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想寫下這篇「文章」,奈何總是沒有時間。
光陰永遠是記憶的敵人;好了,事到如今,腦海中只有昨天的輪廓......
這「文章」談不上是評論,而是純粹為將來記憶而寫的私人記錄。
---
狄信湯瑪士 與 三藩市交響樂團
Michael Tilson Thomas and the San Francisco Symphony
11/FEB/2006 8:00pm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聽
座位 Balcony J 69 ($460;出讓價$330)
曲目:
Aaron Copland 《Orchestral Variations》
Gustav Mahler 《Adagio from Symphony No.10 in F sharp major》
Antonin Dvorak 《Symphony No.8 in G major, Op.88》
MTT 帶領SFSO 為今屆藝術節演出三場音樂會,但我在訂票的時候卻因曲目關係把那三場到放棄了。後來,MTT/SFSO把第三場音樂會的曲目更改了,為香港樂迷獻上馬勒第十。天呀,馬勒!!!本已掙不到門票,惟多得某網友的出讓,我沒有錯過這場馬勒音樂會。
該晚柯普蘭的作品我第一次聽,只覺得演奏者把樂曲的織體變化處理得頗為清晰。馬勒第十呢,所有部份都恰到好處,表面完美卻不夠火喉...... 德伏扎克清新活潑,相當不俗。
後記:坐在第二排的中提琴手,其樂器非常趣怪。
---
雲門舞集 - 行草三部曲《行草》
15/FEB/2006 8:15pm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座位 Upper Circle I 25 ($128)
(請參考《謝謝林懷民》一文)
---
香港管弦樂團
Edo de Waart/Hong Kong Phiharmonic
JiaLin-Marie Zhang (soprano)
Carole Wilson (mezzo-soprano)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Chorus
16/FEB/2006 8:00pm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座位 Balcony O 104 ($238)
曲目: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幾年前港樂曾奏過的馬勒第二,那是亂七八糟的深刻回憶。今次呢,我的即時聽後感是「很好的演譯鋪排,卻沒有整齊的演奏。」期望本來不大,所以有不執著換來的興奮。當然,Edo de Waart 比黃大德好多了。
後記:音樂會中碰見了文盲兄等的樂友,其後大伙兒到北京道茶餐廳吃喝閒談。聽他們說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Chorus的演出如何平凡,才明白自己對聲樂/合唱演出的要求真的很低。不懂就是不懂......
---
雲門舞集 - 行草三部曲《行草 貳》
17/FEB/2006 8:15pm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座位 Upper Circle I 22 ($128)
(請參考《謝謝林懷民》一文)
---
雲門舞集 - 行草三部曲《狂草》
18/FEB/2006 8:15pm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座位 Upper Circle I 22 ($128)
經過了《行草 貳》的極端感動,看《狂草》時冷靜得多了。或許是用了特製的大型紙墨裝置的關係,《狂草》的舞台效果頗為強烈。然而,縱使那些滲透時間特別慢的紙和墨是很利害的化學研究產物,但是用在舞台上這究竟是出於非常完整的藝術概念,還是為了奇觀性的實驗意欲呢?無論如何,先不理會那些滲墨效果,大型紙張的排陣本身便為舞者營造了美麗而實用的表演空間。
《狂草》再沒有刺激我的音樂性思考。反之,舞者的肢體線條、動作節奏、呼吸聲、和其在空間上的組合和分佈,卻帶有濃烈而抽像的筆墨氣息。雖以書法為題,概念由書法而生,舞蹈卻不再是書法的再現,而是更為精鍊的創作昇華。在此,《狂草》比《行草》的具像成熟得多了。
其後的「演後藝人談」環節對我來說是當晚的重點。看雲門的演出如斯嚴肅和嚴謹,估不到原來林懷民非常善談,且幽默無比。林先生表示了他對舞蹈和音樂的理念:舞蹈沒有責任詮釋音樂;他是要憑舞蹈本身編織音樂。這理念肯定跟我在《行草 貳》找到巴赫不無關係。然而,用過了《行草 貳》的John Cage音樂後,在《狂草》的創作過程中他卻作出很大膽的嘗試:不用音樂。據表示,他是在作品首演前的兩星期才找朋友到處錄下所需的大自然和佛門聲效。我想不通在他們在練習時怎麼能掌握大家的節奏,總之這是很利害的構思就是了。可是,用上了很利害的舞台裝置和很利害的舞蹈/聲音關係構思,最終效果卻似乎不夠純粹,反而沒有《行草 貳》那麼的力量。當然,這是完全主觀的想法罷。對我個人來說,「純粹」是才藝術為之藝術的精要。
---
(待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