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很多機會聽朋友訴苦,無論是工作困境、家庭爭執、投資失利,甚至感情煩惱,我都會耐心地聆聽,該安慰就安慰,可調解則調解。
他們之中不乏胡思亂想的傢伙,性格偏向悲觀,又喜歡一意孤行,三言兩語就能把各種鼓勵和勸導化解於無形。即使釋出更大的善意再三開解,他們還是會固執地泡在苦水裡,然後自怨自艾,好像真的被趕入絕路,沒有機會再出來。
另一種朋友更加任性,但凡遇上不如意的狀況,即認為所有人都想陷害他,幻想大家都準備要落井下石。實情是朋友們知道他有事都積極伸出援手,有人出錢,有人出力,有人出謀獻計。眼看快要見到曙光時,當事人卻選擇在關鍵時刻自暴自棄,還會雄辯滔滔地反駁所有幫助他的人,堵塞大家安排的各種出路,然後慨嘆世態炎涼,繼續自憐自傷。每次見到這樣的情況,我都驚訝於悲觀心態的恐怖破壞力。
人們通常是經歷過某種創傷才會變得心灰意冷,不但無法克服困難,還會無限聯想地把難題誇大,在心理上令自己寸步難行。不過在旁人眼中,他們的困難可能微不足道,情況根本沒有那麼糟糕。但殘存在內心的傷痕卻持續發揮影響,往往令他們因為“害怕”而不敢採取任何行動,而這類近乎恐懼的感覺根本沒有道理。正如怕狗的人只知自己需要恐懼,很少會想到狗也許更加害怕人類。可是在本能感覺驅使下,他們一旦見到狗就立刻發瘋似的逃跑或尖叫,表面看來很狼狽,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
我試過一番好意去幫助朋友,最終被對方的負能量弄得情緒低落,那當然是因為我不自量力、道行未夠。漸漸明白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擺脫困境的“體質”,但只要力所能及,還是希望學習更多開解別人的技巧,轉換方法,盡力把有需要的人從苦水裡拉出來。
(刊於2025年1月18日澳門日報新園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