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九月就來了兩個颱風--辛樂克與哈格比,瞬間讓臺灣各地產生了很大的變動。颱風來一定會有大量的雨水和強大的風,有些地方就這樣淹水、發生土石流、河水暴漲、及強風刮毀房屋或是果菜田讓臺灣各地損失慘重。對於上班族與學生們可就樂了,終於逮到一天颱風假可休息。正好有首曲子可來形容颱風的景象,由颱風剛來時的小雨與陣陣的風,到颱風已到的強風大雨,慢慢又到颱風過後的景象讓人彷彿置身其中。
D小調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作品三十一之二
此曲是作品三十一的三首奏鳴曲中,最傑出的作品,也是貝多芬所有奏鳴曲中,可以名列第二的通俗名曲。
一八○二年,可能是貝多芬生涯中最痛苦的一年‧在該年所寫的「海里金史塔特遺書」中,反映出貝多芬被絕望的耳病侵襲,面臨肉體與精神難以忍受的打擊後,悲劇般的宿命觀。在這不安與絕望,並以堅忍的意志克服之年,貝多芬寫作了第二交響曲和這首「暴風雨奏鳴曲」。
這首D小調奏鳴曲的副題並非貝多芬所親題。此事起因於弟子辛特拉向大師探詢如何才能了解此曲與作品五十七的「熱情」時,貝多芬答之謂:「讀一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暴風雨」吧!」自此,這首作品就叫做「暴風雨奏鳴曲」了。其實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和這首奏鳴曲的內容,有著什麼具體個關係,貝多芬並沒有明確地指示出來。
全曲由三個樂章構成,各樂章在結構上雖多少有著差異,但嚴守著奏鳴曲式,並富於幻想意味,內在告白的意識頗為濃厚。
貝多芬在一年之前寫作的第十二號「送葬」與第十三號「幻想曲風奏鳴曲」中,全不曾使用奏鳴曲式的樂章,但在這首「暴風雨」中的三個樂章,卻全部用奏鳴曲式作成,這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
第一樂章:最緩板--快板,D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這首奏鳴曲的特色,在於這個第一樂章。這裡貝多芬在奏鳴曲式的成規中,試圖以獨特的曲式加以處理,並描繪出緊迫與弛緩的巧妙對比。樂章在開頭個六個小節中,速度就由最緩板,快板,變到慢板。在這裡凝聚了許多的期待與好奇後,雄渾但單純的旋律,從低音湧現出來,開始了強有力的音樂進行。這樂章個緊迫感,雖非「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爆發似個東西,但曲中存在個要戰勝心中憂煩的意志力,卻是人人所能共感的。
第二樂章:慢板,降B大調、2/4拍子,缺展開部的奏鳴曲式。因為是慢板樂章,所以沒有奏鳴曲式樂章中的緊迫氣氛。開頭和第一樂章一樣,也由琶音開始。最希罕的要算是主題在高音域與低音域頻繁地往來,這是在慢板樂章中所不曾見的。這種手法,不僅沒有不自然之慮,而且還醞釀出一種深切的感情。這是優美、安詳,而且充滿憧憬之情的樂章。
第三樂章:稍快板,D小調、3/8拍子,奏鳴曲式。這是非常優美的終曲。雖然蘊藏著浪漫的情趣,卻感傷般地表現出來。這樂章的美,是一種「虛幻無常」的美。在這裡展開出貝多芬所追求的夢的世界。這樂章中,除少數小節外,自始至終都以十六分音符相同的節奏進行。兩個主題的展開,找不到片刻的停歇,並表達出優美的明暗變化,抒展出精彩的鋼琴獨奏技巧。
其實貝多芬的這首曲子並不是在形容或闡述暴風雨的情景,而是因為他受到耳疾的影響面臨了心靈、精神與肉體上的痛苦讓他對生命產生絕望。為何弟子辛特拉向貝多芬探詢如何才能了解此曲與作品五十七的「熱情」時,貝多芬答之謂:「讀一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暴風雨」吧!」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最後一齣,卻罕見地呈現他最渴望的---那人世間難以存在的圓滿:惡人悔改、義人不死、公道還回;人性的軟弱也得到補償── 他寫道:「每個人在迷失本性的時候,也重新尋回了自己。」貝多芬一生遭受多難與殘缺,是否他的心中,存有和莎士比亞一樣渴望的那個完美世界?但這一切,只能透過「藝術--音樂」來完成。有興趣者也可去看一看莎士比亞的”暴風雨”,順便可以去探看為何貝多芬會如此跟弟子辛特拉說去看莎翁的戲劇吧!
暴風雨影音檔
Beethoven’s Tempest Sonata mvt. 1 -- Wilhelm Kempff
http://tw.youtube.com/watch?v=WTzA6Mg_i7ABeethoven’s Tempest Sonata mvt. 2 -- Wilhelm Kempff
http://tw.youtube.com/watch?v=mIsqFjiA7aoBeethoven’s Tempest Sonata mvt. 3 -- Wilhelm Kempff
http://tw.youtube.com/watch?v=LfjD-DQ5REk文章參考
http://www.e-classical.com.tw/program/prtprogmain.cfm?pdate=2007/7/17&phh=10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eID=e00724莎士比亞”暴風雨”概論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11090762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