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20 16:27:23| 人氣5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時間與死亡之八個變奏-惜時人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學作品中常有惜時主題,常言作家是對時間感受最敏銳的人,中國詩人對「時間」這樣的問題很早就十分敏銳,我們可以從古詩十九首裡《生年不滿百》《驅車上東門》《曹操.短歌行》…等作品中瞧見詩人對時間流逝的焦慮。
人的一生中,常涉及到「生」和「死」。「死生契闊」,對於每個人來說,記錄生命的便是時間,因此人藉由感受時間流逝感來感受生命的無常。而文學,少不了時代背景的因素影響。很少有文學家能夠自外於他所處的時代,也因此,文學反映時代,文學也成為時代的縮影。

本篇介紹德國戰後的現代詩,由研究詩人里爾克,本身亦是著名詩人的侯篤生Hans Egon Holthusen所撰寫。時間與死亡的八個變奏,分有八個章節,有如火車廂般串聯起來,卻又可以分開。全詩有不少地方運用排比達到重章複杳的詩歌手法,並多次採用問句形式,藉以表達對於戰爭的反感與憤怒。詩中也運用強烈的印象對比,使讀者腦中形象鮮明。西方詩歌喜歡「死」與「時間」的主題交錯,產生一種人生的焦慮及不安感。然而本詩並沒有因而走向虛無,而是藉由最後對於信仰的肯定而帶來一絲光明的希望。

德國文學在歐洲文化史上是極為特殊的,因其歷史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使得其文化底蘊是悲劇性的,是理想性的,對於內在存然的探討。詩人侯篤生一方面承繼了晚年里爾克存在主義的思緒,一方面又受基督教教義、齊克果、海德格和雅斯培的思想薰陶,而不僅僅是沙特式「無路可通」的絕望思想,帶有人生樂觀積極面。戰爭固然是值得控訴的,令人憤怒的。但在生命中,我們人類存在的生命價值是什麼?這是詩人在本詩中所要點醒並傳達的主題。

然而在本篇詩中,我們亦看到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國文化中也嘗悲嘆於時光的流逝,但卻不會將焦點擺在人生的終結,所以會「努力愛春華」「為樂當即時」的現世意義。而西方詩歌卻常表現「死亡」的意象,這裡不是說中國詩歌中就沒有如此意象,例如早夭的詩人李賀、盧照鄰便有類似的意象存在,但西方詩歌出現的頻率相較起來便高出不少。西方文化相較起中國文化便有「重來世」的意味存在,而中國文化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文化薰陶下,相對來說更注重於「把握當下」,這亦是文化環境不同而造成的。一樣是表現戰爭與亂世流離之苦,古詩十九首仍是不脫「溫柔敦厚」的中國詩歌本色,魏武詩歌亦沉鬱頓挫,極有思致;而此首「時間與死亡之八個變奏」,有如快板音樂般緊湊淒厲,有種「浩劫餘生」的悲愴感,包含內在和外在的一些湍流、動盪與震撼(引李魁賢先生評,不可掠美),讓讀者感受時間及生命之無常。

台長: Catherine Y
人氣(57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雜論 |
此分類下一篇:試評-鴻鴻 世界的一分鐘
此分類上一篇:文史劄記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