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07 13:26:40| 人氣3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習慣的動物──擺脫上癮行為的十種方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是喜歡秩序的動物,即使你家裡青少年的房間恰恰相反。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在二○○八年所做的研究中,他們追蹤一萬名不知情的歐洲手機使用者發現,多數人是習慣的動物。在研究中,被觀察者走同一條路去上班、上學、從事休閒活動,充分證明我們渴望有舒適區及可預測性。
  除了度假時會偶爾不照慣例走之外,我們都會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特定結構,讓自己感到安全、無慮。事實上,大多數的時間管理專家都建議做好計畫,並嚴格遵守。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們都需要在生命中找到有意義的形式。計畫和圖表代表有秩序的混亂與受控制的知識。它們幫助我們將精力導到某個方向,這樣我們才能讓每天有意義。
  加州南部的精神治療醫師提娜泰絲妮(Tina Tessina)表示,當尋找模式的天性壓倒其他的感覺時,它就會發展成癮。
  「重複與熟悉令人感到自在與鎮定。當人靠一般的自動模式運作時,我們較冷靜,生活似乎較能掌控。然而,當模式接管一切,而我們似乎停不下來時,這就成為一個問題。」
  舉例來說,因為無法去上瑜伽,又想要上完課後的那種放鬆感,於是喝了一杯夏多內白酒(Chardonnay);一開始時或許是個好主意,但它最後可能變成沒有就活不下去的一種失控習慣。多數抽菸的人都知道我說的話是真的。不管這個上癮行為是身體上的(如抽煙或喝太多酒)或精神上的(如過度使用科技器具),都能使人陷入負面的行為模式。
  玩電動玩具、看電子郵件或講好幾個小時的電話,這些都是很耗時的活動,而且最後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若把切換電視頻道或坐在電腦螢幕前面的時間加總起來,你會發現時間都花在這些地方了。用來放鬆的活動經常變成自我麻痺、浪費時間的工作。
  大衛林菲爾博士(Dr. David N. Greenfield)是康乃狄克的一位臨床心理師,他研究網際網路行為及其使人上癮的特質,使用網際網路成癮更是他深度研究的一個主題。「網路的強大吸引力能引發過度使用、濫用,甚至是成癮的行為模式,」葛林菲爾博士說明。「性、電子郵件、賭博、購物及玩遊戲是『迷失在網路中』的一些方式,能導致真實生活發生問題。」
  同樣的,烏瑪葛塔博士(Dr. Uma Gupta)是提倡教育者兼環球方塊顧問公司(Global Cube Consulting)的執行長,她研究數位成癮對學習的影響。她將數位成癮定義為「使用數位科技的一種不正常且有強制性的內在需求和渴望,即使沒有使用科技的明顯需求」。在沒做某項工作時產生焦躁不安、不完整、易怒且焦慮的感覺,這些就是上癮的徵兆。會錯過某樣重要東西的那種急迫感更加重了上癮者的執念。把黑莓機放在枕頭下睡覺的人都能了解這種感受。
  不同學習路公司(Different Roads to Learning)的董事長茱莉阿祖瑪(Julie Azuma)堅持玩特定電動遊戲時,要有響亮的電視聲做背景。她似乎無法停止同時做那兩件事,而且她有幾個朋友都有同樣的問題。他們迷上那種在看電視和玩遊戲的感覺。她知道自己應該停止,但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停止。
  要如何打斷那種循環呢?我們要如何改變以解放自己的日程安排,並重新找回在這自我毀滅模式中所損失的時間?
  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想法。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需要某種模式。想知道接下來的情況是人的天性。第二,我們要確立最終目標。在目標不明的情況下,我們無法檢視現存的行為。這是關於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第三,我們得找出別種方式來滿足掌控感,同時滋養內在精神。
  培養能完成目標的新習慣不是自我否定,而是用有用的東西來取代無效的東西。在這一章裡,我要探討改變習慣、滋養精神的方式,最終找回時間帳戶。

