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兵哥最近辭去工作,處於待業狀態,為了養家活口、維持生計,只好把自己的財務狀況仔細盤算了一下;這才發現不擅理財的大頭兵,從出社會到現在,被人倒了不少錢,即使沒倒的,也多半短時間要不回來,在這失業危急之時,才真正體會「錢到用時方恨少」的壓力。
很多人都說:「要嘛就不要借別人錢,要借就要當成錢沒有了,不要想錢會回來。」這個觀念除了要人警惕在事前詳細評估借貸人的信用與償債能力之外,也告訴我們必須在行有餘力的狀況下才能借錢出去,以避免當應收帳款收不到,現金周轉出問題時拖垮了自己;同時某種程度也希望在事前先做好心理建設,以免債務討不回時自己患得患失。
錢被倒了怎麼辦?人去樓空,不管多懊惱,不管多悔恨,也不管災情是否慘重到將動搖國本,只有認賠一途,也就是提列「呆帳損失」,接受現實。阿兵哥在「給你呆呆」一文中,曾經提到企業都致力於「去三呆」,也就是改善及減輕「呆帳、呆料、呆人」的發生。這回阿兵哥正視呆帳的問題,萬般思緒湧上心頭,不由得想起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古人處理呆帳處理的漂亮,這個人名叫「馮驩」(或馮諼)。
馮驩是戰國時代齊國人,因為家貧如洗,便自願寄食在以喜好豢養門客、鼎鼎大名的孟嘗君門下;一開始馮驩就先言明自己:「沒什麼喜好,也沒什麼才能。」反正孟嘗君門下的食客多達三千多人,沒差這一個怪老頭;馮驩整天無所適事,只一再抱怨吃的不好、出門沒有專車接送、家中老母無法供養,孟嘗君雖覺馮驩有點得寸進尺,卻也都一一忍讓,滿足他的需求。
這當然是馮驩對孟嘗君的考驗與觀察,直到有一次,孟嘗君因門客眾多,要供應的成本過高,出現資金缺口,便開始在他的封邑「薛」放債收息(就是當地下錢莊放高利貸),希望可以在不加稅的前提下增加收入來源,沒想到薛地年歲不好,一年之後,這些債務人都不能按時繳納利息,錢都收不回來,孟嘗君周轉不靈,只好徵求討債高手,幫他到薛地收帳討債。
有人就推薦說:「馮先生一表人才,長相厚道,也沒別的技能,既然閒閒沒事幹,就叫他去收債吧!」於是孟嘗君就約見馮驩,馮驩一口答應,便準備好行裝車輛,帶上借款契約書,朝薛地出發;臨走之前,馮驩問孟嘗君說:「錢都收到以後,要不要買些什麼回來?」孟嘗君回答:「你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驩先生到了薛地,先收了一筆利息錢,馬上殺牛買酒,擺出流水席,宴請所有債務人前來與會,所有人都來了,酒酣耳熱之後,馮驩一一核對借款契約及每個人的償債能力,有錢的還錢,手上有困難的就約好還款日期,貧困確定無法清償債務的,就乾脆把借款契約給當面燒掉,然後告訴大家說:「孟嘗君借錢給你們,是想讓大家有本錢可以謀生,收取利息是因為周轉有困難,我們現在有錢的約好時間還錢,沒錢的就燒掉借據,大家多保重,有這樣的長官,千萬別辜負了他!」所有債務人都感激的高呼萬歲!
孟嘗君聽說馮驩這樣惡搞,立刻將他召回訓斥,馮驩回說:「您要我買家中缺少的東西,我看您家裡什麼都有了,就少了「仁義」,所以我幫您買了「仁義」回來;您想,我若不請流水席,怎麼知道誰能還錢?誰又還不起?還得起的約好日期,還不起的利上加利,最後也只好舉家跑路逃債,留著借條也沒用;薛地是您的封邑,當然要老百姓感受您的恩澤,您又何必懷疑我惡搞呢?」孟嘗君這才恍然大悟。後來孟嘗君罷官回到封地,百姓果然歡迎擁戴,並成為他東山再起的根據地,孟嘗君這才真正感受到馮驩的遠見。
馮驩處理孟嘗君的「呆帳」的故事,給予我們很珍貴的啟發,一般人被倒帳,即使認清事實、提列呆帳損失,大都自認倒楣,感嘆吃了「悶虧」,但馮驩把呆帳處理得漂亮,吃了虧不但不悶,反而轉換成一種投資,要到了天大的人情,真正符合了「吃虧就是佔便宜」的道理;所以千萬不能「悶」,即使錢要不回來也不能沉默認栽,要理直氣壯主張你的權利,要不到錢也要要到人情、要到名聲。
「呆帳」的經典案例寫到這裡,要附帶說一個馮驩的小故事:
孟嘗君罷相之後頗不得意,當初三千多個門客幾乎跑光了,原本風光時門庭若市,如今落寞卻門可羅雀,幸好馮驩以「狡兔三窟」之計,協助孟嘗君逐漸東山再起,不但恢復相位,更增加了食邑,這時門客又紛紛回鍋聚集。
孟嘗君感慨萬千:「我風光的時候對這些人這麼好,我落難之後,大家都背棄我而去,今天他們有什麼臉來見我?我一定要當面吐臭他們!」馮驩就勸告說:「富貴時一堆人跟隨你,貧賤時朋友就少,這就是人情事故,不值得因此怨恨,斷絕了人才進用之路。」孟嘗君才因此釋懷。
阿兵哥最近不但認列呆帳,也恰巧失業落難,備嚐人情冷暖、看盡世態炎涼,馮驩古人的無上智慧,值得大頭兵深思品嚐!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