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導演,可以拍出不同的風格,但許鞍華眼中的男人和女人,差別畢竟太大了。
《女人四十》的蕭芳芳,可以兼顧家庭與事業,有情有義,遊刃有餘;《男人四十》的張學友,只能表現出百般無奈,不滿現狀,畏首畏尾。
電影裡的張學友很努力地扮演教師,也很刻意地迎合潮流,用年輕人的語言來講課,可惜,他的學生並沒有被他感動,連許鞍華的電影都要把學生標籤成無心向學,上課例必搗亂,這樣的安排實在令人感到氣餒。如果張學友是一個好教師,他的課應該不致於上得這麼混亂,但既然對教學欠缺熱誠,他自己亦看不起教師的工作,他又憑什麼去批評他飛黃騰達的同學唯利是圖呢?男人到了四十歲,就會變得這般虛偽嗎?抑或編導想表達一個知識份子故作清高的無力感?但這樣一來,這個四十歲的男人便不那麼值得尊敬和同情了。他不過是一隻不敢飛出雀籠的小鳥,卻終日埋怨雀籠阻礙他一飛沖天。
至於作為電影賣點的那段師生戀,切合中年人的性幻想,卻不合符現實。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應看來,張學友教書並未成功,他可能會得到一些純情好學生的同情,卻很難會引來典型反叛學生林嘉欣的祟拜,更惶論主動而大膽地向他展開「追求」。我不相信這般有性格,這麼無視一切規條的女學生會鍾情於這個毫無生氣的老師,更不可思議的是自稱很有經驗的男老師會迎合這名可愛少女的需要,明知對方暗戀自己,不但不好好教育她,還毫不忌諱地跟她約會,僅僅為了報復他的太太要照顧身患絕症的舊情人嗎?還是他也抵受不了少女的誘惑,既撕破道德的面具,亦丟棄平日的道貌岸然,還要裝出一副受害者的可憐相。
電影沒有明確交待老師跟女生在深圳過了一晚的細節,但這個老師的不長進,卻活現觀眾眼前。也許,這亦是許多男人的常態,既要滿足偉大的幻想,又不能面對卑鄙懦弱的現實。四十歲的男人,可能會比電影中的張學友更不堪,但亦不乏莊敬自強,大徹大悟的精彩人生。雖然是略感不滿,但《男人四十》不失為一齣製作認真的電影,如果說楊德昌的《一一》拍出中年人參透人生的大智慧,《男人四十》卻只能表達小男人毫無氣魄的假道學。四十歲的男人,似乎都在這兩者之中作選擇。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