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輩的人喜歡熱鬧,崇尚群體生活,同學會、同鄉會、業界社團,全部參加,佔個席位,卡片上印著各種各樣的名銜,內心就感到很踏實,自以為擁有舉足輕重的身份地位。這些群體活動必然有其善良的出發點,有時也能發揮一定的團結聯誼作用。我以前也在一些前輩的介紹下參與過這類事情,吸收了不少經驗,得到過很多教訓,也一度以為在社會立足必然要這樣。
直到幾年前我覺得各種形式化的活動實在令人很累,有時又要把自己的興趣扭曲成迎合他人的好惡,而且也佔用了太多時間,於是我逐步放下各種看似理所當然的所謂事務,開始獨來獨往,慢慢發現內心真正能把握的東西,重新培養出讀書寫作時的應有閒情,也靈活運用這種閒情支撐著自己的生活。
人到中年才學會怎麼用時間,怎麼拒絕,怎樣閒下來,實在有點可笑。但人生有時的確會遇上這種荒謬的情況,師長建議你做一些事,朋友找你幫忙參與幾個項目,後輩又說需要一點扶持,稍為心軟就會陷入各種立意善良的怪圈之中,繼而失去了自己。
值得慶幸的是我在適當的時間把大量次要的、其實與我無關的責任剝離,也開始不在乎別人的意見和感受,認真地享受自己選擇的生活。這種我行我素的態度未必像以往那麼圓滑,但實行起來其實相當美好。
時代不同了,老是想有所作為也許只會令人感受到連番困頓、白忙一場。在這樣的亂世之下,適當地把閒情用好,反而能抗拒干擾、減輕壓力,容易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把生活過得安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