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生煎,更愛小楊
未到上海之前,早風聞上海生煎威名,我們稱它“生煎包”但上海人都直接叫它“生煎”,本來生煎指的是生煎饅頭,上海人把這種麵團物一律叫饅頭,內包什麼,就叫什麼饅頭,好比肉饅頭、菜饅頭,和我們習慣的饅頭定義不同,但上海的饅頭到了北方,又變成了“包子”.北方人的包子,和我們熟知的包子還是有所區別,他們的包子,小巧玲瓏,其實就是我們的“小籠包”;那我們的包子到了內地又叫什麼呢?很容易,在他們眼裡,我們的包子要大得多,所以就叫“大包”.
多麼好玩的事,同一種東西,可以因地不同,名稱變變變.生煎饅頭在上海有百年歷史,是道地的上海小點,雖然它的正式名稱是“生煎饅頭”,但台灣人都叫它生煎包,因為我們還是習慣把它當包子看.
若干年前,第一次到上海,也第一次吃到上海生煎,或許不是生煎專門店,做得不是十分道地,衹留下乾硬厚小的微弱印象.再次來到上海,有了前車之鑑,懂得先做足功課,對生煎事先研究,同時調查幾間上海的口碑生煎名號位置,果然來到上海,生煎處處可見,除了有名氣的幾家生煎店之外,大大小小的生煎店更是五步一家,十步一店,可見生煎和上海人的生活是密不可分.
為了一嚐真正美味的上海生煎,我來到位於吳江路,上海著名的小吃街尋寶,入夜時分,人聲鼎沸,百頭鑽動,頗有台灣夜市的風貌,街的二旁儘是些小吃館,也有路邊小攤叫賣著香氣四溢的各式小吃,小小的街道,四處充溢著煎煮烤香,在一片食海中,一面醒目的招牌立即吸引我的目光,那正是我要尋找的“小楊生煎”.上海著名的生煎店有五六間,小楊生煎是其中之一.它的生煎是在店門口現煎,為最好的活廣告,因為躺在鐵板上,顆顆飽滿,秀色可餐的生煎總能發揮功效,把路過的行人,一一召喚進來.
生煎還有個有趣的爭議,有人說生煎褶子朝上,面相好,也有人認為褶子朝下的較酥脆,在上海,生煎褶子朝上或朝下都有,小楊生煎的褶子是朝下,所以從鐵板上看生煎,它飽滿光滑,圓鼓鼓十分可愛,也因褶子朝下,盛盤時,打褶的部份就會被翻面朝上,十分特別.對我而言,朝上朝下都不重要,吃進肚裡,進了腸道,結果是一樣的.
上海的生煎包,作法和我們的水煎包差不多,可謂兄弟之包.在台灣,我一直是水煎包的愛好者,就愛那酥脆的底,但台灣的水煎包要比生煎大得多,一個不嫌少,二個剛剛好.上海生煎比我們的水煎包要小一號和小籠包差不多,所以吃生煎豈衹二個,至少四五個,小楊生煎的顧客,吃生煎也沒在算個的,全是一籠一籠,不然就是堆成山,和吃貢品差不多.
上海生煎與我們的水煎包除了大小外,相貌上也有些許不同,人家的外皮還灑著小小蔥花及芝麻,猶如女子出門得塗紅抹脂一樣,所以生煎看起來就像上過妝的煎包.我們的水煎包受到寶島民風薰陶,外表十分樸實,除了麵皮還是麵皮,所以一眼看到上海生煎,直覺花容月貌,包比花嬌.
小楊生煎名氣大,但店內的規模實在無法和名氣成正比;窄窄的門不說,裡面像個避難洞,進去還得彎腰.容量不大,顧客卻多,在人多桌少的情況下,和陌生人比肩而食,也是在所難免.幸好生煎上得快,擺脫了面面相覷的尷尬.前面說了,小楊生煎的食客食量驚人,放眼望去,在座不分男女,人人生煎堆積如山,這種景像有點好笑,忍不住懷疑,這麼多的生煎怎麼吃得了?店裡似乎衹有我專注觀察別人,那些食客倒挺自在,毫不在乎我這外行的眼光,個個埋頭苦幹,一口生煎,一口湯,口口滿足,人人陶然.
好戲還沒看完,我的生煎也端來了.這生煎看起來十分圓飽,外皮不像一般生煎那樣白,它有著金黃誘人色澤,薄中帶透,皮嫩底脆.面對如此嬌貴的生煎,一時之間還真不知如何下口?我小心翼翼地夾起一顆,直覺地先從底部輕輕咬開,瞬間,一大股湯汁從生煎裡奔洩出來,我還沒能來得及反應,湯汁已經全流入盤底了,其速之快,恐怕連閃電打雷都不及.
我吸著生煎裡殘餘的湯汁,立刻被它的魔幻所震懾!它有著肉汁的香濃、又有如清水般滑順的口感,連一旁的牛肉湯都相形失色.吃第二個生煎時,我已經學得教訓,得從上方咬洞,再吸裡面的湯.小楊生煎的湯,真不是普通的多,約有滿滿一湯匙的量,送入口中還無法一口飲盡,待全入喉後,仍教人不斷回味再三.這種生煎太不可思議了!光是湯就讓人魂去了一半.
我無法像那些食客,大口吃肉,大口喝湯,遇到美味的食物,總會細細品嚐,這是我的習慣.所以飲完大口的湯汁後,先冷靜地深吸一口氣,再輕輕咬下那彈牙柔嫩的饀團,饀團裡肉汁剎時汩汨流出,充斥於口腔的每一處.愈是咀嚼,香氣愈足,讓剩下一半的魂,跟著餘香飄向空中.
它的滋味之所以那麼懾人,有其獨到之處.據了解,小楊生煎肉饀製作十分講究,肉得手工剁碎,與肉皮凍和在一起,且決不用肥肉,才能在生煎熱熟後,肉皮凍熱化成汁,加上黃金比例的調料,讓湯汁滑而不油,香郁順口.
小楊生煎,果不虛傳,從頭到底,從裡到外,不斷地給予驚喜,讓人吃了一回,卻永生回味.上海生煎有好幾家,各有特色,然而我衹獨愛小楊,衹能說小楊的生煎讓我很感動,很想上青天,然後躺在雲裡,邊吃邊笑.
-稀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