開始掩面啜泣了。顯然萬分渺茫嚴峻的希望罷!在許下心願的同時,心中已經雪亮明白到一股清晰的絕望,那樣斷然得不留餘地的醒悟,使這樣失意的感情呈現不同凡響的純潔雰圍,絲毫不存殘滓,只能說是傷慟,卻再也不能稱之為哀愁了。越過了某個微妙的臨界點,靜止的空間正無聲地擴大中,人影愈退愈遠,幾乎成為一粒蜷曲的黑點,一隻暮色中落單的孤雁,正在莽莽的平林山河間浪游。
那樣堅決的痛苦,塑造了「祈禱」奇異的敘事性格:幾乎抵達宗教也同時背離了信仰。
為什麼明知難以期望,卻依然固執地留守在人影散去的堂內?洞悉事不可為的同時卻又喃喃吐露注定落空的祝願?
在另一本中公文庫出版的夢二先生詩集裡,有一幅相似的素描作品。背景移到海邊,側面的女人坐在礁石上,頭俯得更低,腰也彎得更弓,遮住臉的雙手一路延伸到額際髮根。所有的線條都在分叉顫抖中。
當時我就在想:難道這樣無望的痛楚,竟也是一種羞恥嗎?
「如果我出現在你的夢中,你會感到羞恥嗎?」
一位詩人朋友曾引用柏格曼劇本裡的對白在信件的尾端,他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呢?
寒風中我拿起筆,補全原先未完的短詩﹔
步履幾乎停頓但
喘息卻逐時加劇
隔樓的琴鍵如夕照般
滴落遲緩黏膩
眼見彤霞便要燒盡
鳥雀競飛
崩裂的預感
無限延宕
開始有一點雨意了,我得找個地方暫時避避。
2002.03.23
文章定位:
人氣(1,095) | 回應(6)|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