原則一:習慣測驗
  顯然不是所有的習慣都不好。你大概已學會,飯後刷牙及定時拿垃圾出去倒是好主意。大多數的基本習慣是在年幼時期養成的。成年後,我們開始養成輔助的習慣;在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這些習慣經常以因應機制的形式出現。舉例來說,如賞識、社會關係或一般需求。
  錄影帶教授公司(Video Professor, Inc.)的副總裁布萊恩歐森(Brian Olson)習慣在週間早晨五點半起床看報紙,並享受一杯晨間咖啡。這樣做已經行之有年,若不照這晨間慣例走,他就覺得不完整。布萊恩所描述的活動不是他一週每天都要做的事。在週末或太太度假時,他不覺得需要在那個時間起床看報紙或喝咖啡。這個習慣性的行為幫助他開始每一天。這增進他的精神健康,並不阻擋他得到想要的東西。布萊恩認為這習慣使他在週間保持積極的活動。這習慣對他有好處。它沒壞處,也不會上癮。事實上,它對他有幫助。
  在這練習中,你將找出對你有助益、有害或不好也不壞的習慣。做這個習慣測驗時,你需要五分鐘的獨處時間。帶著一疊紙或一個錄音裝置到一個安靜的空間來完成測驗。
  詳細描述自己典型的一天,以及若改變一個慣常的工作會是什麼情況。或許你平常在一天開始的早晨要喝兩杯咖啡。思考一下,若改變喝第一杯咖啡的時間,日子會變得如何。或者你總是在每天早餐前先看電子郵件。若到早上十點才看郵件,你會有什麼感覺?試試看。如果你感覺不好也不壞,這就是你可以放棄的習慣。當想要放棄你的「定時劑量」讓你覺得害怕或恐慌時,這可能是一個終究沒好處的習慣。它甚至可能是一種需要嚴肅對待的癮。
  問自己遵循習慣有何益處。它對你有何幫助?若說得出的益處比損害更多,你就比較可能因此活動受益。若情況正相反,你就要更仔細檢驗這個習慣。

原則二:人生目標
  有多少人以「重新開始」的承諾展開新的一年?我們要減肥、與前室友重建友誼,或將生命中的碎石子清乾淨。這承諾維持了幾天至幾週,但我們從未堅守承諾到最後。我們長久以來在想像的狐狸洞中追著不存在的兔子,浪費了許多時間。為什麼這情況如此常見?因為多數人不花時間確認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若我們清楚自己的渴望,那麼根據目標來做就會容易一些。
  第一步是找出心中的渴望。要這麼做,寫下自己曾經想完成的所有事情。這份清單長短不拘。你可以暢所欲言,儘量瘋狂、狂野,隨你的想像馳騁。若你想不出任何東西,回想自己的童年夢想。把它寫下來。提醒自己所寫下的所有事情都可能實現。不要去思考要「如何」做到這些事。專心地思考想做的事就好。
  蘭迪鮑許是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一位資訊科學教授,他於二○○八年死於胰臟癌。他充分展現了童年夢想的力量。二○○七年九月,在一場令人難忘、標題為「最後一堂課」的演講中,他說出自己如何在一生中完成兒時夢想。他堅定不移的精神、幹勁及專注伴著他走到生命的最後一天。那些童年夢想正是我們相信「一切都有可能」的基礎。
  這練習的目標是要藉由深入思考人生目標,以重新捕捉那個精神。這方法或許會讓你覺得有點不自在,請記得自己處於實驗階段。你在探索,若稍做改變,釋出額外的時間和精力,投注在真正想做的事情上,你會有何感覺。你正在創造一張地圖,帶自己走向終極的目的地。
  將所有能想到的事都寫完後,從清單上選出一樣。你選的事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拿一張新的紙,思考要完成這工作能用哪些方式。就像之前一樣,寫出想到的所有方式,不要排除任何一項。當你寫完,選一到兩種似乎不太可行的方式,然後去執行。這麼做的目標是帶你走出舒適區,進入一個新空間。若成功了,你將會很驚奇。若失敗了,你將會學到東西。不管怎樣,都證明了你能超越自認的界限。拿清單上另一項不同的行動方案來嘗試,直到你找到成功的為止。不斷在清單上增加項目,以包含更多經驗,並同時擴大舒適區。把這清單看成生命的待辦清單。挑戰自己,測試自己的極限到哪裡。當你挑戰極限時,你將看到人生目標開始浮現。

引自:http://www.morningstar.com.tw/bookcomment-2.aspx?BOKNO

台長: 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人氣(3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演講授課內容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棋典醫美營運總部計畫書
此分類上一篇:隔代不隔心--隔代互動並不難-高雄縣彌陀國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