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學生上課﹐不喜歡積極問問題﹐也不愛和老師辯論﹐是一個文化心理問題。為甚麼沉默呢﹖不外兩個原因﹕第一﹐是爺爺﹑爸爸從小都教﹕“是非總為強出頭”﹑“槍打出頭鳥”﹐孩子上課﹐覺得要尊師重道﹐老師說甚麼﹐自己乖乖記住﹐隨意發問﹐會損害老師的尊嚴﹐或相當於觸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內心有一種遺傳的恐懼。
第二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怕問的問題太蠢﹐不夠內行﹐惹來其他人哄笑﹐但其實在學問的世界裡﹐沒有一個問題是蠢的。他怕自己變成小丑。
老師在課堂上追問﹕你們不答腔﹐是不是全都明白了呢﹖沒有人回答。再問﹕是不是其實心中有問題﹐但不敢舉手呢﹖也沒有反應。外國來的留學生覺得﹐這到底是甚麼回事。他不明白。
【陶傑著《思考在命運之上》﹐皇冠出版社﹐二○○二年十月】
港澳老師上課﹐為了追趕進度多於希望傳授知識﹑引起興趣﹐學生自幼明白老師非把每節課計劃好的內容“講完”不可﹐別說是辯論﹐連提出問題也擔心被視為“阻住地球轉”。
陶傑所說的文化背景和面子問題當然是學生上課沒意見的主要成因﹐但學校沒有認真鼓勵學生發問﹐社會沒有要求學校教育下一代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亦是構成學生不敢提問﹐不想表達自己意見的重要原因。
港澳地區的好學生是怎樣的﹖是上課靜靜的坐覑﹐“抄”好筆記﹐按覑老師的標準答案答出好成績的一群﹐誰需要你問長問短﹖家長眼中的好孩子是怎樣的﹖是自動自覺按老師的指示毫不猶豫地做完功課﹐不必讓父母擔心﹐不必請補習老師督促做功課﹐便是好孩子了。誰理會你是否有表達意見的能力呢﹖既然整個社會在表達意見﹐遇到疑問時多數會不舉﹐你又怎能奢望小朋友懂得舉手發問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